来源:博览新闻
2024-02-23 08:12:21
□淄博日报/淄博晚报/博览新闻
记者 毕学文
中国人的年味从来就充满着浓郁的文化色彩,像一坛老酒,越是时间久远,越感到醇厚、甘冽而难以忘怀。不管是春节时的贴对联、吃饺子、守岁,还是元宵节的吃汤圆、赏花灯、舞龙、舞狮子,都有其深远的文化内涵。这些传统年俗带着祖先千百年来的农耕文明印记,温暖着人们的心灵,滋养着民族的精神。这种滋养,在红红火火的2024春节山东乡村文化旅游节集中绽放,既让传统焕发出新的光彩,又让年俗更加斑斓而令人神往。
百戏杂陈的“民俗味”
“百节年为首”。在春节走过的数千年历程中,年俗从来就是流变不居的。著名作家汪曾祺说,过年是“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在梁实秋笔下,“大姑娘小媳妇擦脂抹粉地全出动了,三河县的老妈儿都在头上插一朵颤巍巍的红绒花。”在老舍先生的散文中,每逢春节,北京的“儿童们准备过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掺和成的,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
看来,美食依然还是春节中最重要的舌尖上的记忆。“米糕馒头年味香”,虽然就物质生活而言,几乎天天都像是在过年,但每当新春临近,人们依旧还是更渴望从渐去渐远的年俗里,找回人生那份近乎原始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红叶柿岩千年非遗打铁花
甲辰龙年的正月初二,记者在博山的城乡街头采访,感受到的是浓浓的新春传统气息。在红叶柿岩“烟火村”,千年非遗打铁花项目吸引着广大游客,人们在现场可看到高温达1600度的铁水泼向天空的极致浪漫,冰火交叠的盛景,壮观而璀璨。50米高的龙灯盘踞送福,还有3米的大红灯笼,以及红灯笼连廊等年味儿感十足的过年场景,让人们在传统中国年里尽情享受多姿多彩的好生活。
“舞龙”巡游是庆元宵时博山扮玩的传统节目,新春锣鼓,古彩戏法,让人大开眼界;古风龙鱼舞、舞蹈串烧,欢乐不断;热闹喜庆的年货市集,一字儿排开的怀旧摊位,琉璃表演、特色体验,让人目不暇接。第四届岜山民俗花车游,以中国传统经典故事、岜山人文景观、中医药文化新内涵为主要设计元素的中医药花车巡游、花灯展,把欢乐的气氛推向极致。
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八陡老街的“唐潮熙市”,老街市集、美食福利、老街村晚、围炉煮茶活动,以及5D轨道影院奇妙之旅、龙年花灯等系列丰富多彩的民俗非遗表演,使得游客流连忘返。
毋庸置疑,亘古恒久的春节习俗,是一年中持续时间最长、节日气氛最浓厚、内涵最宏博的节日。而“年味”就是这一盛大节日最细微、最具烟火气的直观呈现。
曾以出版了9部地域散文作品集而声名远播的我市作家刘培国,他心目中的“年味”是什么呢?记者就此话题专门采访了他。多年前,记者就已读过刘培国的《酥锅》《豆豉》《吃说》《连浆》等散文名作,方知他的书里隐隐地都透着一个“年味”。聊到过年,他的感受自然是独特而有极深文化韵味的。
“年味是一个五味杂陈的混合体,它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既是传统的,又是现实的;既是百姓物质生活的表象,又是大众情绪的凝聚。”刘培国说,每当自己回到家乡,闻到街上灌香肠的味儿,鼻腔的刺激会在瞬间激活儿时的回忆,会突然意识到,年要来了。“年不是独立于个体的,年与身体发生联结的时候,我们才能感受到它。这种联结靠年俗实践进入我们的感官,成为身体的一部分。”
刘培国认为,过年的习俗本身就是华夏祖先对人类文明的一个伟大创造。他说,“年味”是人们相聚时大快朵颐的“美食味”,又是亲情、友情、爱情充分“发酵”的“人情味”,更是团聚喜庆、百戏杂陈的“民俗味”。因此,年味就是过年的氛围,是龙的传人集体记忆的释放与展示,凝聚着我们中国人对于家的深厚情感和对于传统文化的膜拜和尊重。
场馆过年的“文化味”
这个春节,不光景区人山人海,博物馆、书店也不遑多让。大年初一到初八,我市各个博物馆共迎客数十万人次,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更是热门打卡点。有数据表明,8天时间,走进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的人数达到了14.7万人。博物馆里过大年,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心中的“诗与远方”。为何会有那么多人在春节假期走进博物馆?博物馆过大年能否成为新年俗?
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文创产品受欢迎
在淄博市博物总馆负责人看来,博物馆里过大年这一“热辣滚烫”的文化现象,恰恰反映了民众节日休闲理念和方式的转变,人们已从原来的看山看水看风景,转向深度的文化体验游,博物馆也日益成为民众文化生活的必需品。以前逛博物馆,看到展柜里的藏品,是静止的。现在VR、3D体验屡见不鲜;以前逛博物馆,人们的身份是观众、游客,但如今是文化体验者,文创产品的持续热卖,更成为博物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日前,淄博市文化馆非遗市集暨“剪纸中的聊斋”艺术作品展开幕,活动中,非遗美食和传统工艺交相辉映,让游客“沉浸式”地体验了一把独具特色的淄博年味。同时,淄博花馍非遗传承人赵文超做客淄博市文化馆“艺播直播间”,以“花馍馍迎新年”为主题开展线上直播活动。直播间里,传承人为1000多名粉丝现场制作“龙年花馍”,将“过年蒸花馍”这项传统年俗融入现代国潮元素。
前几天,淄博市技师学院图书馆党支部书记、教授宋光辉还在忙年中抽出闲暇工夫,写他的散文《贴春联》,当和记者聊起年俗的变化时,他有一肚子的感慨:“博物馆里过大年算是新年俗吗?我当然认为算,因为这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不仅逛博物馆,逛书店、逛图书馆,都蕴含着时下人们对新的一年的期待和向往。”
说起逛书店,就不能绕开钟书阁。正月初八,记者赶到位于淄博齐盛湖畔的海岱楼钟书阁,络绎不绝的人群已把整个海岱楼围了个严严实实。随着人流,迈上仿古宫廷台阶,好不容易挤进钟书阁一楼的前厅,书架两侧的齐瓦当,也只是远远地看上一眼。游客的口音很杂,各个地方的人似乎都有,但从他们脸上洋溢着的笑容,能够感受到一睹“中国最美书店”“芳容”的喜悦和自豪。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来自天津的游客。他们说,去年淄博烧烤火爆大江南北,就想带家人来淄博游玩一下,今年春节过后,家人们就把游玩的目的地定到了淄博。几天的时间里,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蒲松龄纪念馆都看了个遍,特别是融合了齐国古都、陶瓷琉璃、天然溶洞等诸多元素的海岱楼钟书阁,真的把他们惊到了。
谈到对此行的印象,天津游客说:“来淄博逛博物馆、逛书店,是龙年春节最难忘的记忆。”
花灯“村晚”的“烟火味”
每当夜幕降临,位于张店东部的玉黛湖风景区,数千盏花灯次第点亮,人们穿行其中,仿佛步入一条立体的时空隧道,又像开启了一段丰富多彩的神秘东方之旅。这是甲辰龙年淄博花灯艺术节上的一个瑰丽而诗意的场景。
淄博玉黛湖风景区内千姿百态的龙灯,照亮了夜晚。
2月17日,记者采访了淄博玉黛湖生态乡村庄园董事长郝博。在他的眼里,“淄博花灯”就是这座城市的世间风味和最美烟火,是最接地气的古老年俗。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淄博花灯”曾创造过吉尼斯世界纪录,并已成功举办了41届。龙年的花灯设计从天、地、人三个方面入手,分别对应着齐国盛世、聊斋志异、封神榜,花灯设计师们从大家所熟知的文化和经典中提炼出值得演绎的内容后,再进行灯组设计和创作。泱泱齐风的繁花、千娇百媚的狐仙、神话史诗的天意,都以幻化的灯光形式赋予了新的生命内涵,人们漫步游园,沉浸式地和奇异柔美的灯组融为一体,像是一场穿越,尽享其美,乐在其中。
郝博告诉记者,齐国盛世、聊斋志异、封神榜三部分都有不同的演绎形式表现,话剧、舞蹈、杂技、马战等等,各种年轻时尚的形式全部融入其中,音乐灯光相互辉映,并以沉浸式演出为主,这类演出在山东是首次亮相,放眼全国景区的冬季产品,也是罕见的。
博山区源泉镇天津湾西村的“村晚”吸引了无数乡村观众。(王兵 摄)
看罢玉黛湖的花灯,再去博山区源泉镇天津湾西村看一场“村晚”,或许这个年才会过得更有趣、更精彩。2月18日晚上6点,随着焦波和村花们的喊声,一场特殊的电影“村晚”拉开了帷幕。
焦波和乡亲们一起成立起了天津湾村花电影社。(王兵 摄影)
焦波,著名摄影人,他的大型纪实摄影作品《俺爹俺娘》曾感动过国内外无数人。多年来,焦波一直有个心愿,希望用自己的摄影技术更好地服务父老乡亲,服务乡村振兴。“一个月前,我们成立了村花电影社,当时,我请大家介绍一下自己,没想到大家在镜头前非常放松,一镜到底,没做任何剪辑。”当天既是首届天津湾电影“村晚”,也是天津湾村花电影社揭牌的日子,焦波希望富裕起来的父老乡亲拿起手机,记录自己的生活,让影像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是我们每个人的爹娘,年俗是中华民族的根。爹娘的影像有拍完的时候,但爹娘的‘爹娘’——中国乡村,永远拍不完。”从龙年的春节开始,这位年逾七旬的著名摄影家又开启了一项新的事业,那就是用影像助力家乡的乡村振兴和发展。“我把在北京30余年积累的所有资源都带回来了,我要让我的村庄成为一个电影村。”
万户千家今夜好,张灯结彩闹元宵。春节过后,闹元宵成为群众最期待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2月23日至25日(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龙腾淄博·齐享新春”2024年淄博民俗扮玩大荟活动将在张店区、淄川区、博山区、周村区、沂源县、高新区精彩上演。传统经典锣鼓、秧歌、芯子、高跷、竹马、旱船,再搭配街舞、戏曲、走秀、舞狮、舞龙、国潮汉服,又是一次龙腾虎跃、全民狂欢的期待。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传统的年俗让红红的中国年更加馥郁芬芳,而独具个性的新“年味”,又使春节的文化意蕴得以丰富和丰满,这不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所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