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众新闻·鲁中晨报
2025-10-11 08:54:18
三年前,大家都在疑惑淄博的爆火能持续多长时间?现在,得益于乡村振兴片区打造,以红叶柿岩为代表的淄博乡村游,如今已经成为假日旅游的“顶流”IP,不仅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量游客,而且极大拉动了周边农产品的销售。
10月9日,记者从淄博市农业农村局得到这样一组数据:国庆中秋长假期间,淄博各个乡村振兴片区迎来74.2万余人次游客:其中文昌湖片区20.3万人次、博山红叶柿岩片区16万人次、淄川琉园硒谷片区5.25万人次、桓台“齐风湖韵”片区4.5万人次……这些数字背后,其实是淄博正在被“流量”检验着的一场乡村振兴的深度实践。
10月5日,雨中的红叶柿岩别有一番滋味。
政府呵护,调动片区“内驱力”
从2023年闻名全国,到2025年假日期间乡村游全线飘红,淄博用两年时间拿下“网红城市”的标签,正式成为被携程网等众多商业网站认可的“旅游城市”。如今,当游客在红叶柿岩观看开心麻花团队演出,或是在龙湾水乡体验魔毯和漂流,或是在五阳湖乡村振兴片区宿营,他们触碰到的是淄博乡村振兴整体思维的改变。
“我们通过不换景点换场景,让游客时刻保持新鲜感。”记者在红叶柿岩采访时了解到,他们通过引入开心麻花团队打造《奇幻聊斋》情景剧等文化IP,如今红叶柿岩仙村已经成为年轻人热捧的国内沉浸式旅游典范。以前,红叶柿岩是博山人自己偶尔周末出游的小山村,现在这里则成了全国文旅的一个风向标。
2021年起,淄博市农业农村局以“片区化”思维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将原本分散的村落、农田、山水通过集中整治,美化立面、整修道路,塑造整体风貌,赋能景区发展。
尽管秋雨绵绵,蒲家庄的游客依然络绎不绝。
“我们蒲家庄村利用上级奖补的资金,修缮了原有损坏的城墙,不但提高了村庄的完整性,同时增强了游客的体验感。”蒲家庄村党委书记蒲业刚告诉记者。
在红叶柿岩省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片区,政府投入2000万元,围绕着核心景区对周边村庄的道路、环境进行升级和整治,建设了“老颜神美食街”“最美乡村公路”等新景点,原本各自为战的9个村庄,如今通过“联村党委”统筹资源,形成“一景区带多村”的共生模式。这种“明星景点”的带动效应,不仅扩展了景区的“纵深”,还让游客体验从游览单一景点转向全域沉浸体验——既能沉浸式体现当地风景、民俗和文化,又能品尝当地美食和特色农产品,还能住改造后的石屋民宿。乡村建设与文旅项目共舞,成就了一幅鲜活的“以景富农”场景。
实际上,利用网络助农、流量变现,现在已经成为淄博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的手段。淄博市农业农村局就曾连续推出11期《“游淄有味”和美乡村旅游指南》,为广大游客推介淄博乡村最美风景。
淄博市农业农村局乡村建设促进科科长赵庆欣表示,片区化建设和美乡村不是简单的村庄环境整治,而是用现代产业思维提升乡土价值。
数据显示,红叶柿岩片区带动周边2000余人就业;龙湾水乡马踏湖农家乐数量成倍增加;八陡镇将村集体收入用于帮扶弱势体……形成了“集体反哺农户”可持续探索机制。
国庆期间,八陡老街的美食吸引来很多游客打卡。
流量助力,乡村振兴新变化
连续的阴雨,让淄博长假期间的数据有些“失真”,无法真实反映各个乡村振兴片区的情况。以沂源县龙湾水乡为例,五一期间,新上的“玻璃水滑道”项目每天有2000多名游客来此体验漂流,仅仅这一个项目就为景区创收一百余万元。
令人沉思的是,这个项目的成功并非简单来源于“快”,更得益于“深”。沂源县悦庄镇乡村振兴服务队队长、下龙巷村省派第一书记左进峰介绍,从项目动工之初,下龙巷村利用各种社交平台的短视频进行引流造势,随着项目的进展,也拉满了游客的期待值。项目还没开始运营,效果就已经显现。
国庆前夕,一场丰收节,让并不算长的八陡老街一天就迎来了2万余人的客流,仅仅石磨面粉馒头一天就卖出了9000多个。
“陈书记开始钓螃蟹了。”随后的几天里,这样一个短视频在网络间流传起来。原来东顶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勇在八陡老街广场的池塘里养起了螃蟹,国庆期间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
市民赵浩带着孩子来八陡老街游玩。
“很多人不知道我为啥拍一些看似无关视频,我们拍视频其实都有自己思路的。我拍螃蟹,就是为了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国庆节和中秋节。为中秋节来做准备。”陈勇说,东顶村的短视频始终紧扣三个点,东顶村、八陡老街和老陈。这里面有这样一套流量逻辑,先打造个人IP,给八陡老街带流量,然后利用八陡老街流量来变现,从而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
“八陡老街就是我们所有短视频承载的地方,围绕着八陡老街来讲故事。游客来了,有了消费,村集体收益就有了。”陈勇说。
“我们聊斋城今年专门组织了以‘聊斋幻境·国潮盛宴’为主题的活动,NPC扮演经典角色聂小倩、葛巾、小翠、婴宁等,在各点位进行主题演绎,跟游客现场互动。”山东聊斋城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营销经理蒲萌告诉记者,这些活动不但增强了游客体验感,更是直接拉动了聊斋城和蒲松龄故居客流。
“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这才是乡村振兴的真正目的。”蒲业刚的感慨,道出了淄博振兴的一个阶段性目标。
网红效应给景区带来流量,流量又让促进了农产品销售,在此,乡村振兴实现了完美闭环。
雨中畅游聊斋城。
特色农产品,乡村游“第二剧本”
“欢迎品尝本地特产猕猴桃汁和酸枣汁。”如今在红叶柿岩景区内的门店也卖起了博山的特色农产品。
博山猕猴桃就是有点甜。作为省级农产品公用品牌,博山猕猴桃因其独特口感深受消费者欢迎,金秋十月正是品尝新鲜猕猴桃的最佳季节。景区的发展也让猕猴桃产业链获得了延伸,除了新鲜的猕猴桃,如今景区开发的猕猴桃汁成为一年四季都可以提供给游客的美食。同时获得“新生”的还有当地的野酸枣,这些过去迈不出村口的山乡美食,如今随着游客们的到来,也成了一个又一个网红农产品。
同样的故事在沂源县龙湾水乡上演。4月18日,下龙巷村樱桃开园截至五一假期结束,樱桃销售超过5万斤,销售额达100余万元。片区以党建引领为核心,聚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文旅融合,将10公里沂河沿线连片建设成“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业兴”的美丽幸福河道,打造出“水乡+果乡”的双重IP。
这种“造血式”发展,让淄博避开了“昙花一现”的陷阱。2025年,当地乡村游呈现爆发式增长。
“我们是国企,除了创收还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假日期间,我们仍然继续实施60岁以上老人免门票的政策,为前来游玩的游客市民创造愉快的出游体验。”山东马踏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魏裔洪介绍,景区的优惠政策起到了巨大的引流作用,不但实现了当地农产品的销售,而且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等产业的繁荣,为当地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了村民收入。
目前,东顶村借助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的支持,深度挖掘本地资源优势,以原生态的泰昇公石磨面粉和馒头为核心,同时开发出多种特色小吃,形成了一个丰富多样的特色作坊体系,每年为片区10个村集体经济创收200余万元。八陡老街“共富工坊”的石磨面粉馒头的热销,已经成为东顶村集体增收的一个重要来源。
当农产品从土特产升级为体验载体,就变成了淄博文旅的“第二剧本”。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淄博的乡村振兴之路恰如夏日的山间溪流——初时“暴雨”般奔涌的流量,而今已形成四处开花、热点频现的长期效应。淄博乡村振兴的实践证明:农业农村的生命力,不仅仅要获得流量,更在于将流量转化为土地的生产力。乡村振兴不是造盆景,而是造风景。只有思维模式发生变化,流量才会开始生根。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 李波)
责编:
审核:王雨萌
责编:王雨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