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鲁中网
2025-10-31 10:56:52
鲁中网记者 孙蕊
济南成为春晚分会场?多部门将联合对全域个体工商户进行突击式、全覆盖大检查?上海老伯捡拾名包后向失主勒索5万元……这些层出不穷的谣言在互联网上此起彼伏,恰似顽固难除的 “牛皮癣”,始终困扰着网络环境。
网络谣言为何能病毒式传播?一方面,这些消息切中了网友关注的热点,涉及公共政策、突发事件和社会民生等多个方面,有的出于对政策的误解,有的源于对热点事件的猜测。而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让图片、视频的真实性大打折扣,AI技术编造、嫁接的虚假信息让网友信以为真。这些不实信息看似“有图有真相”,实则是张冠李戴、言之无据,但因为其切中了公众关注的热点和情绪,得以在互联网平台病毒式传播,让不少围观网友信以为真。
近日,公安部公布10起打击整治网络谣言典型案例。王某彪编造传播“女儿‘王喵喵’走失”、李某江编造传播“四川德阳发生液化气罐车爆炸”、刘某编造传播“山西太原一男子因行车纠纷持刀伤人”……不少人将造谣当作 “博眼球”“引流”“吸粉” 的捷径,在流量变现的诱惑下,造谣俨然成了一门 “有利可图” 的生意。互联网上真真假假的消息混杂传播,长此以往必然酿成 “狼来了” 的恶果。真伪难辨的消息不仅侵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更损害了网友感情,久而久之将造成网络失序和公共信任崩塌。
有效推进谣言治理,信息发布平台首先要厘清自身责任。例如,抖音上线“AI抖音求真”功能,单例谣言的处置时效从“天级”缩短至“小时级”,平台谣言内容曝光量下降67%;微博开设@微博辟谣@捉谣记联合发布谣言榜单,遏制谣言传播空间……各平台都陆续增设辟谣账号,设立辟谣专区,对官方的辟谣视频进行优先和集中展示。依托技术起步的平台企业,理应用大数据、大模型搭建起“防火墙”,从源头上过滤不实信息。
谣言止于智者。当下,我国网民规模突破11亿,互联网普及率极大提升,人们与网络的连接越来越深。作为网络环境的参与者和建设者,首先要洁身自好,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从根源上切断谣言传播的链条。面对网络上纷繁复杂的信息,要保持理性判断,学会通过官方渠道核实信息真伪,不被 “博眼球” 的标题党裹挟,不盲目跟风转发未经证实的内容。
谣言更要止于法治。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对治理网络谣言都有明确规定,相关部门也定期发布整治网络谣言典型案例,向全社会传递了依法维护健康清朗的网络舆论环境和良好社会秩序的强烈信号。同时,对于技术的监管也在逐渐走向规范,9月1日起《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施行,《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定也已相继出台。多份规定相继出台,形成了 “法律约束 + 技术规范” 的监管闭环,既为信息发布者划定了不可逾越的法律红线,也为防范技术型谣言筑起了坚固屏障。
清理谣言这块互联网 “牛皮癣”,单靠一种手段远远不够,必须推动网民主动参与、平台积极作为、法治刚性约束,形成三方联动的强大合力,构建起有效的谣言治理防线,营造清朗有序、正能量充沛的网络空间。
责编:王雨萌
审核:王陆见
责编:王陆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