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网

鲁中网

以史为鉴,用好稷下学宫的“财富”

来源:鲁中网

2022-04-21 10:37:19


  最近,纪录片《战国大学堂之稷下学宫》登陆央视,再次激发了大众对这一综合学术研究与参政建言的独特机构的兴趣。据记载,稷下学宫是由战国时期的齐桓公田午所创办,因其位于临淄稷门之下而得名。在其存续的150余年间,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给后世,对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凡的贡献,在世界文明史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面对稷下学宫给我们如此丰富的资源,我们如何去发掘使用,服务与我们当今社会,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

  首先,稷下学宫关于人才培养、使用的实践就是一笔重要的历史财富。

  当时,战国诸强都在为增强国力争夺人才。为了能够占得优势,齐国对于各家学者采取包容态度,不管国籍、学派、出身,只要学有所长就可以来稷下讲学。并鼓励他们建言献策,即允许稷下先生可以“不治而议论”,也可以“不任职而论国事”,同时为他们提供非常优厚的待遇,甚至给予高官显爵。在那个战乱频频的年岁,对人才的确是有很大吸引力。

  我们正处于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实现的关键时期,比以前任何时期都需要人才。只有拥有大批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在国家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取得优势。职能部门应当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出发,完善对人才“识、引、养、用”的体制机制。首先要做“伯乐”,按照当地发展面临实际需要来去识别人才、引进人才,有的放矢的使用人才。要为人才成长进步搭建平台,提供优厚的物质待遇,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当中的困难,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要加强表彰宣传力度,在评先评优上予以倾斜,推动在全社会形成以此为荣的氛围。对待紧缺的特殊人才可采取“一事一议”的使用管理政策,摒弃论资排辈旧习惯,敢于不拘一格大胆用才。此外,通过延请专家学者授课,组织各种培训,打通“产学研”渠道等方式培养人才。通过多措并举,在全社会形成“尊崇人才、努力成才、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使人才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实践中去,发挥其才能。

  再者,稷下学宫及其代表的齐文化中蕴含的“务实、变革;开放、包容”等精神,对于当今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也有重要借鉴作用。

  齐国地处东方,独特半岛环境带来了丰富鱼盐资源,加之水陆交通便利,物资人员流动频繁,推动齐国商品经济形成规模,给齐文化打上了“变革、务实”的烙印。历史实践表明,齐国为增强国力,进行过多次改革,其中著名的如姜太公变革、管仲变革是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推行政策。每次变革都勇于破旧立新,解放了生产力,发展了社会经济,减轻了人民负担。通过变革为齐国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增强了其参与诸国竞争的实力。当下,面对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以及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要坚持变革和务实的精神,站稳人民立场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打牢基础。

  当今世界,各国人民交流日益频繁,命运紧紧相连、休戚与共,只有互相借鉴,方能使各方的文化更为丰富多彩、更为进步。齐文化其中优秀特质诸如开放、包容等为随着文化交融不断延续下去,影响至今,并对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而不同”“多元通和”等特质的形成,“天下一家”的开阔胸襟塑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要提升文化软实力,就需要做好对包括齐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发掘特色元素,打造文化品牌,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以此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让中国美好形象深入各国人民之心。

  正所谓:“不忘本来,才能开创未来。”在两千多年之后的今天,面对稷下学宫带来诸多资源,我们应该认真去研究、发掘,在坚守其精粹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发展需要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山东的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汇聚磅礴精神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提供精神财富,为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贡献中国力量。(子木)

本栏目所有稿件版权归鲁中网、鲁中晨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