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网

鲁中网

老妈二三事——追忆我的博山岳母

来源:

2023-01-08 09:24:26


  作者:吴永亮

  老妈,我岳母大人,大名董淑琴。

  1934年2月16日(农历甲戌年正月初三),出生于今淄博市博山区域城镇荫柳村。

  2023年1月4日(农历壬寅年腊月十三)晚11点40分,因病医治无效,告别深深爱着的孩子,前往没有痛苦、没有疾病、唯有幸福的极乐世界,与2022年10月8日离世的我岳父大人会合,把不尽思念与无限追忆留给子女们。

  这里撷取几件小事,以表达我对老妈深深敬意和永恒爱戴。

  俭持家

  人们常说某某人一分钱掰成两分钱花。放在老妈身上,远不及也。

  1988年新春佳节前夕,老妈率领家人从济南市人民商场后面老爸单位宿舍(平房)搬到甸柳四区(当时是济南市第一个小区),可谓改天换地。

  到新房子,老妈转了一圈,哪哪儿都是一百个满意,就是对冲水马桶左挑鼻子右挑眼,最后狠狠地把水箱那根绳子硬生生给拽断了。

  老妈说:洗菜淘米的水用来浇养的花花草草,洗衣服的水涮拖把,涮完拖把再冲厕所。直到老妈卧床不起,那根细细的绳子才悄悄安上。

  省电那是更没得说。搬进新家,把家里15瓦灯泡一律换成5瓦,就这,不到万不得已,那电匣子基本上算是个摆设。老妈话说:不开灯,筷子还能捅到鼻孔眼里去了。

  老妈看电视,绝不开灯。老妈说,有电视那个光,啥事不耽误。电视声音也是调低到不能再低,老妈认为声音低也能省不少电。有几次,我们开门进去,以为老妈休息了,打开灯才发现老妈盯着电视看得津津有味。当时,老妈没事样子,把我们却吓了一大跳。后来,我们掌握了规律,也就见怪不怪了。

  一个月下来,电用不了几度,水也用不了几方。

  刚搬小区那几年,每个月单元水电煤气等费用,全靠各家轮流去收。每每,我们家都是用得最少。就是有一次,我们家水费比楼下一家多了五分钱,惹得老妈好不开心,连夜开家庭会,找漏洞,订措施,到了下个月果然见效。从这一点,我们不难看出老妈特别争强好胜。我想说,济南市要是公开评选节约用水、用电标兵,老妈绝对是最佳人选。

  当后来有外孙需要读书、写作业时,该用一百瓦绝不用九十九,非常舍得。

  一段时间,邻居们甚至怀疑我们家是不是有“窃水、电、煤气”诀窍。再后来,大家也都理解了,并主动到我们家取经。

  老妈说,水、电、煤气能省的出来,但力气省了没用。力气就跟趵突泉似的,用了还有,除非水干了见底。所以,老妈无论是在单位还是在家,对力气是不惜的。

  老妈,赶个集,从东走到西,从南逛到北,一家一家打听,一件一件翻看。这叫货比三家,有时候我们跟着都有点累,但老妈乐此不疲。

  二十多年下来,老妈硬是从牙缝里抠出几十万元存款。三个女儿家,谁家买房买车,谁学车领本,三个外孙上大学、出国留学,出手至少上万。老妈老家兄弟姊妹以及他们孩子们有个婚丧嫁娶,该出手就出手,不打一个哏,一个也不能少。

  迷体育

  老妈有一句名言,那就是“健康长寿,首先是健康,要不然光是长寿意义不大”。还说“生命在于运动”,你动起来,好运自然会来,这就叫运动。

  老妈喜欢体育,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这是真本事,不像唱歌的跳舞的舞舞咋咋的,体育是实打实”,跟“天气预报有一拼”。这是老妈常挂在嘴边的话。

  老妈一生爱体育。每天凌晨四点多,就提着播放机前往广场,打一套回春医疗保健功。一年四季,一季三月,雷打不动,风霜雪雨,天天坚持。直到后来膝盖骨变形腿脚不便,这才放下。

  家里电视,锁定在中央五套和山东体育台。

  时间一长,中国队、山东队相关队员姓名、身高、体重,转会、结婚、生子,老妈都门清,张口就来,比解说员都来得快而准。

  老妈有一个专门小本,记着体育频道播出时间及内容。老妈尤其酷爱女排、乒乓球比赛。有一年,买票去看泰山足球比赛,八十多岁老人,硬是站着看完全场,跟着旁边年轻人一起喊。不过只看了一次,再也不去了,说:一帮吃货满场子傻跑傻颠,半天进不了一个球。再说人像蚂蚁大小,谁是谁分不清,进没进也不晓得。

  老妈,看球带着强烈偏向,如果是山东队对外省队,那百分之一百二十偏向山东。山东队打得好,老妈脸上攒满笑。有一次,山东男篮赢了,老妈开心的像个孩子似,边看电视边用筷子敲打空饼干盒子,震的楼下找上门来。要是山东队输了,你就干等着挨呲好了(诸如白吃三大碗干饭,私孩子玩意),骂得劈头盖脸、狗血喷头那是常有的事。每每这时,我们都是大气不出,敬而远之。

  要是郞平出来,老妈那是把她当作自己亲闺女心疼。郞平瘦了,郞平黑了,郞平头发白了……左一个郞平右一个郞平,让我们都有点羡慕忌妒恨。

  2016年2月20日,我看到当天《生活日报》开了天窗,原以为是不小心,仔细一瞅,是老妈用剪子给开膛破肚。原来头一天,山东高速男篮输给了广东。输了球,老妈心里窝着火,再加上老妈最看不惯运动员文身,于是将报眼处运动员和内文中两处带文身的运动员给下了狠手,留下一双愤怒无比的眼睛注视着……

  由此,不能看出老妈对体育那是好到哭。爱之极恨之极啊。有一年,老妈到外地走亲戚,一下火车直奔亲戚家,说是有中国女排比赛,亲戚只好把定的饭店给退了。按老妈的话说,有比赛吃啥子饭嘛。

  讲政治

  老妈虽然酷爱体育,但对政治也是十分关注。尤其每年省、市召开两会时间。

  2011年4月(下),《青年记者》开设了“给两会报道的‘提案’“。我应约撰写了《对两会报道的几点思考》。拙文分为会中与会前、会上与会下、赞扬与批评、无意与有心四个小标题。笔者在“会上与会下”小题之下写道:笔者以为,媒体记者应匀出追逐名人、明星之精力,多把目光、笔触倾注在人民大众身上,那里有着丰富的宝藏。

  我的岳母是位识字不多但基本上能认读《齐鲁晚报》《生活日报》的老人。有一次老人家拿出报纸上姜大明省长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与张建国市长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并把两份报告关于提高退休职工待遇的问题进行比较。虽说事情不大,但里面折射出普通百姓对政府的期待、对报告的关注。另外老人还有一个小小记事本,将近十年的工资收入每次提高的时间、数额都作了详尽的记录。小小记事本,记录的岂止是个人、家庭点滴变化,更多是整个社会进步的缩影。我以为报纸开辟这样的百姓眼中两会小栏目,与“五朵金花跑两会”同样精彩。

  当我把《青年记者》摆在老人面前,老妈高兴,连连说,我这点小事也能上书啊(老人把杂志称作书)。

  下面为老妈日记一则:

  2011年的冬至,最冷,在O下11度……

  董:的退休金2010(年)是,1,557、50毛

  2011(年)从1月份又增长260元,现拿1.8……

  (注:零下不会写,写作“O下”。有意思的是老妈还知道千进位,即在千位后加逗号)

  好学习

  老妈,在新中国成立后加入了识字班。我分析大约识字量在小学四五年这个水平。

  老妈,有记日记的习惯。老妈字迹板正,清晰可见。

  老妈,自《齐鲁晚报》创刊后一直订阅,后来又增加《生活日报》《都市女报》,直到前年,视力下降这才不再订阅。

  十年前,老妈订阅《齐鲁晚报》还抽到一等奖,奖品是一台海尔微波炉(至今还在小女儿家发挥光合作用)。老妈逢人就讲,晚报就是好,白让我看一年报纸。这下更坚定老妈订阅报纸的信心。每年订阅报纸,总是第一批次,好怕订不上。老妈的话,早订上早踏实。报社早拿到钱,好多办好事。

  当时,我在报刊管理处工作,可以获得赠阅报刊。但老妈说:看报就得花钱,就像到医院拿药要掏钱一个道理。所以老妈平日里抠得狠,但在订阅报纸问题上大方得让人不信。

  老妈,遇到不认的字,就会圈起来,有时候写在报纸空白处,等着我们去,一个字一个字问,直到弄懂才会放下。

  诸如:小鲜肉、草根、富二代、低调等。小女儿对低调解释为不显摆不张扬。

  老妈接上话题说:今天楼下一个人,提着一袋子馒头,说是喂自家狗。这个人做法就有一点不低调,胀包。说到这,老妈还追问,我这个句子造得咋样。外语老师出身的小女儿竖起大拇指:very good!老妈竖起右手食指与中指,组成V字形,说:你这句外国话意思是不是yes!(这是老妈能听得懂唯一一句英语,没有第二)。顿时,全家笑声一片。

  有一次,老妈问二女儿韩萍“耄耊”读什么,啥意思。韩萍立即通过手机百度后解释道:读màodié,指老年,高龄,大致八九十岁的年纪。

  老妈说:那我就算是耄耋。难怪这两个字都是“老”字头。人老了头毛就会少,“耄”这个字好认好记好理解。

  老妈幽默无处不在。有一次,我中午休息,到了下午一两点时,老妈叫我。我翻了身又睡过去。过了一会儿,老妈说:起来吧,别把梦做重了。

  听到这,我一骨碌就跳了起来。

  老妈好学,见多识广,心态自然积极向上,再难的事情不让陪着过夜。天一亮,新的一切就从头开始。老妈膝人工关节置换后的这几年,行动不便,常常与床为伴,放在一般人身上,早就焦虑、抑郁了。但老妈依然快乐回想明天,笑谈今天,畅聊明天。天气好时,我们陪着老妈到南部山区、黄河岸边、周村等地来个一日游。即便在家,老妈也会艰难地推着小车活动,边推边数着一、二、三……

  善美食

  老妈出生于博山,深受博山菜系的影响,也得到老妈老妈的真传。

  1970年,老妈随我岳父从部队转业到济南,分配到济南毛纺厂工作。在单位,老妈把博山菜发扬光大,深受厂里领导和同志称道,可谓有口皆“杯”。

  老妈,将有限工资分成几大板块,吃饭属于头等大事。按老妈话讲,再穷也不能亏了嘴,对不起胃。

  老妈厨艺高超,煎炒烹炸样样拿得起,放得下。

  老妈对食品卫生和安全牢牢把握在手中,例如:切菜板要生熟分开;超过24小时的食物和剩菜必须加热15分钟以上才能食用,少一分钟都不行;变质的食材坚决丢弃,再贵也不能怕浪费。“食物中毒可了不得”,这是老妈的口头禅。

  每年一到秋季,酥锅会准时登场。博山烩肉、豆腐箱等时不时亮相于餐桌之上。邻里街坊也跟着沾了不少光。

  老妈,特别愿意包水饺。老妈有一句名言,好吃不如饺子,舒服不如倒着(困觉)。

  老妈除了厨艺高之外,还有一个就是麻利。从做出包饺子决定到端上桌子饺子就酒,一个小时准够。老妈,采用华罗庚数学归纳与统筹法,醒面的时候调料,擀皮子时烧水,前后衔接如一条龙。

  老妈讲究色相味俱全。有一次盛鱼入盘时,不小心将一条鱼尾折了一半,老妈脸色立刻化作“味精”丢进了餐盘,自责自己粗心大意好几天。这件小事,也能折射出老妈处处争先的好胜心理。

  以前,老妈能动时,轻易不下馆子,老妈说:自己做的放心。其实我们知道,还有重要一条就是省钱。

  后来,年龄大了,下馆子多了,也习惯了。于是老妈的手艺也就渐渐束之高阁了。但老妈养育我们的胃、心的厨艺,将会与感恩的味蕾一道伴随我们到永远。

  老妈的趣事,还有很多很多,等静下心来,细细梳理,听我慢慢一一道来。

  老妈,你说可好啊?!

  桌子上照片里的老妈笑而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