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纵者的目的,不是永远操纵,而是取而代之。总有一天,杀机毕露。着急的庆父,不愿久等。
您想想,他是鲁庄公的哥哥,鲁庄公做了32年国君后去世,他比鲁庄公还大,还能有多少年活头?他等不及,他迫不及待。鲁闵公这个小傀儡,必须尽早除掉。
八九岁的小孩子,什么都不懂,什么都做不了,显然,也就不可能有什么政治上的失误;没有失误,也就无法名正言顺地把他扳倒。
干脆,杀之。
此时的鲁国政局,可谓波云诡谲,十分复杂,不仅内部存在各种势力斗争,还受到邻国——尤其是霸主齐国的掣肘。
齐桓公的称霸之路,打的都是讨伐不义、施行仁义的旗号,所以,对那些犯上作乱的,就不能坐视不理。子般是鲁庄公指定的继承人,却被庆父派人杀死,已属大逆不道。齐桓公以及齐国政坛的舆论,对庆父大加鞭挞。
而誓死捍卫子般、效忠鲁庄公的季友,则受到了齐国舆论的支持。这种舆论,对鲁国政局产生了深刻影响,而这也是庆父不敢明目张胆让鲁闵公下台的重要原因。
鲁闵公上台后的第一年(前661年),就和齐桓公有过一次会盟。这次会盟的理由,很让人意外:请求齐桓公允许季友回国。
这是一次很有悬疑色彩的会盟,至少对2000多年后的我们来说,是这样。
季友当时逃到了陈国,并不在齐国。之所以向齐桓公申请,这不难理解,因为当时齐国是盟主,相当于各个诸侯国的家长(大周天子早就没落了)。有问题找他,他给你做主,没有问题。小小的陈国,也不敢不听。
悬疑的是,为什么鲁闵公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当时庆父在鲁国权大势大,他显然不可能希望政敌季友返回鲁国。那么,就只有两种可能:一,鲁国政坛中,痛恨庆父、反对庆父的势力,依然不小,这股势力要求季友回国;二,齐国希望季友重返鲁国,牵制庆父,让鲁国政局重新回到平衡局面。
当然,更大的可能,是这两种可能合二为一:鲁国反抗庆父的势力,暗中联络齐桓公,要求其主持正义;齐桓公正有此意,一拍即合。于是,齐国向鲁国施加压力,要求鲁国“恳请齐国让季友返鲁”。于是,有了这次齐国暗中操纵、鲁国表面主动的会盟。
会盟发生在这一年的秋天。到了冬天,齐桓公派人到鲁国考察政局。考察之后得出的结论,就是那个著名的成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齐桓公对庆父,已经起了杀心,齐国政坛,已经起了“庆父必须死”的舆论;鲁国政坛,季友在齐国的支持下卷土重来,和庆父的政治厮杀再度火热。
齐桓公、鲁闵公会盟整整一年之后,公元前660年,又是一个秋天,庆父眼见形势逆转,大势不妙,干脆逃亡,流窜莒国。但这并没有影响他那颗搅局的心。
他那颗恶毒的心在这一年的冬天,煎熬不过,重新发作;不管他是不是一个不到十岁的孩子,只要他是国君。
这一年,阴冷的冬天,鲁闵公被庆父派来的刺客,杀死在宫廷内一处小门旁。此时,距离他被推上国君之位,正好两年。他的一生,只有短短的不到十年。
对于此事的记载,史料中存在分歧。《史记》认为,是庆父和哀姜密谋杀死鲁闵公,自立为国君。鲁闵公被杀后,季友此时还未回国,得知闵公被杀,要求鲁国人把自己迎回。鲁国人想要把庆父杀掉,庆父这才逃亡。
感觉这种记载,不如前一种更为可信。如果季友在庆父逃往之前没有回国,鲁国政坛就缺乏主心骨,恐怕难以和庆父、哀姜抗衡;如果没有齐国作为外部势力的干预,庆父也不会那么轻易放弃权力,开始逃亡。
齐国的干涉和季友的努力,是导致庆父最终垮台的重要因素。
无论如何,最终,季友取得了胜利。鲁闵公被害,对政局并没有产生根本性的影响。鲁庄公的另一个儿子继位,即鲁僖公。
鲁僖公继位,标志着庆父集团的彻底失败。庆父的情人、鲁庄公的夫人哀姜,眼看大事不妙,逃奔国外,开始了流亡生涯。
只要庆父不死,隐患就存在。季友很清楚这一点。但庆父身在莒国,怎么办?
如果您有好的新闻线索欢迎拨打鲁中网新闻热线0533-5355377,或关注鲁中网小鲁哥微信公众平台(lznewscn)发送。线索奖由硅元瓷器赞助,最低50元,上不封顶!硅元瓷器,“第一国窑”,走进中南海三十年!
分享到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