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晓峰家庭

2016-07-29 23:07:50     来源:鲁中网

小字体大字体

 摘要:  我的父母亲都是中学教师退休,可能是受家庭影响吧,我从小就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经常自嘲为八十年代中后期的“文学青年”。那个年代正是文革后中国文坛的繁荣时期,各种文学刊物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王安忆、王...
  

  

  闫晓峰家庭

  住址:淄川区淄城东路

  我叫闫晓峰,男,19713月出生,现任淄川区人民法院法警大队一中队中队长,副主任科员。

  我的父母亲都是中学教师退休,可能是受家庭影响吧,我从小就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经常自嘲为八十年代中后期的“文学青年”。那个年代正是文革后中国文坛的繁荣时期,各种文学刊物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王安忆、王朔、贾平凹等各流派作家也正处在盛产期。我那时在中学阶段,对课本不感兴趣,反而对这些“闲书”、“杂书”如饥似渴,《十月》、《收获》、《小说月报》、《青年文学》等文学刊物几乎每期都买,没钱了就“偷”家里的粮票出去换钱买书,沉浸在文学营造的世界中自得其乐。虽然没有读出什么名堂和成绩,但喜欢读书、买书的习惯却一直保留了下来。在手机、电脑充斥我们生活的今天,每年读几本历史、文学类书籍一直是我最大的乐趣。闲暇日子逛书店书市也是我们一家三口乐此不疲的保留节目。多年以后,看到电影《罗马假日》中的那句台词:“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深以为然。

  我妻子是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在爱读书这一点上,我们倒是“志同道合的革命伴侣”,但是兴趣点和落脚点有所不同。她学服装设计专业,现在从事的也是服装设计教学,最爱读的也是服装类书籍。通过努力,从“爱读书”阶段步入了“会写书”的层面,2014年,她作为主编出版了由上海交大出版社出版的《服装结构设计》,作为副主编出版了同样由上海交大出版社出版的《服装制图与实训教程》,目前还有两本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教材《服装结构设计》、《构成基础》正在审稿阶段,不久也会面世。她先后被评为淄博市学科带头人、山东省教学能手,算是读有所乐、读有所成吧。

  十六岁的儿子从小对读书也是兴趣盎然。儿子没上幼儿园,我母亲就是他的认字启蒙老师,在奶奶的精心培养下,儿子五岁前就认识三千多字了,小时认字多,看书也就早,尤其对动物类书刊更感兴趣,到现在说起各类动物仍是如数家珍。虽然儿子这代人几乎都是电脑游戏的爱好者,对此我们也不是绝对排斥与封杀,但我们一直坚持培养儿子对纸质读物的兴趣。初中、高中以后,孩子的读书兴趣点突然转移到外国文学上,《巴黎圣母院》、《堂吉诃德》、《福尔摩斯探案》等成了书桌上的常客。

  我们就是这样一个平平常常的工薪家庭,虽非大富大贵,倒也其乐融融。最乐见的一幅场景就是在冬日的暖阳下,一家三口各捧一本喜欢的书,或窝在沙发上,或蜷于躺椅上,或坐于书桌前,各得其所,各得其乐。读书之于生活,就像调味品之于菜肴一样,虽不是必需品,但味同嚼蜡也是让人难以忍受的。正如高晓松的歌词所言:“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如果您有好的新闻线索欢迎拨打鲁中网新闻热线0533-2270723,或关注鲁中网小鲁哥微信公众平台(lznewscn)发送。线索奖由硅元瓷器赞助,最低50元,上不封顶!硅元瓷器,“第一国窑”,走进中南海三十年!

分享到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