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网

鲁中网

春晚:舞台上的时代记忆

来源:光明日报

2024-02-21 17:09:59


  1983年春晚开场动画 资料图片

  2015年春晚歌曲节目《蜀绣》 资料图片

  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春晚)舞台上那句熟悉的“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大家过年好”问候声响起,无论是身处何地的中华儿女,总能瞬间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儿。以文艺大联欢的形式庆祝春节,可追溯到1956年。当年,为庆祝新中国在1955年取得的伟大成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录制了《春节大联欢》。这场联欢会盛况空前,因出演电影《平原游击队》中的李向阳一角而广为人知的青年演员郭振清担任“报告员”,各界杰出人士和代表齐聚一堂,如越剧大师徐玉兰、王文娟,评剧大师新凤霞,京剧大师梅兰芳、周信芳,相声大师侯宝林,作家老舍、巴金,表演艺术家赵丹等都留下了珍贵的影像。1983年,春晚舞台开始以电视直播形式走进千家万户,经过几十年发展,已成为陪伴中国人过节的精神“年夜饭”,用文艺的形式映照出时代的发展和变迁。

  1、成为奋进中国的文艺纪年档案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盘点几十年来的春晚创作,一道道精心烹制的艺术大餐将改革开放、香港回归、首次载人航天、北京申奥成功、建党百年、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等时事热点、社会关切的宏大叙事与百姓生活巧妙结合,通过歌舞、小品、相声、魔术等艺术形式,成为一份奋进中国的文艺纪年档案。

  春晚舞台上留下了中华民族奋进过程中的坚实脚印。2003年10月,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这是我国航空航天发展史上的重大进步,也是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圆。2004年春晚的零点仪式中,航天英雄杨利伟带着在太空飞扬过的国旗出现在舞台上,在杨利伟敬礼的那一刻,所有中国人的心都为之一颤,这一别出心裁的设计瞬间激发了无数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将三名航天员送入太空,这是中国女航天员首次进驻中国空间站,也是中国人第一次在太空过春节。在2022年春晚上,当零点的钟声响起,翟志刚、叶光富、王亚平三位宇航员为全国人民送上来自浩瀚太空的新春祝福,浓浓年味中,春晚为中国航天发展新成就再次着笔。

  春晚的舞台牵动着中华儿女的家国情。2008年对国人来说是难忘的一年,既有令中华儿女骄傲的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也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的“5·12”汶川地震。在2009年春晚的舞台上,既通过现场采访、舞蹈《天地吉祥》等形式表达了对抗震英雄的敬意和对震后重建家园的祈愿,也通过用奥运奖牌拼出“祖国万岁”四个大字的设计,表达出对北京奥运会所取得优异成绩的自豪。2020年春晚则被称为“最暖心”春晚。当年春节期间正值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晚会在除夕夜播出前加入了抗击疫情相关主题词,并由几位主持人共同演绎情景报告《爱是桥梁》,关注奋战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和志愿者,用一句句温暖如春的关切,传递出众志成城的信心与决心。

  春晚记录国家发展进程,描摹人民生活面貌,刻写国家追梦圆梦的时代印记,以艺术塑造和表达的不断创新,形成愈加丰富的形象演绎与深刻记忆。

  2、反映时代大潮中百姓生活变迁

  春晚用舞台艺术记录国家年度大事、社会风尚、生活时尚、文化走向;用百姓自己的故事,展现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的生动图景。纵观春晚节目,一年年的舞台变换与中国历史发展、社会转型进程相伴相随,反映的正是时代大潮中,百姓生活向好变迁、向美提升的历史过程。

  语言类节目是备受观众期待的重头戏,将这些节目串联起来,我们在言语间听到的是人民生活迈向富足的铿锵脚步声。1989年春晚小品《懒汉相亲》中,来相亲的魏淑芬对彩电的关切,映射出在黑白电视机基本普及之后,农民对以彩电为代表的新家用电器的追捧。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中国百姓对精神生活也有了新的追求。1997年春晚小品《红高粱模特队》中,新农民不再是“脸朝黄土背朝天”,不仅转变成为养鸡养鸭专业户、种粮大户,还拥有了自己的现代时尚生活。2023年春晚小品《马上到》中的快递小哥,正是城乡融合发展后进城成为新市民的农民代表,他们“不急不躁、乐观微笑”,为更美好的明天继续奋斗。春晚小品的“戏说”,成为观察中国发展进程的一个窗口、一面镜子。

  作为中国人的文化“年夜饭”,春晚一直在聚焦每个普通人不平凡的故事,为每一个追梦的普通人加油喝彩。只有关心关注百姓喜闻乐见的故事,精益求精地打磨每一个节目,才能赢得观众的认同和点赞。2021年春晚特别节目《向祖国报告》中,“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获奖者代表登上舞台,和全国人民一起分享胜利的喜悦,展现了从普通百姓视角看大事、讲身边事、说自己事。当2023年《你好,陌生人》、2024年《如果要写年》等明亮温暖的歌声响起,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被捕捉到,春晚舞台令“灯火里的中国”变得具体而生动,把“欢乐吉祥、喜气洋洋”的舞台氛围传递给千家万户。2024龙年春晚舞台把“人民性”作为全部设计的基座,一改往年分会场内容相对独立的设计,把舞台摆到百姓家门口,串联起“1+4”五地春晚会场,数千名普通群众被邀请到舞台现场参与表演联欢,享受着属于自己的春晚,让整台晚会气韵贯通。

  3、标注技术与艺术最新融合成果

  作为每年最受瞩目的舞台晚会,春晚既是“文化盛宴”,也是“科技大餐”。从首届春晚200名观众聚在一个不到600平方米的演播厅,到“8K超高清+三维菁彩声”直播;从“电话点播”“有奖猜灯谜”,到通过手机客户端抢红包、即时聊天“唠春晚”;从引入声光电设备,到大面积背景屏幕,到舞台的复杂机械造型装置,再到虚拟现实、扩展现实……春晚舞台设置与场景,一直是舞台视听艺术与科技嵌合演进的综合展示平台,是舞台艺术与科技创新创意融合发展的“风向标”。

  1999年春晚歌曲节目《新时髦话》在动感十足的音乐中唱出了老百姓生活中的新气象,歌手在三块大屏幕内外自由进出、“连贯”表演的创意设计,也让观众眼前一亮,体验到科技赋能的力量。

  进入全媒体时代,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迅速发展,春晚舞台也开始了智能沉浸式的创新探索。8K频道直播、8K超高清摄像机、三维菁彩声、智能伴随技术、VR三维影像绘制技术等一系列媒体科技创新,最大限度还原了春晚舞台现场的视听效果,让虚拟再造影像与现场实体舞台交替呈现、无缝对接,打造了身临其境的沉浸式舞台,给全国观众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2015年春晚歌曲节目《蜀绣》利用全息投影技术,让歌手实现了四个“分身”的同台演出,并以影像背景的不断变换,动感形象地展现出中国刺绣艺术的魅力。2024龙年春晚的舞台设计再有创新,“景屏声光”协同运用,上百块LED屏幕配合超高清视频控管监系统集中播控,演播大厅各类舞台灯具数量创历史纪录,总计达1462只,不仅生动演绎出“飞龙在天”的翱翔之姿,还营造出春晚舞台喜庆欢腾的热烈氛围。XR(扩展现实)+VP(虚拟制作)虚实融合超高清制作系统的引入,进一步为观众展现出美轮美奂的虚拟与现实交融空间。

  春晚凝聚着一代代中国人的春节记忆,已成当代中国年的“新民俗”。作为文艺联欢晚会的经典篇章、品牌节目,从备受全国百姓关注的总台春晚,到各地方卫视举办有地域特色的区域春节联欢晚会,到各新媒体平台开办网络春节联欢晚会,到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民俗“村晚”,再到“百城千屏+海外千屏”多平台海内外同步观看的全媒体春晚,与时俱进、创新不止的各类春节联欢舞台实现了形态多样、多屏传播,做到了种类丰富、全景陪伴,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满足着线上线下、室内室外、海内海外等多样化的受众需求。无论是在回家的归途还是在远行的路上,无论是身处五湖四海还是异国他乡,看一台春节联欢晚会,念一念亲人,忆一忆乡愁,心有归处便是家。

  (作者:郭媛媛,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