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网

鲁中网

全省第一,滨州市6项工作获评全省民政领域创新案例

来源:大众网

2023-01-10 10:42:38


  近日,省民政厅印发《关于2022年全省民政工作优秀案例和获奖民政政策理论研究成果的通报》,公布39篇民政工作优秀创新案例,我市荣获2022年全省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工作优秀组织单位,6项工作获评全省民政领域创新案例,数量全省第一。

  2022滨州市民政局入选优秀创新案例

  滨州市福利院引入专业力量

  为残疾儿童提供肢体康复治疗

  呈报单位:滨州市民政局

  主要做法及成效:

  滨州市围绕解决福利院儿童残疾率高、康复服务需求大与福利机构专业康复人才不足的矛盾,积极与滨州市中医医院达成合作,在福利院增设滨州市中医医院医疗延伸点,医院配备儿童康复医疗团队,为福利院残疾儿童提供“足不出户”的专业康复治疗服务。相关做法被《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等宣传报道。

  一、设立医疗延伸点,让康复治疗有地方。缺乏专业肢体康复服务是制约儿童福利机构高质量发展的短板。滨州市福利院作为一家供养特殊儿童不足50人的小型福利机构,儿童残疾率80%,对康复服务的需求极大。同时,福利院在工资报酬、工作环境、专业能力提升等方面,对康复人才的吸引力不强。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滨州市福利院与滨州市中医医院达成合作,由福利院提供场地与现有的康复设施设备,市中医院配备专业儿童康复医疗团队,在福利院内部增设滨州市中医医院医疗延伸点,专门为院内残疾儿童提供专业康复治疗服务。2021年9月,滨州市中医医院康复医学科滨州市福利院康复部正式挂牌运营,有效弥补了福利院肢体康复非专业化的空白。

  二、整合救助资金,让康复治疗有保障。市民政局加强与市残联、医保、卫生健康、财政等部门协合配合,推动各类救助保障资金整合。一是整合残联为适龄儿童提供的每人每年不超过1.5万元康复专项救助资金;二是整合医保报销资金,通过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申请并且已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儿童,滨州市医保给予部分报销补贴,每人每年不超过2.7万元;三是整合“明天计划”专项资助资金,在增设医疗延伸点的同时,市民政局将市中医医院作为“明天计划”指定医院,孤儿在定点医院内接受专业医疗康复训练费用的自付部分,资助标准每人每年不超过3万元。通过三项救助资金支持,每名残疾孤儿享受政策内康复资金每年不少于7.2万元。

  三、建立合作机制,让康复治疗有效果。医院长期在福利院派驻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6人,在院全体肢体残疾儿童每日康复量达到人均2小时,即便在今年滨州疫情严重、工作人员减少的情况下,康复部的训练课程也从未停止。同时,为确保康复效果,双方还通过构建一套标准化康复治疗服务体系、打造一套精准化康复治疗方案、形成一套多元化康复治疗保障机制、建立一套两院监督评价机制,使康复效果得到不断提升。

  滨州“福彩+企业”拓展销售渠道

  呈报单位:滨州市民政局

  主要做法及成效:

  滨州市认真落实省彩中心提出的“稳、拓、提”渠道建设部署,坚持以投注站为基础、社会连锁渠道为骨干、城市综合体为亮点、分布式网点为填充,构建多元化渠道建设新格局。目前,已与京博、圣豪、中裕等10多家大型渠道商合作,成功开发销售网点310家,进驻万达、IFC、爱琴海等综合体;新渠道销售增量近1250万元,新渠道增量占总增量50%以上,蹚出“福彩+企业”“公益+共赢”渠道拓展新路径。

  一、构建多元化渠道,实施三项创新。一是借势拓渠,开拓社会销售新局面。坚定“福彩销售就是做公益慈善”理念,借助民政职能优势,从大型慈善企业入手,在全市择优筛选企业和综合体重点攻坚,以管理服务质效提升为抓手,注重提升社会渠道运维服务能力,构建“多渠道、零距离”福彩多元化销售渠道。二是异业融合,盘活渠道固定资产。全省首家福彩“快乐吧”综合厅建成投用,获评全省和全国优秀创新案例;通过引入第三方,妥善解决综合厅日常运营和引人入厅等根本问题,实现年销150万元目标,累计进厅人员1.2万人次,组织活动60次。三是公益先行,注重传统渠道赋能。打造“福彩爱公益”品牌,10月完成“线上+线下”公益平台搭建,融合全省首家即开票线上展馆,实现彩票精美展示、积分互动和公益信息发布等功能。打造以福彩“快乐吧”综合厅为总站,辐射全市100处投注站的公益便民网络,引入邮政快递项目,加强传统渠道福彩公益宣传,树立福彩良好的公益和服务形象。

  二、围绕渠道建设,实施三项举措。一是激励渠道拓展,实施三项改革。实行市场“承包制”,将市场细分为承包区、承包队;财权适当下放,以量定收、以收定支,营造全员包市场的竞争局面。实行销售“擂台制”,建立销量通报、末位约谈及荣誉激励制,奖励业绩突出团队及个人,约谈淘汰末位责任人。实行考核“竞争制”。出台渠道拓展政策,打破限制,谁拓谁受益,谁干谁得利,“业绩+绩效”上不封顶,奖励渠道拓展突出贡献人员。二是强化渠道运维,构建“1+3”渠道队伍管理模式。成立渠道拓展部,专职负责渠道拓展及运维。围绕渠道特性,打造三支队伍,即:专业管理员,围绕投注站进行管理运维,实现投注站“质、销、数”提升;专职配管队,围绕社会渠道运维服务,使社会销售进一步提标增量;社会配送队,以能人拓展、谁拓展谁受益原则,充分发动社会力量进行分布式网点拓展运维。三是突出公益属性,打造“公益+共赢”多业态融合。打造公益项目实现新路径,联合京博打造“京博家·非凡青年洗车房”公益项目,形成彩票收益与项目资助良性闭环;发展公益宣传多触点,结合连锁便利店网点密集特性,打造福彩宣传渠道;试点“彩票超市”,结合慈善超市和便利超市等平台推进“彩票超市”试点。

  滨州建立政府救助和慈善帮扶衔接机制

  呈报单位:滨州市民政局

  主要做法及成效:

  滨州市围绕发挥慈善第三次分配作用,实施“三个一”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年募集善款1.5亿元,开展慈善项目100个,受益群体达到100万人次,建立起了政府救助和慈善帮扶有效衔接机制。

  一、打造一条路径,推动民生需求与慈善捐赠有效衔接。按照“民政部门提项目、慈善组织募资金、专业机构搞服务、困难群众得实惠、慈善事业大发展”路径:一是全面摸底。通过摸底排查,汇总形成“全市困难群众急难愁盼”9项清单,所涉及群体都是在政府民生保障基础上,依然需要社会支持、资金帮扶和日常照料的家庭或个人。二是精准实施。依据清单,策划实施“一米阳光”项目,将困难群众需求传递给爱心企业。魏桥创业集团等15家企业一次性捐赠3251万元。三是项目运作。通过招投标方式购买专业机构服务,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开展季度评估和反馈,实施项目化运作,确保科学救助。

  二、搭建一个平台,推动政府激励与社会关注的有效衔接。从宣传公开和表彰激励入手,搭建一个“行善光荣”的平台。一是用公开赢公信。市民政局出台《滨州市慈善信息公开管理办法》,每周动态更新慈善捐助信息,每年聘请第三方审计慈善组织,确保依法行善。二是用规范赢尊重。慈善总会系统所有募捐救助均出台项目方案,依法公开和备案,开展第三方评估督导,确保规范开展。三是用善举赢人心。市电视台开设《微光》栏目,宣传凡人善举,每期浏览量均几十万人次,市民政局开展“三个十”评选活动,每两年评选出十大爱心企业、十大慈善楷模和十大慈善项目,在全市弘扬善举。

  三、擦亮一个品牌,推动慈善工作与各方参与的有效衔接。全面营造慈善无大小,人人皆可为的浓厚氛围,擦亮“全民慈善”品牌。一是分类打造捐赠品牌。迎合各类捐赠者需求,开发形成了党员主题党日捐款、群众慈心一日捐、企业认捐慈善基金、村居(社区)设立互助基金、网民网络捐赠五大品牌。二是就近实施救助项目。在基层设立慈善站点,将救助权限延伸至医院、学校、社区、村(居)等服务群众的一线,通过一线机构和人员的参与,让慈善救助方便快捷。三是联合开展慈善活动。建立“慈善+”模式,通过购买服务、招募等方式,推动慈善、社工机构、志愿组织融合发展,形成合力。

  滨城区“码上救”为困难群众幸福加码

  呈报单位:滨州市民政局

  主要做法及成效:

  滨城区创建社会救助“码上救”模式,推动全区380个村(社区)社会救助“二维码”全覆盖,实现社会救助“码上通”“码上办”“码上查”“码上清”,相关经验做法被《大众日报》等刊发。

  一、“码上通”助推政策找人提速。充分发挥社会救助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组织民政、人社、卫健等部门召开救助帮扶联席会议,协商解决扶弱济困难题,部署、调度、通报、会商社会救助工作。区民政局牵头系统梳理17个部门53项救助政策,逐一明确救助条件、标准和办理地点、咨询电话等。在此基础上,制作救助“码上通”二维码,主动告知各项救助政策,把惠民政策送到群众身边,群众扫码即可了解、知晓自己符合的救助政策,实现“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的转变,推动各类救助政策和服务更加快捷高效地覆盖所有群众。通过发布微信公众号、印发《社会救助政策汇编》、在村(社区)公示栏张贴明白纸、发放救助政策“进社区、进家庭”折扇等多种方式,推广社会救助“二维码”。目前,全区380个村(社区)实现了社会救助“二维码”全覆盖。

  二、“码上办”助推救助服务提质。为畅通困难群众求助渠道,制作“码上办”二维码,并配套开发“诚救你”信息采集小程序,构筑“一网通联”平台,群众可通过扫描“二维码”,直接填报基本信息、反映救助诉求,不再需要本人到窗口当面提交申请,做到“不跑腿”便可实现救助事项“码上办”,打通服务困难群众“最后一米”。群众提交诉求申请后,区、乡镇(街道)、村(居)三级救助网络工作人员均可受理,社会救助协理员及时上门调查核实情况,利用“诚救你”信息采集小程序随入户、随采集、随录入、随核算、随分析,确定申请对象是否符合救助条件。6月份以来,通过“二维码”和小程序,累计受理“码上办”救助事项80余件,让社会救助更加便捷、高效、精准。同时,滨城区还利用“二维码”和小程序采集低收入人口信息达8598户15230人,对陷入生活困境的群众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救助。

  三、“码上查”助推公开公示提效。创新社会救助信息主动公开机制,充分利用社会救助“二维码”,强化社会救助信息公开,进一步提高社会救助工作的开放度和透明度。在做好政府门户网站和村(社区)社会救助公示专栏的基础上,精心制作社会救助“码上查”二维码,链接各类社会救助信息3万余条,群众通过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便捷查询每月的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经济困难老年人、残疾人等名单、人数及资金支出等信息。今年6月以来,“码上查”公示信息浏览量达5400余次,推动了政策落实更高效、更精准。

  四、“码上清”助推群众获得感提升。针对困难群众救助政策不了解的情况,专门部署开展“幸福清单送上门”活动,制作社会救助“码上清”二维码,为困难群众量身打造一份个人“幸福清单”,本人享受的民政、医保、人社等多个部门的民生政策在清单中一目了然,足不出户就可知晓自己享受的全部民生政策,真正让他们心里明白透亮。同时,将“幸福清单”增添短信提醒服务,为全区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人员开通了民政救助金免费短信提醒服务,切实让困难群众第一时间了解资金到账情况,实现了让“群众少跑腿、信息多跑路”。

  滨州打造“三不离”原居安养模式

  呈报单位:滨州市民政局

  主要做法及成效:

  滨州市以开展国家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试点为契机,强力推进家庭养老床位建设,满足老年人“不离家、不离亲、不离群”愿望,被新华社要情动态、省委改革简报等刊发,得到孙继业副省长批示肯定。

  一、抓规范改造,为老年人“改的贴心”。一是“精准化”评估。委托山东安养、山东民生等12家老年人能力评估机构,对全市3.6万名60周岁以上经济困难老年人进行深入摸排,重点摸排评估老年人健康状况、居住条件、经济收入、子女陪伴等情况,逐一登记在册、建立台账。二是“清单化”改造。委托福康通、欣悦健康等10余家有实力的适老化改造企业,根据老年人实际需求,按照每户不高于3000元的标准,为老年人提供地面建设、环境建设等6大类22项100余种居家改造项目,并抓好设备采购安装、工程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监管等环节。三是“系统化”配送。在滨州率先成立全省首家养老物资配送中心,打造集5000余种老年人产品研发、生产、配送、建设于一体的链条式康养产业基地,构建市、县、街道、社区四级适老产品上门配送和社区租赁体系。

  二、抓专业服务,使老年人“过的省心”。一是实施专业培训。依托滨州职业学院、滨州康养职业学院等,设立养老护理员和老年社工实习实训基地,实施养老护理员定向就业培训和职业能力水平社会评价,培训居家护理员4578人。二是布点专业设施。推动设立市、县、街道、社区、小区五级养老服务设施网络,以县域为单位统一品牌、统一形象、统一标识、统一标准,依托全市958处街道综合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等提供居家上门服务,构建“居家-居住街坊-5分钟-15分钟”多层次养老服务圈。三是开展专业服务。委托中国普天、山东康悦等18家连锁养老服务机构,按照每人每月160元-300元的标准,为已建设家庭养老床位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服务类、护理服务类、医疗保健服务类、精神慰藉和文化娱乐、电子信息化服务等5大类、20项居家养老上门服务,目前已累计实施了18万人次的居家上门服务。

  三、抓机制保障,让老年人“住的放心”。一是制度保障。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市政府主要领导谋划推动,分管领导亲抓落实,印发专项行动方案,出台基本养老公共服务清单、家庭养老床位管理办法、长期护理险康复辅具租赁办法等10余项配套文件,并纳入各级政府民生实事和重点督查事项。二是资金保障。在中央2098万元专项资金基础上,克服财政紧张的现状,市县再配套4558万元,创新提出“民政部门提项目、慈善组织募集金、专业机构搞服务”的“养老+慈善”模式,开展“一米阳光·居家安养”项目,募集社会资金1461万元,专项支持家庭养老床位建设,确保服务项目延续性。三是监管保障。设立市级养老服务综合调度服务中心,对8个县级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实施统一监管,对居家调度、社区服务、机构监管、数据分析等进行全过程指导,实现老年人、服务人员、服务机构、管理部门四向互联互通。

  滨州创建“141”区域一体化流浪

  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机制

  呈报单位:滨州市民政局

  主要做法及成效:

  滨州市围绕破解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合力不强尤其是县级救助管理机构力量薄弱、救助服务质效不高等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加强试点探索,深入推进市级区域中心站建设,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提高了救助服务水平。民政部部长唐登杰、副部长詹成付给予批示肯定。

  一、编密织牢一张网络,凝聚救助合力。即:编织一张以市中心站和县级救助站为基础、街道和村居救助力量为补充、全市“一盘棋”运行的救助管理网络。统筹市县两级救助管理力量,整合镇街和村居网格员队伍,建立了一支总人数达4136的救助管理队伍,并建立全市一体化业务培训制度,充分发挥市级救助管理中心站业务能力强的优势,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同时,制定《救助管理区域网络运行手册》《流浪乞讨人员区域中心网络建设和运行规范》《滨州市救助管理标准化工作手册》《救助管理机构综合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体系汇编》,明确市、县、乡、村四级救助管理职责,规范救助流程、救助方式、救助内容和服务标准,完善安全管理和应急措施,实现了救助管理网络规范、有序和高效运行。

  二、抓住四个关键节点,强化辐射带动。一是围绕破解滞站人员“寻亲难”,市中心站成立寻亲工作小组,协调公安部门对8个县(市、区)的长期滞留人员开展人脸比对和DNA比对,组织开展抖音、头条等直播寻亲,观看直播量达12.8万人次,为19名流浪乞讨人员全部寻找到亲人,实现全市救助管理机构流浪乞讨人员零滞站。二是围绕解决县级救助管理机构人员少、车辆少问题,实行区域内跨省返乡的受助人员由市级中心站统一对接护送,今年市级中心站协助县(市、区)跨省护送率100%。三是围绕破解返乡流浪乞讨人员“反复流浪、屡送屡返”问题,建立“市站做评估、县级做帮扶、社工做服务”的帮扶工作机制,引入专业社工对全市309名滨州籍返乡流浪人员进行走访评估,督促县(市、区)对17名高风险返乡人员开展分类帮扶,推动市域内反复流浪人员比例由20%下降到10%,滨州籍流浪人员同比下降70%。四是围绕破解返乡流浪人员“安置难”,建立市、县协调工作机制,依法维护流浪人员合法权益,被《中国社会报》等刊发。

  三、创新打造一个品牌,引导社会参与。即:打造滨州“社会暖灯”救助管理服务品牌。充分利用电视、电台、报纸及网络、微信公众号等,大力宣传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政策、救助程序和典型救助案例。同时,市民政局与抖音寻人、齐鲁电视台小溪办事栏目联合制作《团圆行动:助力流浪儿童回家》等节目,与省民政厅、齐鲁电视台联合开展“情暖中秋·共助团圆”行动,推动拍摄了以滨州流浪乞讨救助工作为原型的全国首部反映救助管理题材的电影《归路》,在全社会营造了人人关心、支持和参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