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网

鲁中网

走遍四海 还是威海——中国海洋种业之都威海咬定种业培育不放松

来源:大众新闻客户端

2025-08-17 17:06:57


  全国近90%的鲆蝶鱼卵、70%的大菱鲆种苗、70%的膨腹海马苗种以及全省80%的海带、黑鱼、鲍鱼等优质苗种均育自威海,在海洋种业领域正上演着——

  走遍四海 还是威海

  绿鳍马面鲀,俗称“扒皮狼”,是我国主要经济鱼类之一,有望成为继大黄鱼、石斑鱼之后新的明星养殖品种。而现在当您要品尝时,端到面前的那一盘,大概率就来自威海,因为眼下全国90%以上绿鳍马面鲀鱼苗,都来自威海。

  这种情况还多着呢:

  在黄海区域大量养殖的多宝鱼,全国近70%的种苗来自威海;

  在渤海区域大家爱吃的鲆鲽鱼,全国90%的鱼卵来自威海;

  在东海区域养殖的海参、鲍鱼等,很大一部分苗种来自威海;

  在南海区域养殖的石斑鱼、罗非鱼,很多苗种的产地,还是威海……

  可以说,现在四海处处可见威海鱼苗。而若你是一个海鲜爱好者,吃遍四海,每到一处大快朵颐之后,追寻种苗来源,大概率仍会感叹一句:“走遍四海,还是威海!”

  ——这句曾作为威海文旅名片闻名远近的口号,在海洋种业领域被再次完美演绎。

  海洋种业被誉为现代渔业的“芯片”,是保障国家“蓝色粮仓”的关键。威海市矢志聚力“海洋种业振兴”行动,发力种业创新培育,全市优质水产苗种年产量突破650亿单位、产值超30亿元,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威海种业已成为我国蓝色粮仓筑牢根基的重要力量。

  种业振兴之路并不好走,海洋种业培育时间长、投入大、风险高,一着不慎就可能满盘皆输。以绿鳍马面鲀为例,2018年,威海银泽生物成为国内首家突破该鱼类人工孵化技术的企业,但此后鱼苗却接连大批死亡,最惨烈的一次,两个养殖车间40多万尾鱼苗全军覆没。

  头戴桂冠,愿承其重!威海作为中国海洋种业之都、全国唯一的国家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示范区,在海洋种业上咬定青山不放松。如何让培育者创新者愿意做、敢于做、能做成?威海在全国率先制订了海洋种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并配套四大举措: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加强海洋种业基地建设,深化“政产学研推”合作,创新水产良种培育。

  方向既准,星辰大海在前方,唯有奔跑不息。威海先后实施98个水产种业类项目,给予财政补助资金3.8亿元,带动社会投入超过14亿元,新建110多万平方米标准化海洋种业车间。而今再看绿鳍马面鲀育苗,经过七年多数百万元的投入、无数次的实验、饵料饲养等难关的层层攻克,威海银泽生物的绿鳍马面鲀幼苗成活率已从不足10%提升到70%,今年6月单批育苗量达到1320万尾,这是国内该鱼种单批次育苗量首次突破千万尾。育苗能力和总量占据全国绝对龙头地位。

  多年创新经营构筑起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海洋种业体系,让威海海洋种业的培育和生产能力正式迈入第一层级,从此,“让威海种业走遍四海”,成为威海闪亮的愿景。

  想要走出威海,纵横四海,威海海洋种业锚定产业发展最广端、最高端、最前端,向着更多、更高、更新的“三最”目标,步履铿锵。

  走遍四海,一要“广”布四海。

  广布四海,种类上要全要多。威海与国内高校院所共建了4个海洋种业高端创新平台,引进20多个遗传育种专家团队,目前不仅完成了北方养殖品种全覆盖,还实现了“南鱼北繁”:罗非鱼、石斑鱼等南方鱼种也在威海安了家,鱼苗卖往广东、广西、海南等地;金虎斑、珍珠斑、云龙斑、老鼠斑等石斑鱼苗种,全市年育苗1100万尾,年产值3600多万元。同时,威海“推陈”不误“出新”,培育出“寻山1号”皱纹盘鲍、“圣航1号”牙鲆、“海农1号”海带等15个国审名优新品种。

  广布四海,规模上要大要多。眼下,长达224.9米的8万吨级养殖工船“森海先锋”号正停泊在荣成东部海域,短短月余之内,550万尾绿鳍马面鲀鱼苗将被运装上船。这是实现出海养殖的关键第一步,而这一步需要依靠城市超强的育苗能力。于是,绿鳍马面鲀年育苗量突破4000万尾、育苗产能首屈一指的威海,就成了最优之选。目前,全省80%的海带、许氏平鱿、鲍鱼等优质苗种,全国近90%的鲆蝶鱼卵、70%的大菱鲆种苗、70%的膨腹海马苗种均育自威海。

  走遍四海,二要“高”冠四海。

  高端品种是海洋种业市场皇冠上的明珠,想要四海擎旗,必须摘下这颗明珠。

  白海参,因其品种稀有、养殖周期长、营养价值高、价格昂贵,被誉为“深海白金”。威海企业与科研团队经过20多年的培育,实现了白海参的规模化繁育和养殖,并成功构建全球唯一的规模化白刺参种质资源库。“每年能培育5000万头苗种,产出10亿粒受精卵,种质资源占有量占全国90%以上。”威海洋德海洋生物科技公司董事长林均治说。海马是特色药材,对生存环境的要求极为苛刻,自然环境中的存活率极低。银泽生物用了足足10年时间层层攻关,成为全国最大的海马繁育养殖基地,助推威海海马养殖量占到全国约70%。高端的种业,自然在市场上得到热切回报,威海白海参已是国内多家高端餐厅的特色菜,并成功打开了港澳及国际市场;今年起,威海海马也已经供应澳门市场。

  高冠四海,还在于品质之高。2023、2024年全市优质苗种产能连破600亿、650亿单位大关,良种覆盖率超过70%,“南鱼北繁”的罗非鱼成活率也能达到98%以上。

  走遍四海,三要引“领”四海。

  当前,我国水产种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近海养殖已趋于饱和,以深远海养殖为标志的第六次海水养殖浪潮正席卷而来。在浪潮的最前端,承着“中国海洋种业之都”桂冠之重、走遍四海的威海,正向着深海进发。

  正在威海装船的“森海先锋”号是全球首艘8万吨级通海型养殖工船,是典型的远洋游弋式、无限航区的养殖船,等鱼苗全部上船后,它将开启深远海养殖作业,预计到11月鱼苗养成后将被运往广东。

  而在荣成北部海域,全国首座封闭式舱养系统综合试验平台——“渔机1号”停泊于此。一年多来,上面同步开展着虹鳟鱼、大黄鱼、石斑鱼等鱼种的深远海养殖试验。“我们研究多种经济鱼类在海上封闭船载舱养模式下的适应性。”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余友斌说,“等形成操作规程后,试验结果就会被应用到深远海的大型养殖工船上面。”

  而在养殖技术上,威海更处于引领地位。

  “桑沟湾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是威海的首创,早在2016年就被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向全世界推广。“这种多层次的立体养殖模式,通过科学搭配不同营养级的养殖生物,实现了养殖系统内营养物质的最大限度循环利用,把对环境的压力降到最低。”威海市海洋发展局渔业科负责人刘心田介绍,“这种模式在全市各海区已推广14万亩,亩产综合经济效益提高26%以上。”目前,威海现代化海洋牧场已发展到170多万亩,已建成81家省部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建成省级以上水产原良种场30处,其中国家级6处。

  “我们正在编制深远海养殖发展规划,摸清周围深远海养殖资源与环境,积极招引央企、省企,引导本地企业进军深远海养殖。”威海市海洋发展局党组书记、局长姜进军说,今年,威海力争水产种业产量突破700亿单位,继续保持在全省、全国的领先地位。

  (大众新闻记者 胡伟 陶相银)

责编:

审核:陈佳汐

责编:陈佳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