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谋深则行远,笃实则功成。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又一个迭代演进的五年蓝图正在徐徐铺展。
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即将收官的“十四五”规划,中国用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定力与坚守书写发展奇迹,在不确定的世界中提供确定性力量,也为地方发展立起“久久为功”的坐标系。
作为经济大省,山东锚定“走在前、挑大梁”使命,将长期主义深植发展肌理,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奋力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的齐鲁篇章。
一
产业筑基:于“新旧迭代”中守长久之业。
不慕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产业升级从来不是朝夕之功。
四中全会提出,“要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恰与山东多年深耕产业根基的实践同频共振。
曾几何时,“傻大黑粗”的标签让山东制造业面临转型之困,而山东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终迎“破茧成蝶”之变。
2024年,山东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超过49%,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5万家。这份成绩单背后,是山东一以贯之的坚守与清醒。
潍柴动力的产业转型堪称典范。从动力巨头到绿色引领者,潍柴用15年布局完成惊人蜕变:2025年上半年,潍柴动力动力电池销量增长91%;新能源动力科技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7%至12.1亿元,更以全产业链模式重塑商用车未来。在传统制造与未来产业间架起桥梁。

山东既不丢“老本行”,推动化工、钢铁等传统产业技改升级,又敢闯“新蓝海”,让光伏装机规模跃居全国第一,新能源装机占比首次超过煤电,这种“新旧并举”的坚守,正是对长期主义的生动诠释。
二
创新为要:于“厚积薄发”中谋长远之力。
四中全会强调“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山东对此早有布局,研发经费连续三年增长超200亿元,2024年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比重达88.5%,高居全国榜首。
产业技术研究院累计孵化高新技术企业数十家,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强力引擎”;歌尔股份等本土企业在全球声学领域抢占研发制高点,让“山东智造”品牌闪耀国际舞台。
创新如掘井,唯有摒弃“急功近利”,方能得“甘泉活水”。一系列创新成果,不仅是山东建设科技强省的生动缩影,更印证着山东在科技创新之路上的坚实步伐与卓越成效,每一步都浸透着“十年如一日”的专注。这种“科研不问朝夕、攻关敢坐冷板凳”的精神,正是长期主义的内核所在。
三
开放致远:于“内外兼修”中拓长久之局。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四中全会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山东以互利共赢的胸襟,将开放从“政策红利”转化为“制度优势”。
从2018年发起上合示范区建设,到打造制度型开放示范区,从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常态化举办到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各类国际盛会的召开,山东的开放步伐从未停歇。
2025年前三季度,山东省实现外贸进出口2.62万亿元,同比增长5.5%,增速高于全国1.5个百分点。这份担当与实力源于开放包容的格局和高瞻远瞩的远见。
“蓝鲸1号”“蓝鲸2号”等大国重器,成为“中国智造”的名片;构建国际物流大通道,“齐鲁号”中欧班列联通亚欧;烟台自贸片区的跨境电商货通全球……这种“既借外力、更强内功”的开放,正是长期主义的应有之义。
“产业筑基”是根基,为长远发展积蓄势能;“创新为要”是引擎,打破增长瓶颈、抢占未来先机;“开放致远”是路径,拓宽发展空间、实现持久共赢。这三者协同发力,共同托举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四
新的历史,正蘸墨凝息,待展新篇。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未来五年擘画蓝图、立起航标,“走在前、挑大梁”的山东以长期主义作答: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在产业转型中守根基,在科技创新中谋突破,在开放融合中拓格局。
在第十五个崭新的“五年”里,山东一如既往地以长期主义的定力乘势而上、迎难而上,定能破局开路、行稳致远。
文/靖晓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