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过去的这个冬天,淄博广大农村的土地上,“第一村医”这道亮丽风景,为广大农民朋友带去了温暖。他们守护着农村乡亲们的健康,他们挖着村民看病难的“病根”……
4月23日,淄博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的104名优秀年轻医生,作为第二批“第一村医”派驻到104个村卫生室。第二批“第一村医”的到岗,也意味着2017年11月“第一村医”制度实施以来的首批派驻工作结束。
离开自己工作生活了半年的村庄,即将与朝夕相处了半年之久的村民道别,首批“第一村医”们有着怎样的感受?他们还有哪些未了的心愿?淄博市第一医院首批“第一村医”吴海卫和韩宏光,讲述了他们与村民们难以割舍的故事。
吴海卫正在给行动不便的村民检查身体。
文/图 记者 张亚军 通讯员 周燕宁
“下到村里,才知道老百姓生活不容易,也更加坚定了我真正为老百姓做实事的决心。”4月20日,面对着已经近乎成为朋友甚至亲人的质朴村民,即将结束“第一村医”生活的吴海卫言语中满含不舍之情。
33岁的吴海卫是淄博市第一医院肿瘤科的一名医生,去年12月份,他成为淄博市首批选派的“第一村医”。从那时起,在沂源县石桥镇天井官庄村,他成为了村里的编外成员,与村民们开始了为期半年的朝夕相处。
天井官庄村属于典型的偏远贫困村,村里几乎见不到年轻人。“进村的那一天,天挺冷的,可庄头的墙根底下还坐着一排老人在晒太阳。后来我才知道,有些老人家里冬天都不生炉子,外面比屋里还暖和些。”到村第一天,吴海卫还没从近2个小时的颠簸中缓过神来,就被眼前的这一情景惊呆了。他没有顾上休息,就立刻投入到工作中。因为,听说来了城里的医生,许多村民闻讯都来找吴大夫看起病来。
“村里一共619口人,基本都是老人,光65岁以上的就有93人。而且患有慢性病的人居多,高血压的78个,糖尿病的19个……”经过一段时间的下户走访、诊治病人,吴海卫已经把村民的基本情况印到了脑海中。而在不断的接触中,村民们也把这个年纪不大、温和亲切的城里大夫当成了自家人,没事就经常到村卫生室跟他唠家常,学习健康常识。
“村里的老人基本都没有查体的习惯,而且得了病还习惯硬撑着。”吴海卫说到这里,给记者讲了下户走访中的一件事。
78岁的老人张道美是村里的贫困户,独自一人生活在一座没有院墙的小土坯房中。下户走访得知这种情况后,吴海卫就经常到老人家中看望。“有一次我去老人家里,就看到张大娘盖着被子躺在床上,人显得很没精神。我用手一摸,大娘的额头很烫。”经过询问吴海卫才知道,这种情况已经好几天了。张大娘全身发热,浑身疼痛,甚至夜里疼得都睡不着觉,更关键的是,老人竟然没有做任何治疗。
吴海卫赶紧给张大娘做了检查,幸好只是发高烧。“可是老人身边没人照顾,得了病又不去治,可能几片布洛芬就能让她少受不少罪。”这件事对吴海卫的触动很大,也让他有了更多的感慨。“村里的老年人太需要儿女的照顾啦。我们到村里去,不但要给予他们身体上的健康,更要带给他们精神上的鼓励,让他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
为此,吴海卫不再局限于天井官庄这一个村子,而是积极投身到石桥镇为村民开展的义诊活动中。这段时间,吴海卫已经养成了这样的作息习惯: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6点多赶到镇上集合,7点多已经下到村里为村民开展义诊……
受到所学专业的限制,义诊过程中有些疑难病症无法立即答复的,吴海卫就以自己背后的淄博市第一医院作为后盾,将病患的情况及时与院里的相关科室进行沟通,或是打电话,或是微信发图片,综合考虑病人的症状和经济条件,给出最合理的治疗方案。
“党的政策好啊,还给我们免费看病,谢谢你们……”吴海卫说,每当听到村民这样发自内心的话语时,他的心中也充满了浓浓的自豪感与责任感。“其实,我的想法也很简单。我就是觉得,既然组织选派我们下来了,肯定就得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做点实事……”
如果您有好的新闻线索欢迎拨打鲁中网新闻热线0533-5355377,或关注鲁中网小鲁哥微信公众平台(lznewscn)发送。线索奖由硅元瓷器赞助,最低50元,上不封顶!硅元瓷器,“第一国窑”,走进中南海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