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鲁中网·海报新闻
2019-06-25 14:23:00
鲁中网·海报新闻6月25日讯(记者 张艳 见习记者 赵烜艺 通讯员 张运波)炎炎夏日,挡不住桓台县生态水系修复提升工程建设步伐。记者在孝妇河二期治理工程马桥段看到,挖掘机、推土机等机械紧张作业,施工人员正在进行河道护坡、堤防加固。据悉,孝妇河二期治理工程按五年一遇除涝标准进行治理,主要对12.5公里河道进行清淤疏浚、堤防加固、生态护岸、修建防汛道路等。该工程于去年11月份开工,截至目前,河道清淤已完工。
水,是桓台的动脉。从2016年开始,桓台县将流域内所有河流、湖泊综合治理工程打包到一张图上,开工建设生态水系修复提升工程,打造“三横五纵两湖六湿地”生态水系总体布局。通过实施水系生态修复提升工程,优化配置引黄水和当地径流,有效增加地表水供应量,形成了一张覆盖全县的地下水入渗补源网络,提高了地下水入渗补源能力,避免了漏斗区次生灾害威胁。同时,对恢复马踏湖区及周边河道生态基流,增加地下水面积、范围和水量,入渗涵养地下水源,遏制地下水下降,加强地下水的全方位修复发挥重要作用。
桓台地处泰沂山区北麓淄博盆地北缘的山前倾斜平原,地势南高北低,县域河流均属小清河水系,主要有小清河、孝妇河、东猪龙河、乌河、杏花河、胜利河、西猪龙河、涝淄河、预备河、人字河、跃进河等河流,以及北干渠、南干渠、大寨沟等沟渠百余条,防洪、灌溉、回灌网络齐全,对防汛、供水、补源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桓台由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跨越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境内水资源和水环境面临着严峻形势,以水为核心的生态问题日益突出,水资源和水环境面临着“不能承受之重”。马踏湖湿地面积从上世纪30年代的96平方公里,一度萎缩到不足原来的20%,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生态功能严重退化,逐步失去了历史自然风貌。
2008年,桓台县将水生态建设落实到具体的生态工程项目上,列为当年为群众所办的“八件实事好事”中的头号工程,按照“自然、生态、和谐”的治水理念,启动实施了城乡河流水系综合治理工程,对全县总长度214.84公里的16条主要河道和马踏湖湖区进行综合整治,现已建设完成了红莲湖一期二期工程、小清河干流淄博段应急治理工程、跃进河治理工程、马踏湖湿地生态修复及引黄蓄水补源项目等工程。通过清淤疏浚、引黄补源、恢复湿地功能等措施,全面提升了桓台水系生态功能, 提高了桓台城市品位,为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创造了有利条件。
桓台县坚持治水先治污、治用保结合,在通过工程项目修复水体自然景观和生态功能的同时,实行源头治理、流域治污,从而形成了“治理+修复”的生态水系建设模式。在生态水系建设方面,以治水为手段,倒逼产业转型升级,使桓台产业的发展质量更高、创新活力更强;以治水为契机,努力推动全域水质达到三类水标准,促进县域整体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交给城乡群众一个宜业宜居的良好人居环境。
在马踏湖湿地核心景观区,浩淼的水面上不时有几只飞鸟掠过,一幅和谐的自然山水景观。近年来,桓台县通过实施马踏湖植被修复工程,退养复植1600余公顷,大天鹅、白腹鹞、苍鹭等珍稀物种常现,“苇堵渠尽疑无路,一篙又见数线天”的湖区佳境成为桓台水生态的鲜亮名片。县域北部的马踏湖、南部的红莲湖相映成辉,小清河、乌河等22条确权河道串珠成链,“河湖连通、水清岸绿、水润城乡”的生态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经过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马踏湖流域生态水系建设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水环境质量状况得到明显好转,实现了常见鱼类稳定生长的目标。2014年,乌河、猪龙河出现了多年未见的苲草,标志着流域水生态实现重大转折;2015年,桓台县完成了省政府“年底前省控重点河流基本消除劣五类水体”的目标。目前湖区蓄水能力达2500万方,年均蓄水量1100万方,主体水面水质达到地表水三类标准;湖区野生动植物特别是湿地鸟类物种和数量明显增加,调查统计显示,现有野生动植物共100科、246种,其中鱼类10科、19种,鸟类31科、84种,大天鹅、白腹鹞、苍鹭、震旦雅雀、野大豆等珍稀动植物常现湖区,逐步再现了“草长莺飞”“碧水连天”的历史风貌。围绕马踏湖流域,全县已经形成了一张覆盖全域的生态水网,良好的水环境成为彰显桓台生态、和谐、人文特色的重要标志。
如果您有好的新闻线索欢迎拨打鲁中网新闻热线0533-5355377,或关注鲁中网小鲁哥微信公众平台(lznewscn)发送。线索奖由硅元瓷器赞助,最低50元,上不封顶!硅元瓷器,“第一国窑”,走进中南海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