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2022-09-26 14:47:05
编者按: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淄博市委宣传部、淄博市委改革办联合各级主要媒体组织开展“有解思维看淄博 献礼党的二十大”主题宣传活动,深入挖掘、系统总结淄博市以“有解思维”推进改革的典型做法,集中宣传推介各领域、各行业创新突破的生动实践,营造万事有解、攻坚克难的浓厚氛围。现刊发第一篇:
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
淄博:从“老”破题,向“新”出发
淄博以产业而立、因产业而兴。作为全国120个老工业基地城市之一的淄博破而后立,以有解思维破解发展难题,围绕省十强产业,确立“紧盯前沿、打造生态、沿链聚合、集群发展”产业组织理念,坚持“创新绿色、动能转换优存量”和“着眼未来、高端引领扩增量”两篇文章一起做,全面推行“五个优化”,深入实施“四强”产业攀登计划,推动传统产业和“四强”产业弯道超车;坚持抢抓风口、前瞻布局,突出强化产业组织理念,布局新赛道,推动新兴产业换道超车。
2021年,淄博市“十强”产业增加值1527.8亿元,增速23.46%,列全省第1位;2022年一季度,淄博市“十强”产业增加值419.5亿元,增速15.3%,列全省第2位;先后四批次入库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10个,集群领军企业17家;2022年1-7月份,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9.6%,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0%,分别列全省第1位、第3位。
“伤筋动骨”换来脱胎换骨
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
“别小看这点米粒大的聚合材料,它能拉丝2公里不断裂。”在天辰齐翔新材料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柴永峰满脸自豪。
柴永峰所说的聚合材料正是尼龙66。其主要原材料就是被誉为尼龙66“高端产业芯片”,过去全部依赖进口的己二腈。这一含着“金钥匙”出生的聚合物不但可用于纺织,还广泛用于轻量化的汽车、动车、航天器等,市场前景不可估量。
其实,总投资200亿元的天辰齐翔新材料有限公司尼龙新材料项目作为国内首个采用民族自有技术开创己二腈工业化生产的项目在立项之初就备受关注。
“项目填补了国内技术和产业空白。预计项目一期装置达产后,即可实现营业收入超100亿元,利润超20亿元,上缴税金11亿元。”柴永峰说。
化工产业是淄博的支柱产业,也是传统产业里的“大块头”。过去,淄博传统产业占工业比重达到70%,重化工占传统产业比重达到70%。虽然产业基础扎实,工业体系完备、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但要素成本的上升、资源环境压力的加大、产能过剩的持续,淄博化工、建陶等传统产业面临着严峻复杂的竞争形势。
身处转型跨越阵痛期和关键期的淄博,如何破题?淄博市明确提出,用有解思维来面对困难和问题,以思维“破冰”带来行动“突围”,在不断的认知迭代中,汇聚向新向上的强大动能。
产业发展的实践证明,只要技术先进、设备先进,传统产业里照样有高新技术企业,传统产业照样可以变为朝阳产业。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淄博还要吃传统产业这碗饭,传统产业是淄博经济的“压舱石”。为了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淄博市委、市政府对标全省“十强”产业培育,将新材料、智能装备、新医药、电子信息“四强”产业作为淄博市工业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攻方向。同时,还确立了“紧盯前沿、打造生态、沿链聚合、集群发展”产业组织理念,坚持“创新绿色、动能转换优存量”和“着眼未来、高端引领扩增量”两篇文章一起做。
新旧动能转换,就是要淘汰落后产能,腾挪出新的发展空间。在产业转型升级的阵痛下,淄博没有盲目另起炉灶,按照对技术工艺、产品体系、产品质量、产业链条、经济效益五个方面进行“优化”的路径,对机械、建材、纺织、医药等产业进行全链条改造,整个产业结构迎来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推动传统产业提“高度”、增“厚度”、拉“长度”。
近三年,全市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1.04万家。化工园区由28个减少到6个,化工企业从1135家减少到514家,既降低了能耗和排放,也为新动能打开了成长空间。
去年,淄博化工行业总投资737亿元的52个项目列入省高端化工项目库、位居全省前列,竣工达产后,预计可增收1424亿元。淄博高端精细化工、氟硅材料、聚氨酯、丙烯产业集群入选省“雁阵形”产业集群名单。
继丙烯腈联产装置、己二胺装置一次性开车成功后,天辰齐翔新材料有限公司尼龙新材料项目一期关键装置也于近日顺利打通全流程,开车成功并产出己二腈优级产品。这不仅标志着实现己二腈国产化,同时也为高端尼龙新材料产业集群延链聚合、集群发展奠定了基础。
己二腈就像一根项链上的明珠串起了尼龙新材料上下游产业链。围绕它以商招商的7个高端尼龙新材料项目也将陆续展开,一个预计总投资350亿元、年产值500亿元的高端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正加速形成。
今年上半年,淄博全市规模以上“四强”产业增加值增长14.4%,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9.9%。到2025年,淄博将加速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进程,力争重点产业80%的优势企业技术装备总体水平达到同期国内领先水平,培育一批过百亿元跨越型“旗舰”企业,引领传统产业的产业链向两端延伸、价值链向高端攀升。
淄博的产业思维说到底是一种“有解思维”,是落脚实践的方法论。
金融活水四两拨千斤
激活产业一池春水
0.7亿元财政贴息,带动32.45亿元金融资本,撬动320.48亿元的社会资本。淄博市推出“技改专项贷”短短一年,杠杆撬动比例达1比10,惠及270个技改项目。
7月18日八点半,装车、发货,直到满载35吨瓷砖的货车驶出厂区,山东力豪陶瓷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刘永格才长舒一口气。
面对疫情防控新形势,虽倍感压力,但刘永格直言,正是去年企业技改工作的顺利完成,才为企业发展争取到更多可能。
“先人一步、优人一着,咱才能高人一筹。技改贷资金的注入缓解了眼下最紧迫的资金压力。”提起去年拿到的1000万“技改专项贷”,刘永格至今仍觉得不可思议,“从5月6日申请到7日放款,就一天,零费率担保,而且政府贴息后,万元资金使用成本不过才117元”。
现代金融是省十强产业之一,而彼时淄博相对单一的金融业态又无法满足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资金需求。如何布局金融赛道,打好金融牌,为传统产业赋能?淄博市对症下药、靶向施策,在全省率先创新推出“技改专项贷”便是实施金融赋能行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一次有效尝试。
“事前贷、事中贴、事后补”全流程技改政策体系的建立不仅给企业带来了资金,也带来了淄博市产业的品质化提升,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高了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使产业链集群优势加速形成。
为了持续发挥金融“倍增器”效应,今年,淄博市力争“技改专项贷”累计完成50亿元贷款;“春风齐鑫贷”年内完成投放30亿元。
不仅如此,如今,随着盈科资本、洪泰资本等基金头部机构的入驻和淄博科创基金港等平台的构建,淄博的基金行业实现爆发式发展,新兴金融业态的集聚效应开始释放,企业的融资渠道更趋多元化、全周期,融资方式更加灵活,融资成本进一步降低,资本市场的“淄博板块”愈发活跃,互利共赢的发展氛围日益浓厚。
截至目前,淄博政府参股类基金76支、总规模1485亿元,已投项目248个、累计投资规模达185.21亿元,还通过依项目设基金方式,成功引入优品车、蓝星智云、晶优光伏等一大批优质项目落地。
今年上半年,淄博全市“四新”经济投资增长24.5%,高出山东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57.6%。从产业投资的周期来看,未来5—10年,淄博的产业结构将会发生显著变化。
“红海格局”迈向“蓝海空间”
抢占发展新赛道
做减法不是简单的量上的增减,如果去掉了落后产能,产业结构、产品质量原地打转,还停留在中低端,就失去了做减法的本意。因此,淄博坚持“优进”与“劣退”同步进行,不仅仅把眼光聚焦在减法上,还同步培育新动能。
在山东东岳未来氢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洁净车间内,随着机器转动,一张张薄如蝉翼,被称为“氢能芯片”的质子交换膜不断产出。
7月8日,首批交付运营的50辆氢燃料电池冷藏车便是使用的这张东岳自主研发生产的质子交换膜。
“此次交付的氢燃料电池冷藏车完全实现了从燃料电池膜、电堆、发动机到整车的本地化生产,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进一步提升,也填补了冷藏车难以实现新能源化替代的空白,标志着淄博市自主可控的氢燃料电池产业链已形成。”淄博市工信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晓东说。
不仅仅是冷藏车,淄博市还先行先试探索创新商业化运营模式,成立齐鲁智行综合运营平台。目前,已建成6座加氢站,累计加注氢气350吨。100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分布11条线路,行驶里程达600万公里。年内淄博市将形成300辆氢燃料电池汽车的运营能力,应用示范走在了全省前列。
在加速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作为目前全国唯一一个横跨五大示范城市群的参与城市,淄博正依托“鲁氢经济带”,抢滩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新赛道,将氢能产业作为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高端绿色转型的着力点,打造氢能生产应用标杆城市。
目前,淄博市“制氢、氢气装备、核心部件、整车”四大产业集群雏形初显:齐鲁石化氢气压缩充装项目建成投用,随着产能的逐步释放,项目每年可外供氢气1000万立方米;安泽气体与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在固态金属储氢方面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共建山东省氢能基础产业研究院;亿华通、爱德曼等头部企业先后落地淄博。
面对数字经济这一新赛道,淄博精心培育新经济成长“沃土”,首批锚定新能源汽车、无人驾驶、数字经济、预制食品等11条产业新赛道和200个左右的示范应用场景矩阵,多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蓄势待成,力争到2025年全市新经济规模超过2000亿元。
新经济正在唤醒这座城市的新动力,淄博的产业正在加速由“红海格局”迈向“蓝海空间”。截至目前,淄博市共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5家、省专精特新企业336家,独角兽类、瞪羚类、哪吒类企业221家。今年,总投资5500亿元的460个市重大项目,新开工项目138个,完成投资651亿元、投资完成率达到56.6%,项目开工数、投资额较去年同期分别增加5个、增长21.2%,创历年新高。460个项目中,“四新”经济项目达322个,占比达到70%。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磊 通讯员 韩玮玮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