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鲁中网
2025-04-30 08:53:00
编者按:
他们是我们身边的新时代奋斗者,有人用代码重构传统产业,有人以非遗技艺对话世界,有人在教室里耕耘知识的春天,有人在田间书写农业的新篇……我们记录他们的故事,不仅为致敬劳动,更想揭示一个答案: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时代,淄博人正如何用双手拼出属于自己的未来。
鲁中网记者 徐梦迪
癌,是指起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是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类,具侵袭性和转移性。其中,肺癌、胃癌、肝癌等常见癌种,因早期症状隐匿、筛查普及不足,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属中晚期,成为威胁国民健康的 “头号杀手”。
不过,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癌症治疗整体走向“精准时代”。在淄博市第四人民医院,基因检测精准定位驱动基因突变,靶向药物直击癌细胞靶点,微创介入治疗创伤小、恢复快……多学科诊疗模式,能够为患者定制个性化方案,让癌症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从“千人一方”到“精准施治”
推开肿瘤五科的大门,在电子仪器的“滴答声”中,医务人员步履不停。走廊两侧的病房门半掩着,医务人员正在为癌症患者调试靶向药物注射泵,仪器屏幕上的数据流随着药液推进微微跳动。在医生办公室,患者家属正紧攥报告单与医生沟通病情,眉头间满是对检测结果的忐忑。
“宓主任,你看看陈老师右侧舌侧缘近舌根的地方,有个肿块,你打开片子我们对一下情况。”在与家属沟通病情的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肿瘤五科主任、主任医师王素玲与放射科主任、主任医师宓兵进行了电话会诊。电话那头,宓兵迅速调出患者的增强CT影像,放大至病灶部位:“王主任,这个地方就是增厚了,考虑肿瘤复发。”两人反复比对病灶位置与情况,最终敲定了粒子植入的诊疗方案。
30多年来,肿瘤的治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肿瘤五科的主任,王素玲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30多年来,从肿瘤专科成立到现在,一直都在从事肿瘤诊疗工作。”王素玲说,那时肿瘤的治疗手段相对有限,如果发现肿瘤时已不是早期,失去了手术的机会,那传统化疗就是最主要的治疗方式,千人一面的模式存在诸多局限性和不确定性。
改变是在悄然之间发生的。那时,肿瘤五科刚刚开始进行新技术临床研究,王素玲回忆:“有的患者躺着进病房,治疗后竟能走着出去,变化特别明显。”这让她深刻地意识到,癌症治疗得“量体裁衣”,癌症治疗要向精准治疗转变。那怎样才算精准呢?王素玲说,精准治疗的核心在于根据患者个体的基因特征、肿瘤生物学行为等多方面信息,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也是王素玲带领团队,一直以来深耕的方向。
曾经,有位肺癌患者,服用靶向药物病情稳定,近几次复查CEA(癌胚抗原)持续上升,提示病情进展可能,彩超发现颈部新发肿大淋巴结、甲状腺高危结节(4a级),影像评估肺、骨头等其他原来已知的病变稳定。“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判断,这个淋巴结到底是感染因素造成的,还是肺癌转移、或是甲状腺病变转移造成的。”王素玲说。在多学科会诊后,通过穿刺活检明确了病理,王素玲带领团队结合影像特征制定了个体化诊疗方案。
这样的案例在肿瘤五科并不少见。一位被宣判生命只剩3-6个月时间的癌症患者,在王素玲带领团队精心制定诊疗计划、精准施治下,奇迹般地打破了“死亡通牒”,平稳度过了11年的生存期,成为科室精准医疗的鲜活见证。
从初期诊断,到中期诊疗,再到后期康复,王素玲带领团队建立了全程管理的闭环体系,让患者在抗癌全程都能获得专业、持续的照护。“癌症治疗已有了很大突破,医生手里的武器更多了。”王素玲希望,大家不要谈癌色变。目前,癌症已经进入了慢病化时代,许多癌症已可防可控,规范治疗下患者也能拥有高质量生活。
从“单一手段”向“精准联合”
癌症,是在放射科被“捕捉”到的踪迹。从低剂量螺旋CT发现肺部磨玻璃结节,到磁共振成像精准勾勒脑肿瘤轮廓,放射科医生如同“侦察兵”,将隐匿在身体深处的癌细胞揪出。肿瘤微创介入治疗更是放射科的“精准打击”利器,经皮或自然腔道植入器械,不开刀、直接对肿瘤进行局部精准治疗,为患者带来新的生机。
“王主任,这个患者是双肺都有结节吧,有一个累及胸膜了,需要赶紧处理,胸膜转移就会引起胸水,后期就不好弄了。”在放射科,科主任、主任医师宓兵聚精会神地看着患者的增强CT影像,并与肿瘤五科主任、主任医师王素玲进行电话会诊。
作为医疗系统放射战线上的“老兵”,宓兵从1994年参加工作至今,31年来刻苦钻研业务、心怀患者,一直奋斗在医疗放射一线。“我刚刚参加工作的那几年,我们医院放射科只有两个人和一台500毫安的X光机,只能实现简单的医疗功能。”宓兵坦言。那时候,由于设备技术落后,X光机拍摄的片子只能诊断肺结核和普通骨折,进一步诊断只能去外院做,科室发展缓慢。
作为科室负责人,如何“破局”“换道超车”一直是他心中的一根刺。老旧的CT机扫描一次需耗时20分钟,癌症早期筛查的微小结节常常在模糊的影像中“隐身”。这让他深知,设备更新就是关键。这几年,医院先后购进高端CT、核磁、数字胃肠、数字乳腺机、ECT等高端医疗设备,不仅让癌症早期筛查精度提升至亚毫米级,更以多模态影像技术构建起立体诊断网络。
在技术攻关上,2008年,宓兵带领团队在淄博市率先开展了CT、核磁、B超引导下的各种微创治疗。如穿刺活检、肝肾囊肿的酒精治疗、实体肿瘤的氩氦刀冷冻消融、微波消融、纳米刀消融等治疗。他带领团队开拓创新的肿瘤微创介入治疗,也为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我们的肿瘤微创介入治疗仅需穿刺针孔,不开刀,创伤小、恢复快、靶向性强,适用于多种良恶性肿瘤及并发症管理。”宓兵向记者介绍。
“我们之前有名患者,肺上长了七八个结节,他的身体状况比较特殊,血小板比较低,手术风险较高,外科医生评估是达不到手术标准的。”宓兵说,“但我们的微创介入治疗可以,在不开刀的情况下,通过经皮穿刺技术,在影像引导下直达病灶,以微波或射频的方式灭活肿瘤细胞。”患者的创口仅针眼大小,相较于传统手术,微创介入避免了血小板低带来的大出血风险,为特殊体质患者开辟了新的治疗路径。
肿瘤微创介入治疗,对癌症患者来说,有一个最大的优点——有效缓解癌痛。微创介入治疗,可以直接毁损肿瘤,减轻压迫神经或脏器的疼痛,让无数患者告别了辗转难眠的痛苦。而“穿刺”这个最根本的技术,以微创之姿,贯通诊断与治疗两端,既精准获取病理样本、又直达病灶实施消融,以最小创伤实现诊疗闭环,为更多癌症患者带来延续生命的希望。
从“斩断锁链”到“临床治愈”
乙肝,即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乙肝病毒感染,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原因。幸运的是,随着乙肝疫苗的普及、抗病毒药物的进展,以及有效阻断母婴传播,降低了乙肝相关肝癌的发生风险,改写了无数患者的命运。不过,高达84%的肝癌仍是由乙肝导致,乙肝的防治工作仍旧不可忽视。
“乙肝能治愈吗?”感染四科主任、主任医师高庆娥的答案是——可以,部分优势人群可以实现临床治愈。它意味着,肝硬化及肝癌等终末期肝病发生的风险大幅降低。
1994年,刚刚大学毕业的高庆娥,就来到了淄博市传染病医院,成为了一名感染科医生。身为感染科医生,和传染病打交道是常事。病毒性肝炎、结核病、艾滋病等传染病,在高庆娥眼里并没有那么可怕。但总有人会这么问她:“你每天接触那么多传染病,不怕被传染吗?”每到这时,高庆娥就会耐心地向他们解释,“传染病并不可怕,只要知道了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保护好易感者,就可以被控制。”
从年龄最小的3岁,到年龄最大的68岁,高庆娥带领团队先后帮助上百位慢乙肝患者实现了临床治愈。其中一位4岁的患者让她印象深刻:患儿因母婴阻断失败感染乙肝,家长心情焦虑并自责。高庆娥便带领团队为其制定个体化抗病毒治疗方案,并开展心理疏导。经过系统治疗,患儿病毒载量显著下降并阴转,肝功能逐步恢复,乙肝表面抗原消失,成功阻断疾病进展。“当这个孩子实现临床治愈的时刻,我们团队的每一位医者与其家属一样,被幸福着、鼓励着。”高庆娥坦言,这无疑是给了一个家庭新的希望。
乙肝,是一个可防、可控、可治,部分优势人群可以实现临床治愈的疾病。新生儿乙肝疫苗普种,可以构筑起免疫屏障,母婴阻断技术则可以阻断病毒垂直传播;高效的抗病毒药物可以起到显著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有效降低肝硬化、肝癌的风险。高庆娥说,只要早筛查、早干预,规范治疗、定期监护,大多数患者都能实现病情稳定,乙肝、肝癌已经不再是生命的枷锁。
“我们团队是慢性肝病全病程、全链条、全周期管理及多手段、多模式等理念注入的淄博市公共卫生重点专科(传染病防制)牵头科室,在乙肝母婴阻断、慢乙肝临床治愈、院内丙肝消除及肝癌早筛、早诊等公共卫生方面优势突出。”高庆娥说,肝癌的病例,大概占了科室病例的四分之一。针对肝癌,他们依托多学科诊疗(MDT)模式,联合肿瘤科、放射科、介入科、病理科等专家,围绕患者病情开展联合会诊,从手术切除、微创介入、放疗到靶向免疫治疗,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方案,最大限度提升诊疗效果,延长患者生存期。这是淄博市第四人民医院的优势,也是高庆娥和团队坚守的底气。
看好病、救好人、带好队,踏踏实实地干好身边的每一项工作。这是高庆娥常说的一句话,也是她从医31年以来的坚守。多年来,高庆娥早把医院当成了“第二个家”,她总是说,做医生,专业技术很重要,责任心与同理心也同样重要,她要用自己精湛的医疗技术和仁爱之心去救助、温暖患者,为他们点亮生命的新希望。
在医疗战线上,像王素玲、宓兵、高庆娥这样的医者还有很多。他们深耕不同领域,以专业与创新突破医疗难题,从肿瘤的精准诊疗到全周期管理、从影像的细致侦查到微创介入治疗、从传染病的科学防治到临床治愈,他们用扎实的医术和温暖的关怀,为患者驱散病痛阴霾,在守护生命的道路上步履不停。用仁心与坚守,为万千患者点亮生命的希望之光。
责编:王雨萌
审核:王陆见
责编:王陆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