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网

鲁中网

淄博工业简史 | 淄博美术陶瓷:千年窑火淬炼风华国韵

来源:博览新闻

2025-10-18 10:04:41


鱼子蓝和星光美钻梅瓶

  在中国陶瓷艺术的浩瀚星河中,淄博美术陶瓷以千年文脉与创新精神,书写着独属于东方的釉彩史诗。从北朝青釉莲花尊的庄重典雅,到现代鱼子蓝梅瓶的绚烂多姿;从失传700年的雨点釉重获新生,到刻瓷技艺独树一帜惊艳世界——淄博美术陶瓷用千年窑火淬炼出风华绝代的国韵华章。这座承载着陶瓷文明的城市,正以创新之笔续写“瓷韵千年,匠心永传”的辉煌篇章。

图为青釉莲花尊

  千年传承:从炉膛窑火到美学巅峰

  1400年前的一天,当淄博寨里窑的陶工将最后一把窑柴投入炉膛,他们不会想到,这件高逾60厘米的青釉莲花尊将在千年后成为国家宝藏。仰莲纹托起忍冬浮雕,菩提叶缠绕飞天纹样,佛教艺术与中原制瓷技艺的这场盛大联姻,标志着淄博陶瓷第一次站上中国美学的巅峰。考古学家在釉层中发现的钙釉配方,竟暗合现代材料学的晶相理论——这或许就是东方匠人最早的“科技与艺术融合”实验。

图为淄博鱼盘

  时光流转至晚清,当窑火映红淄河两岸,淄博鱼盘以独特的青花鲤鱼纹,在陶瓷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仅以疏朗数笔,便在素胚上勾勒出灵动的游鱼,既有水墨写意的空灵,又饱含民间艺术的朴拙之气。

  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原张店陶瓷厂厂长曹在堂回忆:“当时的窑工叫‘刷狗毛的杂货匠’。画鱼盘用的笔是从狗尾巴上剪下毛,绑到扫帚苗上。鱼盘产生在平平常常的淄博陶工之间,其形象之生动、韵律之和谐、寓意之深远,都是其他窑系不可比拟的。”

  那些用狗尾扎笔、匣钵当砚的陶工或许不识之无,但青花鲤鱼纹在他们腕底翻腾出的气韵,竟让景德镇大师傅都叹服。当鱼盘成为华北百姓婚嫁必备之物,淄博陶瓷完成了从庙堂重器到民间美学的华丽转身。

图为原山东淄博瓷厂

  新中国诞生的第5个年头,淄博瓷厂的砖窑升起第一缕青烟。这家以生产高档日用瓷为主的企业,在美术陶瓷领域也有着不凡经历。除了大批量的日用瓷产品要用贴花外,一些高档茶具、花瓶、酒具、挂盘等瓷器要由艺人手工彩绘。由于粉彩装饰对绘画技术要求较高,当时仅有李左泉、姜永寅、梁文焕等少数彩绘老艺人能够掌握。他们的作品设色巧妙,兼工代写,笔法简练,惟妙惟肖。

图为雨点釉

  1959年3月,全国四大美术陶瓷厂之一——国营淄博美术陶瓷厂成立。凭借得天独厚的卓越艺术造型与独一无二的制釉技术,淄博美术陶瓷厂造就了一大批能工巧匠。1959年深秋,经过侯相会、陈希龄等一批技术人员孜孜不倦的反复实验,一件布满银色星斑的雨点釉梅瓶破窑而出,这项失传700年的宋代绝技,终于在精密温控曲线中重获新生。

  市政府原副秘书长、专著《中华之光淄博三宝》作者王新平介绍:“雨点釉有一个美好的传说。天上的仙女看到她民间的丈夫非常辛苦,用手指弹下琼浆玉液洒落在釉面上,形成一个个小圆点。用它盛茶水金光灿灿,储白水荧光闪闪,韵味无穷。”

图为釉料

  创新突破:从釉彩革命到刻瓷惊艳

  陶瓷的造型与釉色,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工艺与技术。除了设备等硬件不断升级,淄博的技术人员与手工艺者在技艺创新上都表现出很强的韧劲。1972年,时为淄博市硅酸盐研究所科研带头人的刘凯民在成功研制鸡血红釉和孔雀蓝釉后,又于1973年成功研制金星釉,用于装饰美术陈设瓷。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山东理工大学教授尹干评价:“当时搞得比较理想,因为我们是用化工原料做出来的。蓝钧釉和兔毫釉搞得最成功的是淄博,这和刘凯民先生的工作分不开。”

图为淄博花釉

  青如翠峰、红如夕阳、黑如乌金、绿如青水的单色系列釉,豹斑、蓝钧、兔毫、虎纹等窑变花釉及鱼籽蓝、红钧、银星、硒铬红等名贵釉色的相继问世,使淄博陶瓷的釉色步入了绚丽高雅、琳琅满目的全新天地。

  山东理工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任允鹏指出:“通过研究,把两次上釉的复色花釉作为成熟稳定的方式推广到全国,为国内各大产区的花釉研究与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得益于淄博产区对于釉料的出色理解,陶瓷艺术家们在花釉上拥有了更多表现手法和创作空间:马志河独创的“高温颜色鲁花釉综合装饰”技术,在生坯上运笔作画,之后用嘴喷釉,通过气息控制釉料的雾化程度和厚薄,在单色釉及多色釉融合中呈现渐变效果,成为中国陶瓷界一绝。尹大中的“陶琉彩热熔艺术”让陶瓷与琉璃经高温融合在一起,做出的“陶琉彩”花釉作品色彩缤纷艳丽、光洁润泽。

  尹干强调:“淄博花釉在国内花釉系统当中比较出色。我们是氧化焰烧成,温度定下后基本不会有废品。有些花釉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做到了最好。”

图为冯氏三兄弟

  在淄博陶瓷雕塑的江湖里,冯乃庄、冯乃藻、冯乃江三兄弟的作品以烈焰铸魂。冯乃藻的醒狮怒目裂云,雄鹰振翅破釉,将北方的苍劲风骨凝于陶土。而宗师陈贻谟更以《浑天瓶》叩问天宇,借《火神》重塑筋骨,用现代主义的刀锋劈开传统陶瓷的形神桎梏。

图为杨玉芳

  师门之下,中国目前唯一一位中国陶瓷雕塑类女陶瓷艺术大师杨玉芳独步艺坛。杨玉芳回忆:“当时,任山东省副省长的高启云来参观时说天津有个‘泥人张’,你给我创个‘瓷人杨’。我从那时就扎下根了,一辈子就创‘瓷人杨’这个品牌。”

  在淄博陶瓷艺术的星空中,刻瓷技艺犹如刀尖上的芭蕾。1975年,淄博瓷厂一批怀揣匠心的工匠远赴青岛取经,将西方刻瓷技法与东方艺术基因深度融合。他们独创堆雕刻凿双绝技法,让高铝瓷胎绽放出刀笔交融的奇景。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齐鲁大地,刻瓷艺术家的錾刀开始叩击世界之门。张明文在科隆博览会的刻瓷表演,让德意志的天空飘起中国瓷屑的金雨;李梓源鲁青瓷文具斩获国际金奖,让淄博陶瓷重返世界舞台中央。

图为刻瓷作品

  “李梓源的刻瓷在慕尼黑得金奖,使刻瓷影响力加大。淄博能坚持下去,就是因为他们做得效果很好,还成了国礼,为国家得了金牌。”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阎先公说。

  当代辉煌:从国礼典范到创新融合

  在众多能工巧匠的共同努力下,淄博美术陶瓷从诸多陶瓷产区中脱颖而出,开始在国家重大外交活动中承担特殊角色。1964年,陈贻谟设计的竹节盖杯由周恩来同志赠送给索马里国家元首;1979年,杨玉芳创作的陶瓷雕塑“宝琴立雪”是邓小平同志访问美国时赠送美国参众两院的国礼。

图为陶瓷雕塑“宝琴立雪”

  市散文学会会长刘培国回忆:“1979年,邓小平同志要访美,外交部礼宾司在全国物色礼物礼品,来到美陶发现了竹鸡的座盘、挂盘。”

  此外,还有众多刻瓷艺术家制作的刻瓷作品被赠送给多国元首和领导人;2011年,华光国瓷的华青瓷柳叶瓶被赠送给英国皇室;2018年的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硅元瓷器提供的鱼子蓝梅瓶、星光美钻等产品集体亮相,光耀上合。

  任允鹏评价:“淄博陶瓷在技术艺术方面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制瓷业的最高水平。因为有这个高度,它才能成为国家礼品。”

  进入20世纪80年代,淄博美术陶瓷厂以“双化战略”破局——美术品实用化如砚台生花,实用品美术化似刀剑化犁,设计、生产了一系列观赏与实用相结合的动物系列台灯、烟灰缸、酒瓶、笔架、开片瓷等工业产品,成为山东省最大的艺术陶瓷生产企业。

  原淄博美术陶瓷厂退休职工王建博介绍:“孔府家酒想用陶瓷代替琉璃酒瓶子,打了几个样品贴上手写的‘孔府家酒’字样,非常火爆,可以说开创了全国装酒用陶瓷的先河。”

  时代变革,产业兴衰。20世纪90年代改革大潮奔涌,淄博美术陶瓷行业在阵痛中涅槃重生。国营瓷厂的炉火未冷,民营资本的星火已燃。当新世纪的曙光初现,那些深藏匠心的艺术灵魂,携着世代相传的技艺密码,重返承载记忆的老厂房。

  淄博美陶瓷器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周峰表示:“从2003年、2004年开始,大专院校学生陆续来到这里,利用闲置房子创建个人工作室,有些毕业生在这里结婚生子,至今已有20多年了。”

  2013年,淄博美术陶瓷厂旧址被公布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以淄博瓷厂厂区为主的“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开放。在老厂新生的同时,企业联袂艺术大师,开启“1+1>2”的科技和艺术创新。

  “与企业合作是非常有利的形式。有些技能或创新项目,靠个人是实现不了的。”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董善习表示。

  华光国瓷的“何岩齐鲁工匠创新工作室”以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何岩为领军人物,在产品的造型、装饰风格上勇于创新。山东硅元新型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董善习成立工作室,在技术创新上预留了更多可能。

  任允鹏总结说:“淄博陶瓷能够在国内产区有一席之地,与科技、艺术以及文化的融合是密切相关的。”

  从北朝青瓷的佛国禅意到现代刻瓷的世界表达,从雨点釉的科技密码到鱼子蓝的美学革命,淄博美术陶瓷的千年窑火始终在传承与革新中跃动。那些深藏在釉色分子中的文化基因,既记录着无名陶工掌心的温度,也烙印着当代科研人员的智慧光芒。今日淄博的美术陶瓷,正以“风华国韵”续写东方陶瓷艺术的新传奇,让世界透过这一抹釉彩,读懂中国千年不绝的匠心文脉与创新精神。(文字整理: 淄博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群 武斌)

责编:

审核:孔艳

责编:孔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