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打赢了,人没了

 来源:

小字体大字体

 摘要: 

   好歹,齐胡公的儿子也算是齐文公的爷爷辈,您就放一马,和解了呗!不,齐文公不罢休,不是查不出来吗,好,我把嫌疑人全部杀掉!

  最终,把涉嫌杀入齐厉公王宫的70个人,全部杀死。 

  要说这70个人死得也够冤的,等于是被人卖了。自己身先士卒,杀入王宫、杀死齐厉公,本来属于胜利者;即便齐胡公的儿子死了,您再从国外找一个“胡派”子孙继任,那也算巩固了胜利成果、自己也成了有功之臣,可现在倒好,仗打赢了,人送命了。 

  炮灰,典型的炮灰。看来,没有大炮的时候,就有炮灰了。打打杀杀的虾兵蟹将,很容易就成为政客们斗争的牺牲品。 

    

  一上台就拼命报复,齐文公似乎显得很残忍。其实并非完全如此。齐文公的统治,整体上还是可圈可点。这从他谥号中的“文”字就能看出来。在古代,“文”是一种很高的褒奖。 

  杀人和报仇,或许只是他对齐献公留给国家的遗患心有余悸,在愤怒或者担忧之下,才做出了这样残忍的举动。 

  政敌的防范上,齐文公更相信赶尽杀绝,这是吸取了曾祖父齐献公的教训;国内的统治上,齐文公小心谨慎,宽厚待民,这则是吸取了老爹齐厉公的教训。 

  事实上,齐献公是个很睿智的人。一方面,他没有赶尽杀绝;另一方面,他也留下了一个传家宝——把百姓安抚好、治理好,政敌就没有机会。儿子齐武公把这个传家宝用得很好,到了孙子齐厉公,就把这个传家宝丢了。结果呢?人死了,“哀派”的王位传承也险些丢掉。 

  齐文公只不过又把齐厉公丢掉的这个传家宝,重新拾了起来。您还别说,效果还真不错。从齐文公开始,长达几十年的“胡哀之争”,算是彻底结束,齐国政坛重新恢复了稳定。 

    

  除了吸取齐厉公的教训,事实上,西周朝廷的种种变化,也让齐文公心惊胆战,不得不小心行事,谨慎对待百姓,避免产生威胁政权的不安定因素。 

  齐文公继位之时,已经是公元前815年,进入了西周末年。再过20来年,到公元前781年,著名的“烽火戏诸侯”的、西周的最后一位天子周幽王即将继位,他在位11年后,西周宣告结束。 

  齐文公在位之时,大周天子是西周的倒数第二位天子——周宣王。从周厉王出走、共和以来,西周的统治,实际上已经进入穷途末路,大小诸侯各自为政,没几个人听天子的了。 

    

  这种乱局,对齐文公是一种很好的警示,让他时时有种危机感。从时间的轴上,他从前代统治者、父亲齐厉公那儿,吸取教训,提醒自己不能横政暴敛,要放水养鱼,水多了、鱼多了,渔民才有收获;从空间的轴上,他从现任的天子、现今的西周统治,吸取教训,知道了如何勤政,如何加强管控,避免让各类机构成为一盘散沙。 

  可以说,齐文公既是政权的继承者,又是稳定局面的开创者。从他之后,齐国的政局稳定,经济发展,百姓安居。 

  在齐国稳定发展的时候,西周正在等待灭亡,东周即将开始。所谓的东周,就是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所谓的东周天子,比西周的天子更为落魄,没人把他们当回事儿,谁强大,谁就是霸主。 

  齐文公开创的稳定局面,也是一种力量的积蓄。这种积蓄的最终结果,就是齐国第一个在春秋时期称霸诸侯,成为五霸之首。大名鼎鼎的齐桓公,之所以能成就霸业,是要给自己的这位高祖父记上一笔的。 

  任何的成功,都不是偶然。齐文公的文治,不是偶然,因为他看到了血淋淋的教训;齐桓公的称霸,不是偶然,因为齐国有了五代人的积蓄。 

  所以,当别人站在灿烂的灯光下展示成功时,一定要看到他的背面,看到他的付出和过往的艰辛。 

    


    如果您有好的新闻线索欢迎拨打鲁中网新闻热线0533-5355377,或关注鲁中网小鲁哥微信公众平台(lznewscn)发送。线索奖由硅元瓷器赞助,最低50元,上不封顶!硅元瓷器,“第一国窑”,走进中南海三十年!

分享到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