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品不咋地的齐襄公,却养了一条好狗

 来源:

小字体大字体

 摘要: 

    人品不咋地的齐襄公,

  却养了一条好狗 

    

  齐国君主谱(吕氏) 

  尊号:齐襄公 

  世代:12世第14任 

  姓名:吕诸儿,齐僖公长子,齐桓公的异母哥哥,公元前698年―公元前686年在位。 

    

  1.争斗,从太子时代已经开始 

    

    

  《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句话就是:“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放眼整个中国历史,的确如此。所谓的分,就是国家四分五裂,各自为政,甚至独立为很多小国;所谓合,就是大一统,国家统一,四海安乐。 

  放眼到齐国这样一个诸侯国,其实也是如此,只不过它没有统一和分裂的区别而已。和平、兴旺久了,必然就要来一点动乱;动乱时间长了,必然会有某个人或者某些人力挽狂澜,挽国家于既倒,让国家重新恢复和平兴盛。 

  大到国家,小到家庭,往往都是在这种“乱”与“治”的交替中轮回。 

    

  齐文公算不上力挽狂澜者,但他却是所有可能的继任者中,运气最好的人。他上台后对造反者的诛杀,或许只是“最后的冲动”。在他谨慎小心的治理下,齐国终于摆脱了“胡哀之争”的乱局,开始了长达百年的较为稳定的局面。 

  齐文公在位12年后去世,儿子齐成公继位。齐成公在位时间不长,一共9年。在他之后继位的,是统治齐国长达64年的齐庄公。 

  64年,可真够长的,那时候很多人的寿命都到不了这个数。 

  就是在齐庄公在位的时候,周朝发生了一次巨变。“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再也没有资格“戏诸侯”了,公元前771年,他被来自北方的犬戎杀死。周把都城东迁到了洛阳,周平王成了继任者。这也就意味着,西周正式结束,著名的东周——也就是春秋战国时代——拉开了帷幕。 

  大周发生的巨变,固然对齐国也有影响,但并不明显。周幽王死了,在很多诸侯眼中,他属于no zuo no die”——不作就不会死,典型的自己找死,活该。新的天子继位,都城东迁,诸侯王当然也很关注,但往往只是把它作为一条“时政新闻”来听听,仅此而已。说实在的,周朝谁做天子,和各自掌握实权、并不怎么听朝廷招呼的诸侯王,关系不是特别大,而且往往是名义上的关系。 

  西周过渡为东周,也不像我们过“千禧年”一样,大家都很兴奋,觉得到了新时代;西周和东周,只是后人为了便于区分,硬加上去的;在当时人眼中,这都是周朝,只不过天子换了,都城变了。大周名义上的统治和它日渐式微的统治力,事实上都没有改变。 

  周幽王被杀、都城东迁,是齐庄公二十四年。庄公很稳当,天子死就死呗,换就换呗,咱稳稳当当做咱的诸侯王。周幽王死了之后,他一口气又当了40年诸侯王。 

  一干干了64年,他自己不烦,他儿子也快憋死了。这太子当的,永远没个头。总算把老爹熬死了,齐庄公的儿子吕禄甫终于继位,这就是齐僖公(釐公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当太子时间太长,被老爹压制得太久,齐僖公上台之后,有点忘乎所以。这一忘乎所以不要紧,齐文公以来长达百年的稳定政局,一下子被打断了。当然这也正常,乱久必治,治久必乱嘛——套用《三国演义》的那句话。 

  一般情况下,当太子时间太久的人,都比较孝顺。为什么呢?您想想,老爹早就把自己立为太子了,可老爹又太长寿,总也死不了,儿子总也登不了基,能不郁闷吗?有些脾气暴的,干脆就亮家伙:老头子你怎么还不死?再不死我帮帮你!父子间自相残杀,并不鲜见。 

  所以,如果一个人如果能够当太子几十年,依然对父亲十分恭敬、没有二心,显然是比较孝顺的。孝顺的人,在各方面往往都没有大问题,但往往有些小毛病。 

  比较容易有的小毛病之一,就是“心太软”;“心太软”也不算大问题,但如果因为“心太软”违反了制度,那恐怕就会留下后患了。齐僖公恰恰就是犯了这样的错误。 

    

  齐僖公早就立了太子,名叫吕诸儿。这个名字不太好听,不过您看清楚了,是“诸儿”,不是“猪儿”。虽然人家行为不咋地,但您也不能侮辱人家是不。 

  这个吕诸儿,就是后来的齐襄公。 

    


    如果您有好的新闻线索欢迎拨打鲁中网新闻热线0533-5355377,或关注鲁中网小鲁哥微信公众平台(lznewscn)发送。线索奖由硅元瓷器赞助,最低50元,上不封顶!硅元瓷器,“第一国窑”,走进中南海三十年!

分享到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