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夫和大舅哥的恩怨情仇

 来源:

小字体大字体

 摘要: 

 

  

  齐僖公有个同父同母的弟弟,两人关系比较好。按周朝的规矩,国君一般由嫡长子接任,称为“世子”(相当于后世的太子,为方便起见,我们干脆称他们为太子);嫡长子的弟弟们,尊称为“公子”;这些“公子”的儿子们呢,便尊称为“公孙”。“公孙”后来也发展为一个姓氏。 

  齐僖公这个弟弟,也是位“公子”。齐僖公三十二年,自己的这位同母弟弟去世,齐僖公十分哀伤。弟弟的儿子也就是自己的侄子,名叫无知(这名字起得更好),是一位“公孙”,历史上一般称其为公孙无知。因为对弟弟的怀念,加上对侄子公孙无知的喜爱,齐僖公在哀伤加激动加冲动加喜爱的混合作用之下,做出了一个错误举动: 

  他下令,让公孙无知的礼制服饰以及俸禄,均按照太子的标准来办! 

  他倒是问心无愧,自己就是喜欢这个侄子,为了怀念弟弟嘛!自己再怎么愚蠢,也不可能把王位传给侄子吧!他是这么想,以为其他人也会这么想,把他的举动想得光明磊落。事实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 

  太子会怎么想?凭空之间,突然多了一个堂兄弟,在待遇上居然和自己平起平坐? 

  大臣怎么想?这个公孙无知,必须要巴结一下!光巴结太子,万一将来太子换了呢?最好是双保险! 

  公孙无知怎么想?嘿嘿,大爷,您这是在给我某种暗示吗? 

  所以,当政客,以及管理政客,都不能凭心情,想怎样就怎样。 

  从这一点上来看,齐僖公是一个合格的大爷、家长,却绝不是一个优秀的政客。隐患,就在这一年埋下,而且很快爆发。 

    

  齐僖公一共在位33年,让公孙无知待遇比照太子,是他在位的第32年——倒数第二年。在这个时候干这种事,显然是有些荒唐的。 

  不管怎样,他很快去世了。既没有换太子,也没有发生别的什么,似乎一切都很正常。太子吕诸儿成功继位,也就是齐襄公。 

  老爹糊涂,齐襄公一点都不糊涂。对政客中间的争斗,他毫不陌生。太子期间,他就担心公孙无知,对其时刻保持警惕。老爹在位子上糊涂,他在太子的位子上则和公孙无知明争暗斗,你争我夺。公孙无知利用齐僖公的慈爱,步步紧逼,所幸最终有惊无险。 

  所以,上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收拾公孙无知!把公孙无知的尊贵待遇,悉数取消。公孙无知愤恨不已,却也无可奈何,只能暗中等待时机。或许,自己还有机会笑到最后。 

  机会,后来真的来了。 

  可惜,笑到最后的不是他。 

    

    

  2.被“临时工”杀死的鲁桓公 

    

    

  鲁桓公?嗯嗯,你没看错,不是齐桓公,就是鲁桓公。咱这不是说齐国那些事儿吗?怎么悄没声地说起了鲁桓公? 

  没错,说到齐襄公,就不得不提到他的妹夫——鲁桓公。这俩人,关系很复杂。齐襄公有个妹妹,名叫文姜,嫁给了鲁桓公。齐襄公算是鲁桓公的大舅哥。 

  如果仅仅是大舅哥,那关系还不算复杂。复杂的问题在于,齐襄公和妹妹还彼此爱慕甚至私通,事儿就复杂了。婚前私通,倒也罢了,文姜婚后,两人还是藕断丝连,最终被鲁桓公发现;齐襄公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杀了“情敌”鲁桓公——往简单了说,就是这么回事儿。 

  可这是两个国家的君主啊!一个姜太公后人,一个周公后人,两个圣贤的后代,怎么能干出这种泼皮无赖才会干的事儿?何况,两个诸侯国的君主如此“乱战”,就不会影响到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 

  所以啊,这事儿还真不能往简单了说,需要抽丝剥茧,一步一步说。 

    

  先说说这个鲁桓公,其实也算不上什么好鸟。按说,鲁国是祖宗周公礼制的最忠实传承者,坚持礼制,应当是最基本的规则。可偏偏鲁桓公不怎么讲规矩,大约公元前712年,鲁桓公在大臣的怂恿下,派人杀死了哥哥、当时的国君鲁隐公,自立为君。 

  也就是说,国君没他什么事儿,本来是哥哥的。可是,即便在号称传承礼制的诸侯国,即便在兄弟之间,为了权力,他们也可以不顾一切。 

  所以,最终鲁桓公没能善终,也算是报应。你算计别人的时候,别人也在算计你。 

    

    


    如果您有好的新闻线索欢迎拨打鲁中网新闻热线0533-5355377,或关注鲁中网小鲁哥微信公众平台(lznewscn)发送。线索奖由硅元瓷器赞助,最低50元,上不封顶!硅元瓷器,“第一国窑”,走进中南海三十年!

分享到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