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吕小白还是公子小白,名字都感觉萌萌哒。
小白也找了一个人辅佐他,这个人在历史上也很出名,叫鲍叔牙。这个名字就不太萌了,有时候为了好记,我们干脆叫他“鲍牙哥”。
鲍牙哥也很出色的。
当然,无论公子纠还是公子小白,那时候都只能是潜龙在渊,潜伏于水中,积蓄力量。这个时候,忽然传出了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杀死的消息。
这无疑是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当时消息传递没有这么快,但都在今天的山东省境内,快马加鞭,几天时间,也就传递到了。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各自的心腹们,分别陷入了紧张的谋划之中——怎么办?
正在紧张讨论、没有头绪的时候,一个更加震撼人心的消息传来——公孙无知死了。
人不能迷信鬼神,但不能不敬畏鬼神。有的时候、有些事情,还就是仿佛冥冥中有所注定。
比如齐襄公,他死在了博兴。博兴,正是100多年前“胡哀之争”中,齐胡公害死齐哀公之后,确定的新都城;最终,齐胡公也是被人杀死在博兴。齐襄公作为齐哀公的后人,来到了齐胡公当年的地盘上,他自己觉得无所谓,他的敌人却会平增很多信心:你来这种怨气肃杀之地,岂不就是找死!借了齐胡公的冤魂,再利用彭生作为道具,怨上加冤,不灭掉你才是怪事!
这种想法,自然有些迷信;但对鬼神的敬畏,却是古人客观存在的现实。齐襄公身边的随从敬畏鬼神,唯独齐襄公特立独行,那么他就很容易被孤立、被杀死。
何况,对鬼神的敬畏,会让反叛者信心陡增,认为自己有上天和鬼神护佑,自然不会失败。
利用彭生的冤、齐胡公的怨,来打击对手的自信、提升自己的士气,公孙无知在这方面,做得还算不错。当然,这或许是幕僚们的主意,而不是他自己的想法;因为,刚刚自立为国君之后不久,他就一意孤行地犯了和齐襄公一样的错误,而且是个致命的错误。
按照古代的纪年办法,公孙无知袭杀齐襄公,时间是齐襄公十二年十二月,时值寒冬。杀人后,公孙无知忙着登基、庆功、过年之类的,冬天很快就过去了。
冬天一过,国君换了,就该换纪年方法了。令公孙无知郁闷的是(如果他在天之灵有知),史书的纪年迅速变成了“齐桓公元年”。公孙无知直接被忽略掉了。他这个所谓的国君,直接就没入正统。
这一年的春天,天气渐渐转暖,公孙无知在宫里窝了一冬,感觉挺闷的。好不容易当了国君,总该出去巡视一番,威风威风吧!
他想搞一次春游。一方面,是出去散散心;另一方面,是向百姓宣示,如今换了新国君了,你们要心怀敬意!
大臣们一听,嗯,倒也不是不行。就算不是春游,一国国君,外出调研、深入基层,走走群众路线,也是应该的。
问题只有一个:去哪儿呢?
矛盾就在这里产生了。
公孙无知说出了一个地方:雍林。大臣们吓了一跳。大王您这是要发彪啊?
雍林是个什么地方呢?是公孙无知宿敌盘踞的地方,他的仇人所在的地方。您去哪儿不行,干嘛非去哪儿呢?
公孙无知挺着脖子道:“我就是想让那帮敌人们知道,如今,老子得势了,老子才是齐国的君主!就是要让他们知道,和我作对,没有好结果!”
大臣们还是不太同意。毕竟,你虽然是国君,但刚刚登基,立足未稳。
公孙无知道:“正因为刚登基,各地百姓还有些不服,所以才去雍林。如果雍林这种地方的人,原本我的仇人,都臣服于我,那国内百姓,自然没有不服的了。”
大臣们想了想,貌似也有些道理。好吧,去吧,一路走好。
于是,又一个“no zuo no die”(不作就不会死)的国君出现了。自己弑君篡位,来路本就不正,反倒想去雍林“正名”,实在有点滑稽可笑。相反,这恰恰给了雍林人兴起“正义之师”的冠冕堂皇的借口。
后面的事情,其实很简单。雍林人设伏,杀死公孙无知,并迅速将此事向齐国朝廷的大臣、大夫们汇报:
“公孙无知杀死国君篡位,大逆不道,我们雍林人大义凛然,正义感满满地将其诛杀,为国除了害。我们国家还有多位公子,可以继承王位,恳请速速把他们请回继位,无论是谁登基,雍林人都将惟命是从。”
如果您有好的新闻线索欢迎拨打鲁中网新闻热线0533-5355377,或关注鲁中网小鲁哥微信公众平台(lznewscn)发送。线索奖由硅元瓷器赞助,最低50元,上不封顶!硅元瓷器,“第一国窑”,走进中南海三十年!
分享到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