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架一定要讲文明

 来源:

小字体大字体

 摘要: 

   这和春秋时期战争的“文明程度”有关。春秋时期——尤其是春秋初期,战争还是比较“文明”的,大多是“君子之战”、“贵族之战”。在那种氛围下,射中小白后,管仲别说拿刀砍他,就是再踢他两脚,也显得不仁义了。

  小白很清楚这一点。他知道管仲精明,但他更知道即便管仲再精明,也不敢如此大逆不道,在身受重伤的对手身上补刀。所以他才敢装死。 

  ——至于吗?打仗从来都是你死我活,讲什么“仁义”?骗人的吧? 

  还真不是。 

  西周讲究礼,这种礼,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战争。也就是说,战争也有礼仪,而且很讲究礼仪。春秋初期,对这种战争礼仪的继承,还是比较充分的。 

  这些礼仪,概括来说,包括六个方面: 

  第一,不斩来使。使者,不可侵犯,即便是敌人。这四个字在评书里面经常出现。 

  第二,不再险要的地方阻击敌人,堂堂正正决战。要打,好,咱们找块空地,别伤着别人;我有多少兵力,也不隐瞒,不打埋伏。 

  第三,对方如果还没有摆好阵势,我方不出击。等你准备好了咱们再开打,要不就算欺负你。 

  第四,和对手交战,不能让对方重复受伤。格斗的时候,把人打伤了,那你就乖乖滚蛋,我也不再继续打你。等你伤好了,咱们再来。公子小白就是这种情况,表面上已经受伤或者死亡,从规则上来讲,管仲不能继续对他动刀子。 

  第五,头发花白的人不能做俘虏。抓可以,抓完就放回去,让老头回家养老吧! 

  第六,敌人败了,不是不可以追,但以五十步为限,超过五十步就不能再追了。 

  听说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成语吧?逃五十步的人为什么笑话逃跑一百步的?不是他弱智,而是规则就这么定的,他太拿规则当回事了,觉得所有人肯定都能遵守规则,所以这才笑话逃一百步的。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笑。 

  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果管仲严守规则,即便小白不装死,也死不了。可小白必须装死。 

  因为对手是管仲。管仲在历史上的之所以有名,不是因为他继承得好,而是改革得好。 

  一个改革家,显然不喜欢守老规矩、讲老规则。因为他自视为制定规则的人。 

  所以,不可冒险。不装死,他会打破规矩,再来一刀。 

  但显然,在文明战争盛行的春秋上半叶,管仲还缺乏叛逆的勇气,还不敢犯下“侮辱尸体”、再补几刀的“罪行”。 

  即便如此,公子小白对此依然耿耿于怀。因为他靠了装死,才躲过一劫。而按照竞赛规则,管仲看到利箭射中小白之后,就该撤军,连过来察看都不应该。 

  这个心结,一直在他心头盘旋。管仲,你居然还提着剑过来,这是要置我于死地呀! 

  好在,他在对手之前,赶到了都城。高傒等人大喜过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其立为国君。 

    

  登基后的第一件大事,不是庆贺,不是分封,不是奖赏,而是抵挡——公子纠带领的鲁国部队,就在路上! 

  为什么说齐桓公组织能力强、效率很高? 

  一个新国君,刚刚登基,或许只有一天时间,就要安排、调度部队,组织对公子纠的阻击;而在朝廷上,除了作为内应的那两位大臣,其他大臣,大多保持中立,以静制动,坐山观虎斗——你们兄弟俩谁当国君,对我们来说,无所谓!内部,未必团结;外部,大军压境;时间,仓促紧急。这一切,对齐桓公来说,都十分不利。 

  我们可以从时间轴上做个分析,来看看齐桓公当时的凶险处境。 

  史料对公子纠从出发到抵达临淄消耗的时间,有明确的记载,一共用了6天。这个时间,其实是很长的;稍微快点,一两天就能到达,毕竟当时都是有车马的。 

  之所以用了6天,是有原因的。管仲自以为杀死了公子小白,于是派人向公子纠汇报,说小白已死,您就放心好了! 

  公子纠也太嫩,谋虑不周。毕竟,管仲只是报告了公子小白的死讯,并没有带来他的人头(管仲总归还是个文化人,没那么惨忍,从这点上来讲,齐桓公得感谢文化人);而战场往往比较混乱,管仲即便精明,也难免有看走眼的时候。所以,如果公子纠老谋深算,就该知道:管仲让你“放心”,并不是让你放心地慢慢走,而是让你放心地往前赶,国君的宝座就在前方等你! 


    如果您有好的新闻线索欢迎拨打鲁中网新闻热线0533-5355377,或关注鲁中网小鲁哥微信公众平台(lznewscn)发送。线索奖由硅元瓷器赞助,最低50元,上不封顶!硅元瓷器,“第一国窑”,走进中南海三十年!

分享到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