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找到公子纠商量:“纠纠啊,死有轻如鸿毛,有重如泰山,你还是做个泰山,成全我们呗!”
说罢,咔嚓,把人杀了,跟齐桓公汇报。齐桓公一听,行,挺听话的,那就先不灭你了。
两位公子间的长跑竞赛,就这样落下了帷幕。
比赛结束了,事情还没完。齐桓公马上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仇敌管仲,怎么处理?
杀了他!齐桓公很想,非常想。可结果我们都知道:管仲投降了,成了公子纠的叛徒。齐桓公没有杀掉这个叛徒,反倒重用了他。
这是怎么回事?
管仲这么做,对得起你的前老板吗?
2.恨不得把管仲剁成肉酱,
为了霸业,忍了
齐桓公的纠结,管仲的矛盾,不仅我们有过疑问,和他时代相近的人,也有疑问。
发问的,是孔子的学生,都很有名。一个是子路,一个是子贡。这哥俩都问过相同的问题:
齐桓公逼死了公子纠,公子纠俩师傅,一个是召忽,人家很仗义,自杀殉主了。另一个,就很不仗义了,居然背叛主子,去辅佐齐桓公!这个人,能算“不仁”了吧?
孔老爷子一听,回答得那叫一个斩钉截铁、削铁如泥:“当然仁,当然仁!如果没有管仲,你小子,你小子,还有其他小子……当然还有你老师我,现在都会披头散发、衣襟往左边开,变成野蛮人了!”
插句话:我国古代少数民族都是“左衽”,衣襟往左边开;汉族则是“右衽”,往右边开。所以孔老夫子才会这么说。
子路和子贡一前一后,都问孔老爷子管仲的“贞烈”问题,显然把老头子逼急了,内心大概想:“这俩小子咋这么不开化呢?必须好好解释一番!”于是,他先表扬管仲,在辅佐齐桓公之时,倡导仁德,多次会盟诸侯而不用武力;随即反问:如果他像个凡夫俗子那样,自杀在小山沟里,图了个小忠小烈,却忘掉了大仁大义,那有什么用呢?
换句话说,效忠主子自杀,那叫小仁;服务于大多数人、有益于大多数人,那才叫大仁。
没错,如果没有管仲,齐桓公就不可能如此强大;他不强大,北方的少数民族恐怕早就掩杀过来,马踏中原了。
关于管仲的纠结,有孔老夫子给我们疏导,暂时可以放下了。可另一个人的纠结呢?恐怕一时半会放不下。齐桓公的纠结,比现在的我们,严重多了。
我们来看看这个人。
分析一个人,我们现在常用的一个办法,就是看这个人是不是“成功人士”。毫无疑问,齐桓公算是一个成功人士。
但成功人士,是否就意味着一定很成功、什么时候都很成功呢?显然不是的。齐桓公的确很成功,尤其是在他执政的上半段。但到了后来,长达四十多年的君主生涯,让他变得越来越昏庸,最终的结果,非常不成功——这么辉煌的一个君主,堂堂的“春秋五霸之首”,居然给活活饿死了。
所以说啊,要论成功,得看哪个方面。事业上成功,身体上不一定成功;身体上成功,到最后还得看看“死得成不成功”。生和死,都是人生必经的两个环节,谁也逃脱不了;能够安然寿终,也是人生的一大幸福。
齐桓公最终惨遭饿死,和他后期的昏庸很有关系;但他的昏庸,又和长达40多年的统治密切相关。别说人了,就是神仙,他当国君当上四五十年,也会得变昏庸。这样的例子很多,除了齐桓公,另一个著名的典型就是唐玄宗。当皇帝当久了,当得都快吐了,还是不舍得把宝座让出来,结果很悲惨。
好了,不扯这些当国君当到吐还不肯挪位子的老家伙了,还是说说齐桓公的年轻时代。和唐玄宗、唐太宗这些年轻有为的皇帝一样,他在年轻的时候(虽然那时候还不叫皇帝),也是挺谦虚、挺谨慎、挺好学上进的一个好同志。
换句话说,他年老时被饿死,是有原因的;他青壮年时取得了那么大的成就、那么多的辉煌,也是有原因的。
成功不是偶然的,都是有理由的。
作为一个君主,他的成功,最大的理由就是:他用对了人。世界上那么多人才,怎样才能找到人才、用好人才?这也是有理由的。找到人、用对人的理由,核心的一点就是:他的肚量。
如果您有好的新闻线索欢迎拨打鲁中网新闻热线0533-5355377,或关注鲁中网小鲁哥微信公众平台(lznewscn)发送。线索奖由硅元瓷器赞助,最低50元,上不封顶!硅元瓷器,“第一国窑”,走进中南海三十年!
分享到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