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肚量。有肚量,意味着有胸怀。有胸怀,意味着有眼光。有眼光,谓之“眼高”;有手段,谓之“手不低”。一个君主,只要不是眼高手低,而是既有眼光又有手段,那成功的概率就很大了。其实,所谓的“手段”,不需要他亲自去做,他的手段也未必高超,只要选对了、用准了人才,那只要保持“眼高”,足矣。
从某种程度上说,肚量,是一个高级领导人成功的基础。因为高级领导人和其他人不同,他首先要能包容各种各样的人才,甚至网罗天下怪才,手下的“打手”多了,成功的概率才高。
前面说过,“no zuo no die”(不作就不会死)的齐襄公,自从为了文姜害死鲁桓公之后,齐国的政局就不那么稳定了。国外在闹——能不闹吗?鲁国闹,其他国家也跟真掺和;国内也在闹——公孙无知虎视眈眈,齐襄公的弟弟们也为自己的命运担忧。政局动荡之下,保命最为要紧。所以,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齐桓公),分别在管仲和“龅牙哥”——鲍叔牙的辅佐下,逃离了齐国。
齐桓公时代,管仲和龅牙哥,算是最出名的两个人才。不过,从后来的实际发展来看,管仲要更强一些,尤其在国家治理方面。
不过,您可看准了:管仲在出身上,可是齐桓公的“敌对势力”!
管仲辅佐的是公子纠,公子小白国君之位的最有力竞争者。而且,管仲对齐桓公还有“一箭之仇”,如果那支箭偏出一寸,不是射在皮带钩子上,齐桓公可能真的就一命呜呼了。这支射得不偏不倚的箭,加上立马装死的应激反应,齐桓公这才侥幸捡回了一条命。
您想想,很悬哪!这可是在春秋初期,依然处在奴隶社会的体制之下,距离齐哀公被烹事件还不到两百年,残暴和野蛮在这个时期依然十分常见。杀了一个头目,最要紧的就是把他的脑袋剁下来,拿回去邀功请赏。这是很普遍的现象。
倘若真这么做,任凭你怎么装死,最终都活不了。
令人疑惑的是,管仲没这么做。或许他只是远远地看了看,甚至过去踢两脚,却没有认真地看看公子小白是不是真死了,就这么含糊过去了。
以管仲的精明,他若真想让吕小白死,吕小白就不可能活。
管仲为什么这么做?
认真分析一下当时的情景,管仲或许表面意识不到,但潜意识里,一定有为自己留条后路的想法。
首先,箭射中了吕小白,这确定无疑,而且吕小白肯定也受伤了。史料记载,箭射中的是“皮带钩子”。您得注意,皮带钩子,是一个钩状物,不是盾牌。射中之后,钩子只是挡了一下,箭的力道被卸掉大半,但还会往侧面滑行,可能会射中皮肉,导致受伤。因为力道被卸,不会射入很深,但即便是小小地来一下,那玩意跟用水果刀捅了一下似的,也挺疼的。
箭射在了吕小白身上,他非死即伤。这一点,管仲有把握。对主子特别忠心的,这个时候,就会过去补几刀,直接把脑袋弄下来,邀功请赏。管仲没有。
为什么?这就是我们的第二点理由:管仲清楚这个人的身份,他是齐襄公的弟弟,有可能继承王位的竞争者之一;他和自己的主子公子纠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兄弟关系。这样的贵族,如果贸然斩下他的头颅,不仅不会被公子纠赞赏,反倒让他觉得你对自己的兄弟都如此下狠手而处置你。
所以,对这样尊贵的贵族,又是主子的弟弟,最好是宣称他被乱箭射死;贸然行事,反倒不好。
即便如此,我还是有所怀疑:管仲为什么那么确定吕小白一定死了呢?他是不是对这两个王位继承者的竞争,还看不清最终结局,因而想给自己留条后路呢?
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
箭,不是刀,不是枪。一个人被乱箭射死,有可能;被一枝箭射死的情况,则相对少见,毕竟弓箭比戈戟之类武器,造成的创口要小;而且是远距离发射,力道比刀枪小。管仲不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
那他当时在想什么呢?难道是在战场上思考人生?
或许是。或许他对公子纠的能力,并不满意。射中吕小白后,他相信吕小白已经受伤,但未死亡。他觉得,留着吕小白,对自己的未来以及齐国的未来,或许更好。反正吕小白受伤,走得也不会很快,公子纠只要比他早赶到都城,继承王位,一切就OK了。
如果您有好的新闻线索欢迎拨打鲁中网新闻热线0533-5355377,或关注鲁中网小鲁哥微信公众平台(lznewscn)发送。线索奖由硅元瓷器赞助,最低50元,上不封顶!硅元瓷器,“第一国窑”,走进中南海三十年!
分享到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