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了管仲,龅牙哥亲自帮他摘掉手铐、脚镣:“仲仲啊,理解哥的一片苦心,这手铐、脚镣是给鲁国人看的,掩人耳目,不得已而为之!其实我们国君对你渴求已久,早就盼着你来,准备重用你哪!”
管仲淡淡地回了一句:“了解。要不,我就会在他装死的时候补一刀了。”
龅牙哥嘿嘿笑道:“往事不要再提,国君面子要紧。”
管仲甩了甩袖子,掸了掸灰尘,道:“了解。”
一行人风尘仆仆,回到都城。毕竟见国君不是小事,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管仲一方面让人传递了当初“未补刀”的善意,另一方面,斋戒沐浴,表达自己送走旧君、重辅新主的意愿。斋戒之后,这才晋见。
齐桓公以隆重的礼仪,接待了这个和自己有一箭之仇、恨不得将他剁成肉酱的“敌人”,并任命他为大夫,主持政务。
一个新的时代,由此开始。
3.不得不说的“龅牙哥”
召忽自杀,管仲在落魄中等待囚车的时候,心中必然在拼命琢磨一个人。这个人,不是具有生杀大权的齐桓公,而是他身边最重要的政客——鲍叔牙。
他琢磨鲍叔牙,核心是两个问题:
第一,这个人,人品怎么样?如果人品不好,不仅不可能推举自己,反倒有可能加害自己。
第二,这个人,能力怎么样?这个能力,不是治国理政的能力,而是说服齐桓公的能力。换句话说,他在齐桓公心中的地位,究竟如何?他说了算不算?如果他说了不算,齐桓公不听他的,那该杀还是会杀,自己回去,还是死路一条。
既要对鲍叔牙的人品有把握,还要对他能说服齐桓公做到心中有数,说实话,这两点都不是很轻松就能做到的。没有人有十足的把握。即便你相信他的人品,但齐桓公容不容易被说服、会不会听他的,还有很大的变数。
最终,管仲把命运寄托在了这个人身上。这是一种孤注一掷式的信任。因为,他一句坏话,可以让自己死;他一番好话,也能让自己一飞冲天。
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管仲押宝押对了。世界上从此有了一个词,专门来形容他们的交情——管鲍之交。
谈到齐国的强大,就不得不提齐桓公;提到齐桓公,就必然要提管仲;提到管仲,就不能不说鲍叔牙。这是一个连锁反应:没有鲍叔牙,管仲就不可能发达;不使用管仲,齐桓公就不可能称霸。
所以,我们有必要拿出专门的一节,来聊一聊这个可爱的“龅牙哥”——鲍叔牙先生。
管仲之所以敢于把生死寄托于一个人身上,是因为他对龅牙哥十分了解。也就是说,这两人在分别辅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之前,就有过交往。而且,交情可能不浅。
按现在的行政划分来说,管仲是安徽人,龅牙哥则是山东人。这两省搭界,而且这俩人一个在安徽北部,一个在山东南部,相距也不算太遥远。机缘巧合,两个人在四处流浪的时候,相遇了。
为了谋生,两人学起了姜子牙,决定合伙做点小买卖。渐渐地,龅牙哥就发现,这个管仲,喜欢谈论的不是眼前的买卖,而是国家大事。一个小贩,张口闭口经天纬地、治国理政,容易给人志大才疏的感觉。
龅牙哥发现,管仲的这些,不完全是空谈。比如他说,在某个地方,国君应该怎样治理云云,听上去都很有道理。不过,喜欢琢磨大事,必然就会忽略小事、忽略眼前,这导致他们的生意很受影响。
这让龅牙哥想起了另一个“牙”——姜子牙。姜子牙当年不也是如此吗?开饭店,赔本;做买卖,关门。因为他脑子里琢磨的不是这些,是国家大事,是如何治理国家。眼界很高,难免就忽视脚下。赔本,也在所难免。
即便有点像当年的姜子牙,管仲暴露出来的一些小毛病——比如爱贪小便宜等等,还是让龅牙哥身边的人有点受不了。
比如说吧,既然是合伙做买卖,有了利润,当然就要按比例分成。可管仲不,总喜欢多拿。龅牙哥就这么眼睁睁地看着管仲多拿多占,也不在乎,心想,多拿点就多拿点吧,反正拿多了手烂。
时间长了,旁人都看不过去了:“我说龅牙哥啊,您不能老吃亏啊!这个管仲,总是爱赚小便宜,这样下去不行啊!”
如果您有好的新闻线索欢迎拨打鲁中网新闻热线0533-5355377,或关注鲁中网小鲁哥微信公众平台(lznewscn)发送。线索奖由硅元瓷器赞助,最低50元,上不封顶!硅元瓷器,“第一国窑”,走进中南海三十年!
分享到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