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么说呢?这里有个背景,就是东周时期,周天子的式微。西周末期,周天子的权威已经受到了很大挑战,诸侯们都不听天子的招呼,这也最终导致了西周的灭亡。迁都之后,周王室继续存在,但朝代已经成为东周。东周和西周相比,周王室的力量更加衰退,基本上没几个诸侯把他们当盘菜了。
这种情况,也引发了各类文人雅士、官僚分子的思索,孔子就把这种情况归纳为“礼崩乐坏”。因为礼和乐,都是西周时期在周公主导下建立的。东周以后,渐渐地没人再遵守这些礼乐规矩了。这让孔子很痛心,所以有了这种说法。
齐桓公的时代,孔子还没有诞生。但同样的忧虑,已经有了。有识之士纷纷指出:“大家瞧呀,大家看呀,我们的社会已经完蛋了,我们的制度已经崩溃了!堂堂的天子,诸侯都不尊重他;这天下都是周天子的天下,可是诸侯都把地盘当成了自己的,丝毫没有感恩的心……痛心哪,痛心哪!”
那时候人们的怨言,就和我们今天抱怨“地沟油”、“三聚氰胺奶粉”一样,痛心疾首哪!
在这种舆论的作用下,也有很多的诸侯王,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开始打出“行王道”、替天子讨伐不义的旗号。哪个国家不仁不义,哪个国家敢不听周天子的,老子就揍你!揍啊揍,一直揍到你听我的。总之,你听不听周天子的无所谓,关键得听我的。
老虎不行了,猴子想称王;周天子这个大老虎疲软了,哪个猴子不想尝尝当大王的滋味呢?齐桓公的心里也跟猫抓狗挠似的,老想着尽快证明自己,称霸天下。
当然,他内心还有点忐忑,因为齐国目前还不是很强大,自己的根基还不算很稳固,政局也不是特别稳定。所以,他用了个“其可乎”——大概可以吧?
管仲同志很不给面子,也没绕弯子,直来直去:
“未可。国未安。”
意思很容易理解:“不行啊小子,国家还不安定。”
后面也算给齐桓公一个台阶下,告诉他为什么不行——国家还不安定。这其实也是暗指当前的形势:齐襄公被杀,是头一年冬天;公孙无知被杀,是次年春天;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王位,是这一年的秋天,因为这次争夺,齐国和鲁国还发生了战争。总而言之,从齐襄公统治的最后一年到齐桓公元年,政局都处在动荡之中。这种情况下,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安定国家。
齐桓公小脸一红,很有挫败感,虽然他预料到管仲肯定会这么说。于是继续追问:“那么,怎样才能安定国家呢?”
管仲心里说,你丫这个问题也太大了吧。安国定邦,岂能一两句就说得清?也就是我老管,平时就靠这些大话题吃饭,海阔天空不着边际,你要拿这问题问龅牙哥,非把他的大牙问龇了不可……
于是大大咧咧地道:“小白啊,也不是我吹,你只要用我说的三招,就能把国家治理好。”
齐桓公一听,嘿,吹牛真是不上税,也不怕吹裂了嘴。“好吧,您说。”
“这第一招,叫重修旧法。咱们大周,不是没有好的法律,而是好的法律都被糟蹋了,没人用了。您把这些好的法律重新利用起来,严格执行,大家伙儿办事都有了规矩、礼法,国家就不那么乱了。
“第二招,叫做爱抚民众,扶贫济困。经历了动荡,老百姓都需要安抚,穷的,您给他点钱财,减点税负;饿的,您让他种地,有粮食吃。这样,百姓就不会乱了。
“第三招,叫做敬重人民。您的老祖宗,齐国创始人姜太公早就说过‘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怎么你们这些龟孙子都忘记了呢?人不能忘本,这个本,一个是祖宗,一个就是人民。你记住这一点,国家就能安定了。”
古人讲故事快,咱们讲一年半载的,人家几句话说完。齐桓公很听话:好吧,寡人从了,就按你说的办!
第二次说“不”:国家治理
废话少说,按这三条办下去,效果还真就很明显,国家安定下来了。于是乎,齐桓公小白同志奔腾的小心脏,又开始扑腾起来了——这一回,该从事点霸业了吧?于是,他把老管找来,继续问那个让他永远也无法死心的问题:
“老管啊,你看现在国家也安定了,人民也没有怨气了,我是不是可以推行霸业了呢?”
如果您有好的新闻线索欢迎拨打鲁中网新闻热线0533-5355377,或关注鲁中网小鲁哥微信公众平台(lznewscn)发送。线索奖由硅元瓷器赞助,最低50元,上不封顶!硅元瓷器,“第一国窑”,走进中南海三十年!
分享到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