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组织基本形成之后,管仲就下了一道死命令:民众不得迁徙!说实话,这很不人道,但很有效。而且要求,同一个“伍”的人,祭祀的时候要一同祈福,死亡丧葬要一同哀伤,有了灾祸共同承担。这样,他们彼此间感情更近,杀敌时更能同仇敌忾。因为队伍都是比邻而居,即便是晚上,也能通过声音辨别彼此,白天战斗,更因为互相认识,不会发生误会,而且彼此同甘共苦,融洽和睦,作战时也能英勇顽强。
这些很不人道的做法,现在听来,或许显得苛刻。但对齐桓公而言,却让他距离自己的称霸目标,更近了一步。
第三次说“不”:亲善邻国
管仲和大老板说不,那是很有策略、很有水准的,不像有些人,表面上敢于和领导说不,看上去挺有思想,其实乱七八糟。齐桓公心服口服,嗯,爱卿说得对,寡人照你说的办。
他屡次否定大老板,也是分层次的。齐桓公登基之初,强调的是“国家安定”,稳定压倒一切。这是很合理的。动乱之后,安定第一。安定了之后,不意味着就可以讨伐不义了,因为这时候国力还不强,还不能四处讨伐。打仗的前提,是强大自己。所以,“国家安定”之后,更重要的一步,就是“国家治理”。
好吧,贵为一国之尊的吕小白同志耐着性子,放手让管仲来治理国家,国家终于强大、富裕了。这个时候,老子的霸权之路,可以开始了吧?小白得意地笑。
找了个机会,他又问管仲:“管先生啊,按您的意思,我登基后的第一步,是稳定局面;第二步,是国家治理。现在,我们国家的‘两步走’计划,已经大功告成了。咱们是不是可以出出头,讨伐一下那些不仁不义的国家、称称霸了呢?”
管仲皮笑肉不笑地说:“‘两步走’计划?白白啊,醒醒吧,我给你一共列了20个五年计划,慢慢来吧……”
嗯,当然,这是玩笑话。不过,管仲的确又一次否定了齐桓公“吾欲从事于诸侯”的计划。事不过三,这是有史料记载以来的第三次公然对大老板说不。
“为什么?为什么国家都治理好了,还不能去打那些瘪三?”齐桓公真有点崩溃了,甚至在想——管仲这个南蛮子是不是谨慎过头了?屡屡否定自己作为一国之君的进取计划,也太不给面子了!
“理由。给我一个理由。”齐桓公道。
“理由,哼哼,理由就是邻国还不亲近我们(邻国未吾亲也)。”管仲冷笑着说。
“这个嘛……”齐桓公何等的聪明,听管仲这么一说,顿时不言语了。要想讨伐不义,必须和邻居处理好关系,避免自己出击的时候,邻居从背后偷袭,导致腹背受敌。这是最基本的战争经验。
齐国创始人姜太公,也是兵法鼻祖,他的许多军事思想、军事理论,对后来的《孙子兵法》等兵书产生了重大影响。齐桓公作为姜太公后人,对这些兵法韬略,自然稔熟于心。管仲一语道破天机,齐桓公不由为自己轻率的想法捏了一把冷汗:
如果自己一时冲动,屁颠屁颠率军亲征,前方正打得热乎,后方什么鲁国啦,卫国啊,燕国啊,万一从背后给你捅一刀子,腹背受敌,那可咋办?万一碰到的厉害的,恐怕自己连家也回不去了啊!
就算他们端不掉你的老窝,从背后骚扰你几下,你这讨伐也讨不成了啊!老窝风声紧,你还有心思在外头打野战?
不妥不妥,管老师教训得对。
“那该咋办?难道就因为这几个邻国,毁了我的讨伐不义之路吗?”齐桓公纠结着问。
“非也,非也,打,还是要打的。但前提,就是先保护好自己的老窝,处理掉后顾之忧,打起仗来才能一往无前。那么,小白同学,你想想,怎样才能没有后顾之忧呢?答案,就是解决我刚才说过的问题——邻国未吾亲也。把邻居和我们不亲这个问题解决了,后顾之忧就没有了。”
“那么,怎样才能让邻居和我们亲近、不反水呢?”望着齐桓公那双渴望学习的小眼睛,管仲没等他追问,主动说了下去。
如果您有好的新闻线索欢迎拨打鲁中网新闻热线0533-5355377,或关注鲁中网小鲁哥微信公众平台(lznewscn)发送。线索奖由硅元瓷器赞助,最低50元,上不封顶!硅元瓷器,“第一国窑”,走进中南海三十年!
分享到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