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很简单啊,和你讨伐不义的原则一致。咱们讨伐不义,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行仁义。所以,我们要用厚道来消灭摩擦,用仁义来消除积怨。如此,和邻国之间的那些小摩擦、历史恩怨就会逐渐被淡忘,和平共处、互相帮助成为国与国之间的主流。这个时候,我们再打着行仁义的旗号,来讨伐那些不义的国家,邻国就没有话说,从道义上也不敢再抄我们的后路了。相反,如果我们对邻国不仁义,却要去讨伐那些不义的国家,邻国就会理直气壮地说,你自己还不仁义,去讨伐什么不义?你自己屁股底下不干净,还有脸去管别人乱拉屎?你讨伐不义,别人也可以用讨伐不义的理由来讨伐你,形势就会大大地不利啊!”
“嗯,道理我懂。不过,管老师,说话请文明点,寡人正在用餐。”齐桓公夹了一筷子莱芜炒鸡,陷入了沉思。
“那么,怎样才能用厚道消除摩擦、用仁义消灭积怨呢?”管老师没理齐桓公夹来的鸡块,唾沫横飞地继续说着。齐桓公给侍从使了个眼色,两个侍从上来,把盘腿坐着的管仲直接驾离饭桌1.5米之外。1.5米,是唾沫与饭桌的安全距离。
管仲毫不在意,即便被人驾在空中,嘴巴依然没停。他这个人喜欢演讲,说到动情处,就会忘掉自己。别说你把他架到1.5米之外,就是把他扔进水里,忘我演讲的他也不一定能停下嘴来。
“要讲卫生。”齐桓公一边听,一边嘟囔着。这样的场景,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
管仲继续:“办法其实很简单。”接下来,他给齐桓公出了四招,可谓招招见血。这就是管仲的厉害之处,他不仅能讲理论,还能出实招,真正的理论结合实践、宏观与微观相对应。这和很多谋士不同。有的谋士,说起来头头是道、分析得很有道理,但你让他拿具体对策,拿不出来;也有的人,鸡零狗碎、小打小闹的招数不少,但你让他宏观分析一下,探讨一下大势,他做不到。
到底是哪四招呢?
第一招,归还侵占的邻国土地。这叫以利换义。双方重新划定疆界,领土纠纷,我让一步。这一招很高明。事实上,这一招最终成了欲擒故纵。最初,归还邻国土地,邻国皆大欢喜,对齐国爱戴有加;等到齐国变得强大无比、成了春秋霸主,这些邻国已经无法漠视齐国的强大,或者被齐国兼并,或者臣服。这种归还,其实是以眼前的小利,博取未来的大利。
可惜,有这种眼光的很少。幸运的是,齐桓公就算没有这种眼光,但是,他听从了管仲的建议。
所以,他赢了。
对大老板而言,他不一定需要多么有眼光、多么有魄力,只要选对了人,并且善于纳谏、善于接受,那么,就容易赢。
第二招,是第一招的延续:不仅不接受外国的资财,还要送!邻国给咱们送来的东西,咱们不能要!而且,要主动出击,给邻国诸侯送东西!
这一招,更高啊。高在两点,第一,显示自己仗义疏财,落下仁义的好名声。齐桓公的目的,是讨伐不义;讨伐不义的前提,是什么呢?打铁还得自身硬,要讨伐不义,首先自己得是仁义之师!什么叫仁义之师?不贪财,不敛物,而且还主动送!这叫什么境界呀?当今的贪官和他们比起来,简直要汗流满面、狼狈不堪了。人啊,不能贪;要进取,就要淡看钱财。因贪而进取,早晚会“进去”。
这样的名声有了,一旦讨伐别国,齐桓公说自己兴的是正义之师,别人还有什么话说?你说他讨伐别国是为了钱财,有理由吗?理由充分吗?没理由,编出来的理由也不充分。
其次,舍得。对了,没错,就是“舍得”,两个字而已。称霸,是一种野心,一旦实现这个目标,必然也会带来巨大的利益。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怎么办呢?很多人的第一步,就像当年齐桓公刚登基就想称霸一样,急于掠夺,一开始就想“得”。结果怎么样?往往是事未成,身先死;想得的没得到,自己有的还丢了。
想得到,先付出。这是最基本的道理。管仲把最基本的道理说给齐桓公,齐桓公听了,赢了。很多事情就是这样。道理你懂,但不一定做到;或者道理你小时候知道,长大就忘了。别人提醒,你听了,就赢了;不听,就输了。
如果您有好的新闻线索欢迎拨打鲁中网新闻热线0533-5355377,或关注鲁中网小鲁哥微信公众平台(lznewscn)发送。线索奖由硅元瓷器赞助,最低50元,上不封顶!硅元瓷器,“第一国窑”,走进中南海三十年!
分享到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