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招,带上金银财宝,这次不是送给诸侯邻国了,而是送给天下贤士,招贤纳士!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面向全球、高薪招聘”!薪水一定要高,您作为堂堂国君,目标是春秋大业,也不在乎那点钱财不是!
不过,那时候的“高薪诚聘”,和现在显然不同。现在招聘人才,打个广告,炒作一下,就成了。那时候不行呀!首先你得发现人才,知道人才在什么地方。人才怎么发现?发现了怎么联络?这都是问题。
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聪明的管老师,很有办法。他说,您呀,找上这么80个人,表面上作为游说之士,实际上是替您寻找人才的伯乐。这80个人,带上宝物,到各诸侯国,去联络感情,游说他们,争取他们同意齐国行仁义的理念。当然啰,顺便也悄悄发现一些贤士、人才,把这些人才用高薪给您挖过来。
齐桓公一听,嗯,很好。一个好汉三个帮,行仁义,想称霸,最重要的就是人才。21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人才。公元前6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也是人才。
这三招,都是大招,都是行仁义、懂舍得的好招。第四招呢,就不同了。第四招属于战术层面,有了一点用计的意思。
这第四招,叫做引蛇出洞,或者叫做打草惊蛇:还是找一批人,带上珍奇玩物、各类宝贝,到各诸侯国,到那些国君、卿大夫前面贩卖,看看他们是不是贪财好利。透过这一举动,来观察这个国家君臣上下的爱好,看看他们是不是骄奢淫逸、是不是很“土豪”。
也就是说,这一招,是放出间谍,让他们观察各诸侯国,寻找作战目标。既然你要打“不义”的诸侯,就要知道到底谁最不义,而且要掌握他们“不义”的证据。没有这些,你如何行正义之师呢?
所以说,这最后一招,已经是管仲在为齐桓公出兵做准备了。
这也是管仲屡屡对齐桓公说不、齐桓公却依然对他言听计从的原因。他说的是“不”,但却不是生硬的拒绝,而是同时给出“行”的理由;他否定的,只是时机,而不是问题的全部。他现在说“不”,是为了将来说“行”;说“不”的同时,还提供给老板“行”的手段,告诉老板“如何才行”。
这才是高明的管仲。既在老板面前说不,又能让老板觉得“这家伙行”。这的确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5. 2600年前,那次著名的经济改革
连续说了几次“不”,一次比一次递进,齐桓公距离自己的目标,也越来越近。从安定局面,到国家治理,再到安抚邻国,的确是层层推进,水到渠成。但这里面,有一个最根本的东西,就是国家治理;而国家治理中,还有一个最根本的东西,就是经济实力。
安定局面,侧重于手段,和国家的经济实力没有太大关系。你只要手腕厉害,局面也能安定下来,穷而安定,也不是不可能。安抚邻国,和经济实力也可以无关,你可以自己饿着肚子给邻国上贡,邻国反倒更能感受到你的诚意。所以,这两个层面,都属于策略层面,属于“上层建筑”;但它们不能脱离了经济这个基础。如果脱离了经济这个基础,管仲安定国内、安抚邻国的策略就成了空中楼阁,齐桓公称霸诸侯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所以,我们不得不拿出专门的一节,来说一下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成功的经济改革。
没错,这次经济改革,总设计师就是管仲同志。2600多年前的这次改革,不仅是有史料记载以来的第一次经济改革,而且非常成功,为齐国称霸诸侯奠定了基础,也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他的经济改革思路,和他给齐桓公指出的称霸规划一样,层次十分清晰。
第一个层面,叫做社会管理,即划分阶层,分地而居。
第二个层面,叫做以商富民,即鼓励经商、鼓励流通,借此来让百姓富裕。
第三个层面,叫做专营富国。老百姓富裕了,国家没钱,那也不行,所以通过盐铁专营,来增强国家实力。
第四个层面,叫做拉动消费,刺激经济。民富了,国强了,老百姓还是喜欢把钱搁在自己兜里,留给子孙后代,这就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所以,要对经济进行适当刺激。
如果您有好的新闻线索欢迎拨打鲁中网新闻热线0533-5355377,或关注鲁中网小鲁哥微信公众平台(lznewscn)发送。线索奖由硅元瓷器赞助,最低50元,上不封顶!硅元瓷器,“第一国窑”,走进中南海三十年!
分享到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