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四个层面,层次十分清晰。第一层——社会管理,这是基础。管理不好,社会秩序混乱,人人见异思迁、个个心怀叵测,经济就不可能搞上去;第二层——富民,这是关键,秩序好了,大家都把心思放在做事上,财富就容易积聚和发展;第三层——强国,想称霸,国家要有钱;第四层——鼓励消费,给经济增强内生动力,保持“可持续发展”。
把这四个层面,挨个说一下,看看是不是似曾相识?没错,后来的很多改革,都是借鉴了“管姥爷改革”的模式。可惜,很多人学管姥爷光学到了皮毛,没学到本质,栽了。
“管姥爷改革”第一层面:社会治理
管姥爷小时候,大概有过这样的经验:
一个箱子,里面乱七八糟放了很多东西,有方的,有圆的,有扁的,还有随时准备变形的……杂七杂八的,东西就放不多。小管子就想,在箱子体积不变的情况下,怎样才能提高效率、放下更多的东西呢?
办法很简单:把东西归类。方的摞一起,圆的拍扁放一起,准备变形的踹两脚放一块儿……下面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本来乱七八糟的东西占了整整一满箱,整理完之后,只需要半箱的空间,就够了!
经济学博士小管子同志深沉地说:“省出来的这半个箱子的空间,就是我们的利润,纯利润啊!啊,多么美妙的经济学,让萨缪尔森和亚当·斯密滚蛋去吧!”
小时候的经历,不能白经历;小时候的体验,不能白体验。否则,人就算白活了。
这些生活经验,对管仲的经济改革,产生了很大的启发。
经济改革的最终目的——对管仲和齐桓公来说,就是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增强军事力量的前提是什么?是国家富裕。国家富裕的前提是什么?收的税多。税多,国家的钱就多。收税多的前提是什么?是老百姓有钱,拿得出钱。如果老百姓穷得叮当响,你把他砸死,也收不了几个钱。那么,老百姓富裕的前提,又是什么?是他们有心思挣钱,有办法挣钱。
既要有心思,又要有办法,老百姓才富。兵荒马乱的,老百姓整天东躲西藏,怎么可能有心思挣钱?有了心思,却没办法,最后只能打砸抢偷,那也不行。
怎样让老百姓既有心思、又有办法挣钱?管仲想,办法只有一个,就是把社会治理好,让社会安定、有秩序。安定,这个好办,大批警察一巡逻,就能搞个大概。有秩序,这个挺复杂,要慢慢调理,把一箱子乱七八糟的东西整理好,让它们有秩序、有层次。
所以,社会治理最后的落脚点,就放在了两个字上:秩序。通俗地说,就好比把社会看成一个大箱子,里面的人乱糟糟的,现在,要把这个箱子里的人归归类,整理一下,好腾出空间,让社会有挣钱的余地。
怎么个归类法呢?现在看来,似乎不太合理,有人为划分阶层、形成社会分割的企图。但在当时,这种划分和归类,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的确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我们不能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待2600年前的这次阶层划分。别忘了,那时候的城市才多少人?现在的城市多少人口?那时候的一个城市人口,能赶上现在的一些村镇,就不错了。所以,这种划分,也不会形成什么明显的阶级对立,却能起到很强的整合、粘合作用。
这种划分,就是把国民分成“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即读书人、农民、工匠和商人,这些人分别按照自己的专业,聚居在固定的地方。管姥爷认为,把人们分成这四个行业并且按行业聚居在一起,有四个好处:
一是能促进相互交流,提高技艺。
淄博有个博山区,博山区有著名的“博山菜”,据说全国八大菜系之一鲁菜的源头,就是博山菜。当地有一种习惯,男人爱做菜。到了什么程度呢?都是工厂的工人,其他地方,工人们休息的时候,讨论的是昨天的牌局、邻里的八卦;这地方不同,人们休息的时候,就爱讨论菜。我昨天做了一道什么菜,味道欠了一点儿,不知道为什么;于是,休息的时候就说这个。别的工友一听,嗯,我知道症结在什么地方,火候不够!那好,听你的,今晚上回去我再试一试!
如果您有好的新闻线索欢迎拨打鲁中网新闻热线0533-5355377,或关注鲁中网小鲁哥微信公众平台(lznewscn)发送。线索奖由硅元瓷器赞助,最低50元,上不封顶!硅元瓷器,“第一国窑”,走进中南海三十年!
分享到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