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0年前就建起了“朋友圈”

 来源:

小字体大字体

 摘要: 

   这么一来二去,做菜的水平都提高了。老百姓做菜的水平提高了,饭馆里的优秀厨子们的水平,自然也是水涨船高。否则,你饭店做的菜,还不如俺自家做的,谁还来吃!

  这就叫相互交流,提高技艺;这就叫环境影响人,氛围提升人。人在什么环境中,就容易长成什么样的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的社交圈子决定你是什么样的人,这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您瞧瞧,管姥爷2600年前就明白“朋友圈”的深刻内涵了,所以搞了这么一套。 

  二是这种分地而居,对促进商品生产和流通,有很大的效果。同一个行业的人聚集在一个地方,购买原材料可以大宗购进,出货的时候也可以集中运输,自然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外地的采购者,也可以循声而来,比较优劣,采购到更好的产品。 

  三是能够营造专业的氛围,避免人们——尤其是年轻人见异思迁、朝三暮四。现在很多传统行业没人干了,为什么?因为没有继承人。为什么没有继承人?因为对年轻人来说,选择太多了,诱惑太多了,他们不再安心于继承传统。这是现代的情况,完全可以理解。但在2600年前,如果也有这种情况,就有可能造成一个行业的不稳定;一个行业不稳定,社会的秩序就可能被打乱,干扰经济的发展。 

  四是可以营造良好的社会教育氛围,各行业的子弟们从小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简单说吧,就是农民的儿子不用教就会放牛种菜,一个城里人的儿子,你让他放牛试试? 

    

  这种划分,客观上起到了两方面的效果: 

  第一,促进了专业化分工。咱们说的这是什么朝代呀?周朝的东周时期,也就是春秋时期。这个时候,我国还处在奴隶社会阶段。这个阶段的社会分工,还是比较原始的;阶层的分野,除了比较对立的阶级——比如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之外,其他的阶层,区分还不明显,社会的分工体系还不是特别明朗。 

  管姥爷放大招了,他把阶层这么一划分,好了,分工明确了。你处在农民的居住区,想干点商业?国家不允许不说,还容易遭受白眼,而且各种成本也高,阻力挺大。所以啊,你就只有到商业区,见到那些商人们再流泪吧:“同志们哪,我可算找到组织啦!” 

  客观地说,这种专业化分工,是一种国家层面的强制性措施,老百姓起初必然是不情愿的。毕竟人们都有点惰性,尤其是中国人的传统决定了,不是很喜欢迁徙。你让他头顶两棵葱、城南到城东,他不愿意。所以,要强制。 

  但时间长了,这种分工聚居就会产生聚集效应、规模效益,慢慢的,老百姓就能发现好处、尝到甜头。为什么?挣到钱了,日子好过了呗! 

  第二,是让行业的传承逐渐有序起来,子承父业成为趋势。从现在的眼光来看,这种行业传统容易让人陷入保守,难以吸纳新生力量,促进行业改革创新。但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这的确促进了行业的稳固,有助于行业水平的提高。 

  行业的分工促进了行业的发展和进步,效果很明显。渐渐的,齐国的制造业技术开始领先于其他国家,丝绸是最典型的。现在淄博的周村区,就是一个丝绸也很发达、传承很悠久的地方,商贸也发达,有“旱码头”之称。 

    

  “管姥爷改革”第二层面:以商富民 

    

  我怎么感觉自己有点啰嗦呢?把管姥爷的改革说了这么多。诸位,如果看累了,可以去睡觉,我也歇歇哈。 

  好啦,尽量改掉啰嗦的坏毛病,说第二层面:发展商业。 

  商业方面,管姥爷有什么高招呢? 

  首先是见识高。现在,我们知道发展工商业、发展第三产业,知道这些更能有效地带动经济发展。但在2600年前,可不是人人都知道,也不是每位君主都知道的。 

  那时的人们,强调的是“民以食为天”,老百姓先要填饱肚子才成。你搞工商业,尤其是搞商业,商业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赚钱。可钱又是什么?在今天,钱就是几张纸;在那个时代,钱就是些贝壳、金属,或者丝绸。这些东西能吃吗?能喝吗?能带兵打仗吗? 

  所以,那个时代的人们,不重视工商业,尤其是轻视商业,很好理解。 

    


    如果您有好的新闻线索欢迎拨打鲁中网新闻热线0533-5355377,或关注鲁中网小鲁哥微信公众平台(lznewscn)发送。线索奖由硅元瓷器赞助,最低50元,上不封顶!硅元瓷器,“第一国窑”,走进中南海三十年!

分享到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