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粮食黄牛”亏掉了裤子

 来源:

小字体大字体

 摘要: 

   接下来,该说说管姥爷的“宏观调控”了。管姥爷管经济,微观的地方、小地方,他放开、搞活,充分体现“让市场说了算”;宏观的方面,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管姥爷也不含糊,该垄断垄断,该调控就调控。

  宏观调控,就四个字,上嘴唇一碰下嘴唇,说起来很简单。真做起来,就没那么简单了。你没看咱们国家现在的宏观调控,多复杂啊!什么总理、央行行长、财政部长,经常为这事儿熬白了头发。银根紧了吧,还不能太紧,太紧企业就缺钱,没有动力发展;银根松了吧,也不能太松,松了就容易货币贬值、物价飞涨。所以要讲究个度,还要讲究策略,是个系统工程。 

  齐桓公时代,经济规模小,经济模式也相对单纯,没这么多道道。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管姥爷的宏观调控,也不是那么省心啊,头发总得白上几根,才能把问题想透彻。 

  思来想去,管姥爷找到了宏观调控的根子。根子有两条:第一条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第二条就是税收和重点行业的价格政策。 

  想想我们今天的宏观调控,是不是重点也是这两条呢?重点行业,能源、资源类的产品价格,大多数还是国家说了算;税收和重点行业的价格政策,也由国家说了算或者由国家进行适度干预。 

  齐国虽然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但当时勘探能力有限,挖不了那么多也用不了那么多。所以,那个时候最重要、最关乎国计民生的资源,就是粮食。 

  管姥爷首先建立了国家粮食储备制度(和现在很像吧?),国家采购大量的粮食,囤积起来。同时,对粮价实行严格管控,严禁任何人对粮食价格进行暗中操纵,严禁在饥荒年份利用粮食欺压百姓。国家囤积的粮食,不仅是用来作为战备供应的,而且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控制市场粮价的波动。 

  ——这显然有比其他国家高明得多。 

  很多诸侯国,也囤积粮食。但囤积粮食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应付饥荒年份,或者为了将来打仗用的。这样,粮食囤积的功效,就大了折扣。 

  管姥爷的思路不同,他对粮食的囤积量,显然要大得多,在数量上达到能够通过国家储备粮干预粮价的作用。这下好了,老百姓不用担心粮价波动了。就算有人想操纵价格、赚黑心钱,国家把储备粮往市场上一推,粮价立马下跌到正常水准,“粮食黄牛”们恐怕连裤子都会亏掉了。这样一来,谁还敢用粮食赚黑心钱? 

  粮价稳了,百姓心里就踏实,市场就稳定了,国家的基础就牢固了。管姥爷,你真高。 

  另外一个,就是税收的问题,尤其是农业税。农业税是当时最重要的税种之一,也是中国几千年来最古老的税种。农民种了地,自己留下一点,好的时候仅够吃的,不好的时候还要饿肚子,其余的作为“皇粮”交给国家。交皇粮这个说法,就是从农业税来的。考中举人当了官,就成了“吃皇粮”的,也就是靠国家税收供养的人。 

  农业税怎么征?客观地说,都挺重的,都挺不人道的,都是对农民的盘剥。但在理论上,有两种极端,一种理论认为,土地是我奴隶主、封建主的嘛!打的粮食,当然也是我的,给你农民留点口粮,就不错了!也就是说,这些白眼狼们认为,农业税应该高比例征收,国家拿七八成,农民拿两三成——可这两三成还要经受其他盘剥!可以想象农民的苦日子了。 

  另一种理论,以孟子为代表(当然了,管姥爷的时代,孟子还没出生,管姥爷比孟子早个两三百年)。孟子认为,老百姓是国家的基础,要让他们过得舒服,国家才能发展。连粮食都不够吃,老百姓怎么能舒坦?老百姓不舒坦,不就容易造反吗? 

  所以,为了让国家的基础稳固,孟子老师建议:少收点税!十分之一就够了! 

  十分之一,这在现在觉得似乎不低,但那个时候,可是绝对的“低税”了。十分之五甚至更多,在那个时代都正常。 

  孟子的低税率主张,很多诸侯是不赞同的。这么低的税,让老子喝西北风去?管姥爷呢,虽然那时候还不认识小孟(小孟300年后才出生呢),但心灵上已经有所感应。他觉得,税不能太重,但也要灵活一点,不能太死板。于是乎,他定下了这样的规矩: 

  大丰收的年份,粮食丰收,农民高兴,政府也来讨点彩头,多收一点,嗯,就按照百分之十五收吧! 


    如果您有好的新闻线索欢迎拨打鲁中网新闻热线0533-5355377,或关注鲁中网小鲁哥微信公众平台(lznewscn)发送。线索奖由硅元瓷器赞助,最低50元,上不封顶!硅元瓷器,“第一国窑”,走进中南海三十年!

分享到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