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上岗”的国君, 是很看中政绩的

 来源:

小字体大字体

 摘要: 

   6.风风光光的祭祀大典,

  国君被劫持了 

    

  管仲的改革,不是一天之内就干成的,需要一个过程。好在,在他殚精竭虑为齐桓公治理国家之前,齐国就已经是一个东方大国了。换句话说,他有基础。 

  有了这个基础,齐桓公也就有了“小试牛刀”的资本。 

  虽然他好几次“推行霸道、讨伐不义”的想法,都被管姥爷兜头浇一盆冷水,但这并没有妨碍他在总体上不冒犯管姥爷的前提下,搞点“小动作”,报报私仇,泄泄私愤。 

  其实,成熟的政治家貌似都是如此。表面上,他们遵循“国际法规则”,倡导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私底下,为了GDP,该做的事情还在做。现在的政治家如此,古时候亦然。 

  这就导致我们读历史的时候会遇到许多矛盾的地方。你不是说齐桓公很听管姥爷的,在称霸之路上,他先求安定政局、再治理国家,然后求得邻邦欢欣,这才开始讨伐不义的吗?怎么史书说他刚继位不久,就开始讨伐别国啊? 

  要记住,现实社会是复杂的,是有两面性的;历史也是如此。它是复杂的、多维度的,而不是单线条的。 

  就算管姥爷——经济学家的鼻祖之一,可他的缺点,不一样很明显吗?是的,他的缺点就是不太厚道。 

  何况,齐桓公的国君之位,是抢来的,不是名正言顺继承来的。这让他产生了两方面的心理:第一,紧迫感。他要尽快证明自己,时间不等人。第二,他要树立自己的权威,让群臣和子民,认定他就是最正宗的继承人。怎么认定他是正宗继承人呢?就要靠政绩、靠能力说话。这种心理,和唐朝第二任皇帝、杀死前太子继位的李世民,十分相似。 

  自己当国君一共能当几年?在他死之前,谁都不知道,他自己更不知道。可是,在这有限的年份内,自己要想推行霸业,就要把那些乱七八糟、不干正事的小国家一个个灭掉,这得费多大劲哪?就算国家小,要想灭掉,那也不容易。一场战争,没有个一年半载,能行吗?不说别的,光大军来来回回,一两个月就过去了…… 

  所以,齐桓公之所以成功的意愿这么强烈,和自己属于“竞争上岗”很有关系。看看历史上有作为的帝王,这种情况还真不少。那些正儿八经、四平八稳继位的,大多按部就班,没什么前进的动力,政绩往往也十分平庸。 

    

  齐桓公二年,讨伐郯国;齐桓公三年,讨伐鲁国……齐桓公的讨伐日程,安排得还是很紧密的。毕竟,此时的齐桓公刚刚继位没多久,立足未稳,所以,他讨伐的国家,一是小国,二是和自己有过恩怨,未必能打上正义的旗号,至少也算是“有理由的讨伐”。 

  郯国,位于今天的山东省郯城。为什么第一个讨伐它呢?纯粹出于私人恩怨。今天你对我爱搭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概括起来,就是这么个意思。 

  原来,当年公子小白(齐桓公)流亡的时候,经过郯国。郯国国君一听,谁来了?一个流亡的公子?去,老子不待见他。结果,年轻气盛的公子小白遭到冷遇,内心自然愤恨不已。人在屋檐下,哪能不低头,就等着自己有出人头地的那一天。结果,公子小白幸运地成了齐桓公,登基的第二年,立足未稳,就要先灭掉郯国,一解心头之恨。 

  对这场战争,管姥爷的态度,我们不得而知。从道义上讲,管姥爷可能是不会同意的;从战略上讲,管姥爷大概也是不愿意的,因为刚刚登基,立足未稳,就发动战争,显然不算明智。不过,后来他的态度,至少是默许了。 

  这就是高级金领对待大老板的态度。一方面,要敢于说不,甚至可以多次说不;但大老板一旦钻牛角尖了,就让他钻去吧,只要这个牛角尖不致命,让他自己倔强一下、自恋一下自己的权威,也不是不可以。 

  何况,这场战役显然有着十足的把握。为啥呢?原因很简单,实力对比,一大一小,一强一弱,差距太明显。历史上那些什么以弱胜强、以小博大,都是骗人的,什么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要说弱者弱,曹操算弱吗?诸葛亮算弱吗?智力强大,也算强。郯国就不行了,上哪儿找个诸葛亮去啊?管仲都那么稀罕,何况诸葛亮乎? 


    如果您有好的新闻线索欢迎拨打鲁中网新闻热线0533-5355377,或关注鲁中网小鲁哥微信公众平台(lznewscn)发送。线索奖由硅元瓷器赞助,最低50元,上不封顶!硅元瓷器,“第一国窑”,走进中南海三十年!

分享到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