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国,这无名小国,就这样无名地被灭掉了,连个过程也没有——嗯,咳咳,过程当然是有的,但史料里基本上是很少记载的,因为国家太小、战争也太不起眼了。
总之,郯国输了,国君跑了。历史记载就这么简单。
管姥爷屡次教导小白:和人打架没问题,但一定要光明正大;即便心里十分龌龊,表面上也要道貌岸然,这样,打起来才能名正言顺嘛!
小白毕竟是大老板,表面上听,但总是给管姥爷一些哭笑不得的理由:
您瞧瞧,郯国国君当年不待见我,我打他,理由充足吧?
你看看,这个鲁庄公我就是看他不顺眼,看不顺眼所以揍他,这理由是不是也很道貌岸然呢?
……
这个嘛……管姥爷由衷地感到,国君也是人,和其他让他不省心的学生一样,你教给他的道理,头天晚上他谨记心间,睡一宿就全忘了,该咋办咋办。
于是,麻烦又降临到了鲁国身上。时间是齐桓公三年。
和鲁国的战争,前面说过,其实从公子小白一上台,两家人就打上啦。都说远亲不如近邻,这哥俩(齐和鲁)是越近越闹腾,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为什么叫“哥俩”呢?不仅仅因为它俩离得近,在齐襄公、齐桓公这个时代,齐和鲁还有亲戚关系。
啥亲戚呢?用北方人的口吻来说,就是舅舅和外甥的关系。
从齐僖公开时,齐国“子承父业”的格局就被打乱了。齐僖公把位置传给了儿子齐襄公,齐襄公被自己的堂兄弟(齐僖公弟弟的儿子)公孙无知杀了,公孙无知登台。公孙无知的屁股还没坐热乎,就被人杀死,齐僖公的另一个儿子公子小白继位,这就是齐桓公。在这个阶段,齐襄公和齐桓公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关系,公孙无知和他们则是堂兄弟关系。
齐国这么一乱,别国就虎视眈眈。
在和齐国把关系搞僵之前——严格讲,是和齐桓公把关系搞僵之前,哥俩之间,还算是和和美美的。具体表现之一,就是齐僖公把自己的女儿文姜,嫁给了鲁国的国君——鲁桓公。国君做了自己的女婿,那关系,自然不一般。
事情后来骤然发生了变化。至于原因,前面已经介绍过,就是因为玩世不恭的齐襄公。
齐襄公和妹妹文姜私通,趁妹夫鲁桓公和文姜一块来齐国的机会,设计杀死了鲁桓公。这种事情一闹大发,贵为鲁国夫人的文姜也没脸再回鲁国,找地方隐居了。
鲁国人生气,敢情这两口子去齐国,这是一去不返哪!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就把鲁桓公和文姜的儿子立为国君,这就是鲁庄公。
鲁庄公,老爹被自己的亲舅舅杀死在齐国,老妈留在齐国不回来了,您说,他能咽下这口气吗?鲁庄公咽不下这口气,鲁国人也咽不下这口气。可是,有什么办法呢?
老爹被杀死那年,鲁庄公才十五六岁,还是个半大孩子,也没什么魄力去讨伐强大的齐国;更大的因素则是,齐国强大,鲁国弱小。很多事情,看上去复杂,分析起来简单,就那么回事——一切,用实力说话。你没那个实力,别人打得你满地找牙,你还得把血吞到肚子里。
对鲁桓公的暴死,鲁国只能“强烈抗议”,不敢真动兵。这种强烈抗议倒是也取得了一定的舆论效果,在舆论压力之下,齐襄公把彭生作为替罪羊,杀了彭生,勉强算有个交待。
也只能如此了。打,又打不过人家,还能有什么办法?至少,名义上找到了“杀父凶手”,面子上也算说得过去了——虽然很寒碜。
忍忍吧,隐忍,未必不是办法。
就这么隐忍着,等着齐国内乱。齐襄公这样的人,不作就不会死,作了就很容易死。出来混,早晚要还的。整整等了八年,从十五六岁熬到二十多岁,鲁庄公果然等来了好消息: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杀死,公孙无知成了齐国国君。
而在此前,鲁庄公的另一个舅舅公子纠,已经投奔鲁国。之所以投奔鲁国,是因为齐襄公此人太不靠谱,已经危及到自身安危。公孙无知国君没当几天就被杀死,鲁庄公于是把自己的舅舅公子纠送到齐国,企图立他为君,可惜比公子小白(齐桓公)慢了一步。
如此一来,齐国的内部恩怨,就和鲁庄公有了千丝万缕的关系。从血缘上看,齐国从齐襄公到公子纠到齐桓公,都是他的舅舅;从政治关系上看,鲁庄公则是公子纠的后台,和齐襄公、齐桓公都有某种政治恩怨。
如果您有好的新闻线索欢迎拨打鲁中网新闻热线0533-5355377,或关注鲁中网小鲁哥微信公众平台(lznewscn)发送。线索奖由硅元瓷器赞助,最低50元,上不封顶!硅元瓷器,“第一国窑”,走进中南海三十年!
分享到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