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齐桓公,对鲁庄公公然支持自己的政敌——公子纠,恨之入骨。所以,讨伐完了小小的郯国,他的下一个目标,马上就指准了鲁国。
其实,从齐桓公幸运夺得国君宝座之后,齐鲁两国之间的摩擦,就没断过。齐国的大举反攻,发生在齐桓公三年;但在头一年,也就是齐桓公二年,两国就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战争。
好吧,作者良心大大地坏了,又要为应试教育服务一次,教给大家一个成语的来历——“一鼓作气”,这个成语很熟吧?这个成语,来源于长勺之战,而这场战争就发生在齐国和鲁国之间,就发生在齐桓公和鲁庄公这对舅甥之间。
《左传》对这次战争,有着比较详尽的描述。入选语文课本的“曹刿(guì)论战”,再加上“一鼓作气”这个著名的成语,让我们在介绍齐鲁关系的时候,无论如何也无法回避掉这一段。
在介绍曹刿这个愤青之前,先让大家糊涂一下。嗯,经常地,史料的作用就是让人糊涂。
我们要说到两个人——也有可能是一个人,历史就是这么糊涂:曹刿和曹沫。为什么这么糊涂呢?因为史料有的说这俩人是两个人,曹刿是曹刿,曹沫是曹沫;也有的说这就是一个人,曹刿就是曹沫。到现在,专家们也没彻底弄清楚,各说各的,谁也不服谁。
这还不算完。单就是这个曹沫,也有两个名字:曹沫和曹沬(meì)。一个是三点水加个“未”,一个是三点水加个“末”。这个其实很容易理解,古代的书籍,印刷水平有限,很容易出差错。曹沫和曹沬肯定是一个人无疑,可能后来在字形上差异太小,让大家搞混了。咱不是搞学术研究的,怎么简单怎么来;鉴于“沬”这个字太生僻,干脆就用“曹沫”吧(历史学家要都跟咱一个态度,能省多少口水啊)。
让你糊涂完了,接下来,咱们就清醒一点。第一,咱们认定那个人叫曹沫;第二,咱假定曹刿和曹沫是两个人。
为什么比较认同曹刿和曹沫是两个人呢?首要的一点,史料上在罗列这两个人的名字的时候,多数都没有明确说“曹刿就是曹沫”或者“曹沫就是曹刿”。那么,我们出于“无罪推定”,还是要认定古人没有犯错误,史料在传承的时候没有发生混淆。咱总不能跟某些专家似的,先假定一个结论,然后再去找理由。那叫“有罪推定”。
其次,这俩人性格差别很大。《曹刿论战》,很多人都看过,从文章的描述看,曹刿是个严谨的人,做事比较有分寸,沉着、镇定。齐军第一波进攻,老曹坐得住,不理他;齐军第二波进攻,战友们沉不住气了,老曹依然淡定;齐军找不到对手,自己都觉得很无聊地第三次进攻,老曹才决定当头一击。齐军溃败,鲁庄公想乘胜追击,老曹也没让,仔细分辨、掌握敌情,认定敌军不是诈败,这才下令追击。
所以,曹刿是老曹,深谋远虑,老奸巨滑。曹沫呢?显然就只能做小曹了,毛头小子,在同盟大会上公然劫持齐桓公,险些坏了大事。这俩人的性格差异明显,城府显然不同,很难让人相信是一个人。
弄清楚了这笔糊涂账,我们就来说说老曹(曹刿)和小曹(曹沫)的故事。
话说老曹同志,也就是曹刿,年轻的时候也是个愤青,根本瞧不上那帮当官的。道不同不相与谋,不是一伙人咱就别有什么纠葛,两边都轻省。
可后来,老曹越来越觉得不对味儿。为什么呢?气不过呀。你说鲁国也算是个“传统大国”了,可老是吃败仗,动不动就被齐国揍一顿。
鲁庄公九年(前685年)夏天,为了护送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王位,两国干了一架,结果鲁国败了——鲁国那次要是赢了,齐国国君就不是公子小白,而是公子纠了。
回到老窝,鲁庄公越想越窝囊,舅舅公子纠也越想越窝囊,到了嘴边的肥肉,眼看就要坐上去的国君宝座,怎么说丢就丢了呢?不甘心,于是纠集兵力,当年农历八月,又打了一架,鲁国又败了。
老曹看在眼里,气在心里:这帮笨蛋,吃饭一个个比谁都能,打仗一个个比谁都熊!不行,我得出山,要不这万一真要是被齐国灭了,我堂堂周公确立的属国,岂不要沦为笑柄……
如果您有好的新闻线索欢迎拨打鲁中网新闻热线0533-5355377,或关注鲁中网小鲁哥微信公众平台(lznewscn)发送。线索奖由硅元瓷器赞助,最低50元,上不封顶!硅元瓷器,“第一国窑”,走进中南海三十年!
分享到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