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插播一条常识:古时候打仗,需要用各种办法对士兵进行指挥。那时候没有手机,光靠喊号子、举旗子也不行,所以就要有擂鼓手、鸣金手。大鼓一擂,群情振奋,这时候的鼓声就是个信号:弟兄们,给我冲啊!杀死10个敌人奖励一个小媳妇啊!
如果是鸣金呢?鸣金,就是敲锣,或者敲击其他金属物,发出尖脆的声音,这个时候,就是要求士兵撤退、收兵。
鲁庄公命令擂鼓,显然是要和冲上来的齐军对攻。老曹一看,对方士气正旺,这不是找死吗,于是阻止。
不对攻,那就要做好防守。显然鲁军对防守是有所准备的,占据了有利地形,只要自己不出击,安全是有把握的。弓箭之类,滚木流石,那也不是白给的,噼里啪啦一通猛揍,把齐军给打回去了。
那时候毕竟是战车作战,部队必须要保持阵型,战斗中间很不灵活。所以,如果对手坚守老窝不出击,还就很难采取其他的灵活措施加以应对。齐军很不甘心,有劲儿没地方使,无奈地回去了。
齐军第二次进攻,老曹旧调重弹,还是如此。直到第三次进攻,老曹阴险一笑:嘿嘿,时间到了,出击!
鲁军一鼓作气,冲击已经第三次进攻、斗志受挫的齐军,果然大胜。这就是“一鼓作气”成语的来历。顺便复习一下老曹的经典名言: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齐军大败。鲁庄公被突然到来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准备乘胜追击。老谋深算的老曹再次劝阻:“你等等,我下车看看再说。”
老曹下车看了看齐军败逃时的车辙,又上车看了看齐军逃兵的旗帜,这才说:“嗯,没问题,放心去追吧!”
这就是老曹厉害的地方。他通过细节,就能看出齐军是真败了,还是假装失败、引诱鲁军。车辙混乱,毫无秩序,旗帜东倒西歪、乱七八糟,显然是真的败逃,而不是佯装。
老曹的故事,就是这样。故事虽然简单,描写却很经典。至少我们能看出,这个人不简单,他可能有着比较复杂的背景(否则鲁庄公为什么那么轻松就接纳他,对他几乎言听计从),而且是个深谋远虑、很有手段的智者。
接下来,我们的小曹同志——曹沫,可就不一回事了。他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结果差点把事情搞砸。好心办坏事,最后鲁国只是得益于管仲,才免于灾难。
曹刿先生长勺之战中风光了一把后,在权威史料中就很少露面了。有记载的一次是在十几年后的鲁庄公二十三年夏天,他劝鲁庄公不要“非礼”……嗯嗯,这个词有点暧昧,不过不是你想的那意思。鲁庄公要到齐国去观看社祭(一种祭礼),曹刿阻拦说,你这样做“非礼也”——不符合礼节,不要去。鲁庄公不听,还是去了。由此可以推断,曹刿在鲁庄公身边留了下来,成了大臣,不再是一个空谈的小愤青;但他谨慎思虑、老谋深算的风格,依然未变。这种风格,和我们要提到的小曹——曹沫,差别还是很大的。
长勺之战后的几个月,齐国和鲁国还有过一次小摩擦,不过,摩擦的终结居然是因为另一个国家——宋国。这次战斗也挺有意思,至少说明鲁庄公这人不是太坏,有些困难,硬着头皮,他也能勉强克服一下。因为有趣,所以把这个故事讲一下。
这一年的夏天,被曹刿一鼓作气打败了的齐军,卷土重来。这一次,他们多了个心眼,没有自己孤军深入,而是和宋国的军队联合作战,挑衅鲁国。
鲁国的边防看来很不怎么地,两国联军,就驻扎在了一个叫“郎”的地方。这个地方,距离鲁国的都城很近。
别人都驻扎到家门口来了,咋办?这回,鲁庄公倒是沉住气了,心想,你们光在那儿驻扎,又不进攻,我干吗去自找不痛快?于是,他面对家门口的敌人,按兵不动。
他的一个儿子——公子偃着急了:这老爹,怎么这么窝囊啊?敌人都到家门口了,还不赶快出击?
于是去找老爹:“爹啊,这两国联军都要蹬鼻子上脸了,你咋还这么沉得住气?齐国军队不好对付,可宋国的军队好对付啊!儿子观察了,宋军阵容不整,士气不振,打败他们没有问题。宋军败了,齐军失去了照应,自然也会撤退。您还是下令出击吧!”
如果您有好的新闻线索欢迎拨打鲁中网新闻热线0533-5355377,或关注鲁中网小鲁哥微信公众平台(lznewscn)发送。线索奖由硅元瓷器赞助,最低50元,上不封顶!硅元瓷器,“第一国窑”,走进中南海三十年!
分享到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