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友想了个办法,派人带上金银财宝,行贿莒国国君,请求交出庆父。面对大量金银财宝,莒国权衡利弊,把庆父交出。庆父就这样从流亡之路,走上了被押解之路,也是死亡之路。
知道自己回到鲁国,必死无疑。庆父忧心不已,便请公子鱼前去求情,恳请免除死罪、留条性命。庆父作恶多端,季友焉能同意?公子鱼无奈,回去给庆父通报。两人看来私下关系甚好,刚到关押庆父的房间外不远,公子鱼想到庆父命不久矣,不由悲从中来,驻足痛哭。
房间内,庆父听到哭声,沉吟道:“这是公子鱼的声音。”哭声已经告诉了他答案。他缓缓起身,自缢身亡。
庆父死了,杀害鲁闵公的幕后元凶,水落石出。但另一个参与者——哀姜,却依然在逃亡中。
多数史料认为,庆父和哀姜私通,两人共同密谋杀害鲁闵公,企图让庆父继位。庆父是主谋,这没有异议;哀姜是否参与、策划,却是让人生疑的。毕竟,鲁闵公是她妹妹(同样从齐国嫁给鲁庄公)的孩子,自己又过继过来,收养了好多年。自己没有儿子,就会把养子当亲儿子看,感情应该还是有的。何况,策划谋杀那年,鲁闵公不过是个不到10岁的孩子;杀死这么一个小孩,对一个母亲来说,心理上的坎是很难逾越的。
何况,在情人成为国君和养子成为国君之间,如果让哀姜做一个选择,她未必会选择前者,更大的可能是后者。
庆父当时年龄已大,妻妾成群,即便他当了国君,国君夫人也不大可能是哀姜的,毕竟哀姜是前任国君的夫人,从庆父的情人再转正成为新一届的国君夫人,在鲁国这样一个倡导礼制的国家,基本没有可能。
反倒有一种可能就是,庆父一旦登基,哀姜就失去政治上的利用价值,会被杀死或者打入冷宫。新任的国君夫人,也不可能允许这个和庆父私通的前国君夫人存在,哀姜的境遇,必然十分险恶。
养子成为国君,自己就相当于太后,位置甚至在国君之上,把握政权、干涉朝政,都不是不可能,利远大于弊。
如果哀姜也想杀死养子鲁闵公,只有两种可能:要么,她脑子进水了;要么,是争斗的胜利者给她栽赃。后一种可能性更大。你已经失势,罪名怎么整,我说了算!
哀姜就这样背上了私通和谋杀两项罪名。
即便如此,也罪不致死。毕竟,她即便参与了谋杀,也只是参与者,不是主谋。至于私通,有了齐桓公哥哥齐襄公做对照,谁还敢说私通是十恶不赦的大罪?
此时,身为诸侯霸主的齐桓公,四处讨伐不义、主持正义,他已经被虚伪的正义感绑架了。他命人把哀姜从她的逃往地抓住,随后杀死,把尸体运回鲁国。即便古人,对齐桓公杀死哀姜,也觉得不可思议,因为她既然已经出嫁成了别人家的人,娘家是无权处置的。
哀姜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这也证明,真正操纵鲁国政局的,其实不是庆父,不是哀姜,也不是季友,而是春秋五霸之首、四处售卖正义感的齐桓公。
8.老马识途,霸业初成的齐桓公,
还算谦逊
齐桓公杀死哀姜、干涉鲁国内政,是在齐桓公当政的第27年。这个时候,他已经是当之无愧、名震天下的霸主。事实上,从齐桓公七年开始,他就已经会盟诸侯,开展霸业。
因为杀死哀姜、干涉鲁国的事情,和鲁国关系密切,我们干脆就把这些内容和齐桓公、鲁庄公的恩怨情仇,一块讲了。事实上,在这之间,还发生了很多事情。
比如,另一个著名的成语“老马识途”,就发生在齐桓公杀死哀姜之前四年,即齐桓公二十三年。
齐桓公的霸业,一路风尘,也留下了一路的成语:管鲍之交,一鼓作气,老马识途,庆父不死、鲁难未已,风马牛不相及……等等。
按时间顺序,最早的是管鲍之交,齐桓公获得良臣管仲;然后是曹刿“一鼓作气”,挫败齐桓公,齐鲁两国由摩擦不断,到最终结盟;然后是齐桓公东征西讨,讨伐北方小国时,依靠“老马识途”,有惊无险;随后鲁庄公去世,鲁国政局动荡,“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最后讨伐楚国,楚人一句“风马牛不相及”,终成经典……
如果您有好的新闻线索欢迎拨打鲁中网新闻热线0533-5355377,或关注鲁中网小鲁哥微信公众平台(lznewscn)发送。线索奖由硅元瓷器赞助,最低50元,上不封顶!硅元瓷器,“第一国窑”,走进中南海三十年!
分享到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