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网

鲁中网

【游山西,就是在读一部远古中国的神话史】

来源:山西日报

2020-09-22 16:08:00


汲取炎帝文化的精神力量
  8月13日,高平炎帝陵迎来了一群中学生。他们是趁着假期闲暇来这里接受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进一步传承和弘扬炎帝精神的。高平一中578班学生王怡炫告诉记者:“这是第二次了,5月份我就来这里参加过拜祖大典。”

  今年5月30日上午,高平市举办了第五届(庚子年)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民间拜祖大典。数百民众在弘阔的炎帝大殿前,用隆重的传统仪规表达对华夏始祖的满腔崇敬。

  囿于疫情防控,今年现场祭拜的人数不及以往的1/30,而在网络“云拜祖”平台上,却聚集起海内外3000多万炎黄子孙。拜祖大典之后,短短5天,访问量就超过1亿人次。

  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指引,高平市持续深入挖掘神农炎帝历史文化,通过隆重的拜祖大典将海峡两岸华夏儿女的心紧紧凝聚在一起,践行了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指示,不断汲取和释放出了强大的发展力量。  

  历史感谢发现   

  高平市炎帝文化研究会办公室墙上有一条幅,“历史感谢发现”6个大字常常引人遐想。原来这是著名作家黄亚洲先生专门为该研究会会长米东明题写的。高平发现与挖掘神农炎帝历史文化,正是从米东明发现明代“炎帝陵碑”开始的。

  1994年冬,时任高平市团池乡(后更名为神农镇)党委书记的米东明在庄里村检查工作时,在五谷庙守庙人张根昌家中发现了一通迄今为止国内最早的炎帝陵碑(明代所立)。正是这一发现,让周边众多神农炎帝历史遗存逐渐呈现在世人面前,开启了神农炎帝文化挖掘研究的序幕。

  经过长期的实地考古和史料探究,致力于炎帝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在高平羊头山周围发现了“神农城”“五谷畦”“神农井”“耒耜洞”“炎帝行宫”“炎帝中庙”“炎帝寝宫”等一批炎帝活动遗址;发现了炎帝庙宇35座,碑记石刻110多通以及换马村、北营村、庄里村等一批与炎帝相关的村名地名;在《黑暗传》《山海经·北山经》《太平寰宇记》《山西通志》等书籍典藏中发现了诸如“神农上了羊头山,仔细找,仔细看,找到粟籽一颗,寄在枣树上,忙去开荒田,八种才能成粟谷,后人才有小米饭。”“四月八,神农活,炎黄子孙都记着,咱们种地全靠他”等大量关于炎帝的文字记载。

  “事实上,从古至今,高平的老百姓每年四月初八炎帝诞辰这天都会来到羊头山炎帝庙祭拜祖先。感佩神农炎帝的恩德,祈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周边甚至远在台湾的同胞也纷至沓来,寻根问祖,享受精神慰藉。”米东明向记者介绍。

  经过深度挖掘,专家学者逐渐形成了共识:高平是神农炎帝创业之地、献身之地、陵寝之地,堪称炎帝故里。这里历史遗存相对完整、文物古迹佐证有力、文字记载翔实丰富、石碑石刻独一无二、祭祀活动由来已久、炎帝民俗风情影响深远,以文化资源雄厚,信俗基础齐备,形成了全国独有的、完整的炎帝文化体系。

  2016年1月23日至24日,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山西省委宣传部、晋城市委市政府共同在京举办山西高平神农炎帝文化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认为,中华农耕文化追本溯源,首尊炎帝农皇。播五谷、制耒耜、教稼穑、尝百草、疗疾伤、创集市、治麻布等均为首创,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壮举。在人类的奋斗历程中,以始祖炎帝的首创精神作为开端和源头,中华民族培育凝成了开拓进取、自强不息,自我牺牲、勇于奉献的民族精神和光辉灿烂的中华根祖文化,这就是炎帝文化的核心和精髓。秉承炎帝精神,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面对一次次挑战都能生发出无穷的勇气和智慧,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活。这种精神穿越岁月烟岚到了今天,源源不断注入的文化意蕴使其历久弥贵。

  与会专家学者表示:认真学习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高平市要立足自身资源优势,进一步挖掘研究神农炎帝文化,进行“寻根炎帝”到“文化自觉”的跨越。这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与凝聚力,传承和弘扬以华夏文明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研讨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许嘉璐动情呼吁:“让我们一起到高平去吧,到那里承受炎帝的雨露之恩,接受高平老百姓所保存着的中华民族童年的那种纯真的感情。”

本栏目所有稿件版权归鲁中网、鲁中晨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鲁中网微信二维码

最新新闻请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关注鲁中网微信(lznewscn

新闻热线0533-5355377,线索奖最低50元,上不封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