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网

鲁中网

聚焦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振奋!省党代会报告中频现“东营元素”

来源:东营网-东营日报

2022-05-31 11:00:34


  黄河三角洲等重点区域生态修复成效明显、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提高黄河三角洲农高区建设水平、建设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加快实施小清河复航工程、培育文化旅游生态廊带……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频现“东营元素”,涉及生态保护、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能源产业、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旅游等领域,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东营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一系列新谋划、新部署、新机遇将为东营市带来利好。东营日报选取部分“东营元素”进行盘点。

  元素一:黄河三角洲生态修复

  赵文昌/摄

  在报告“五年奋进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部分,提到“黄河三角洲、泰沂山区、长岛等重点区域生态修复成效明显”。在报告“聚焦聚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重点任务”部分,第十一项重点任务“系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提到“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施陆岸河海综合保护工程,协同推进黄河三角洲湿地修复、生态补水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打造黄河下游绿色生态廊道。”

  黄河流经东营注入渤海,造就了独特的生态环境,形成了“黄蓝交汇”的奇观。全市湿地面积4580平方公里、湿地率41.58%。1530平方公里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是世界范围内极具代表性的河口湿地。可以说,东营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生态治理保护责任重大。

  资料图

  黄河三角洲大部分地区成陆时间短,土地盐碱、植被少,生态环境脆弱。加之近年来调水调沙影响,黄河河床下切,水位下降,流路固化,生态保护修复压力巨大。对此,东营市坚持用系统的观念、生态的办法,全面加强生态保护治理,扎实做好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工作,实施好湿地生态修复、海岸带生态防互花米草治理和珍稀濒危鸟类栖息地保护等工程,全面提升黄河三角洲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实施水系连通工程,解决了黄河水“引不出、送不到、蓄不住”的问题;积极引进中科院互花米草治理技术,探索出了“膜袋围淹+旋耕”为主的治理模式;建成了生态监测平台建设项目,打造监控平台、展示平台、科普平台……得益于“用生态的办法治理生态”,东营市在黄河三角洲生态修复上不断取得新成效。

  科研人员正在测量东方白鹳身体数据,安装跟踪器。(资料图)

  近年来,东营市修复各类湿地15.9万亩,完成退耕还湿、退养还滩7.25万亩,自然保护区鸟类由1992年的187种增加到现在的371种,浮游动物种类由2017年的13种增长到现在的24种。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先的光板地、盐碱滩,变成了水草丰茂、生物多样性富集的大湿地,入选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报告还提出“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重要水源地、自然保护地生态补偿”。2021年,东营市获批全国首批、黄河流域首个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被评为“2021年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

  周广学/摄

  “绿水青山蕴藏经济价值,转化的‘密码’在于机制创新。”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乔来秋告诉记者。围绕这一试点,东营市积极提升公共性生态产品生产供给能力,探索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为黄河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东营模式”。实施了金湖银河、广利河沿线等湿地保护修复工程,新建改造湿地公园30个,依托森林湿地公园等优质生态资源,通过建设“商、居、文、游”一体化产城融合示范区,提升城市品质,带动金湖银河等区域土地资源升值溢价,实现了生态产品价值的显化和外溢。

  元素二: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报告“五年奋进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部分,提到“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占全国近40%”。

  资料图

  黄河入海口海域滩涂和水生生物资源丰富,适宜发展底播型海洋牧场。近年来,东营市把海洋牧场建设作为培育海洋渔业新动能的重要引擎,加快推进通和等重点海洋牧场建设,努力谋求高端优质水产品市场主导权。其中,康华科技公司打造集海洋科研、苗种培育、网箱立体养殖、贝类净化、海洋产品深加工、观光旅游等多位一体的综合性海洋牧场。2020年,荣膺黄河三角洲海域首家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近年来,东营市加快海洋渔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渔业养殖向品牌化提升、水产品向深加工发展,加快打造环渤海现代特色渔业强市。黄河口大闸蟹、海参、对虾、贝类等名优水产品走俏市场,形成了总规模70亿元的黄河口特色优质水产品产业集群。

  元素三:绿色化工产业集群

  在报告“聚焦聚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重点任务”部分,第二项重点任务“纵深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中提到“打造世界级先进钢铁、高端铝业、现代轻工纺织基地和绿色化工产业集群”。

  延智/摄

  东营市是化工大市,推动化工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责任重大,任务繁重。对此,东营市坚决改造提升化工产业动能,高标准完善提升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建设高端石化产业集群。

  抓规划优布局,确立了“1+4+N”的化工园区布局,明确化工产业发展规划,推动炼化企业向东营港经济开发区集中,发展炼化一体化产业;推动精细化工企业向4个差异化园区集聚,发展高端特色化工产业集群;推动N个重点监控点提质增效,与园区协同发展。目前,东营市已有7个化工园区、25个重点监控点通过省级认定,东营港化工园区连续8年入选“中国化工园区30强”。

  资料图

  抓项目强支撑。东营市坚持将大项目、好项目作为推动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围绕完善产业链条,推进一批延链补链的重大项目落地实施,推动“增量崛起”。去年以来,随着一批高端化工项目的顺利推进,芳烃、烯烃等产业链逐步完善,高端化工新材料产业体系加速形成,正在由“一油独大”加快向“化工为主”转型升级。

  抓调度强要素。近年来,东营市实行“3+N”重点项目会商决策机制,研究解决化工重点项目在建设推进中的具体问题。建立“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加大对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推动一批大块头、高品质化工项目落地投产。

  元素四: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提高黄三角农高区建设水平

  在报告“聚焦聚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重点任务”部分,第四项重点任务“深入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提到“实施现代种业振兴行动,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提高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水平”。

  资料图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从治理盐碱地适应植物,到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这是东营市盐碱地育种思路的转变。

  “这几年,我们树立盐碱地特色种业‘三个转变’新发展理念,即将育种方式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品种适应盐碱地转变,将育种方向由培育传统大宗作物向与粮食安全、生命健康密切相关的健康功能粮食、优质牧草、食药同源植物转变,将育种技术由传统育种手段向分子设计育种技术转变。”省党代表刘志鑫表示。

  资料图

  近年来,东营市立足盐碱地特色优质资源,聚焦功能粮食、牧草、中草药等耐盐碱特色植物,发展盐碱地特色种业,规划建设集“种质资源库(圃)——育种平台——繁育基地——示范基地——种业总部基地”于一体的盐碱地特色现代种业创新示范基地。建设盐生植物种质资源库,搜集本地和国内外粮食、饲草、药用植物、果蔬等盐生作物种质资源13科42属89种1.5万份;建立了藜麦种质资源库,搜集了3000份材料,培育盐地藜麦、耐盐马铃薯、紫花苜蓿等37个适合盐碱地栽培、产业开发度高的突破性新品种(系)。引进培育东营盐地藜麦种业公司等6家种子企业,配套了育种机械研发生产平台,推行商业化育种机制,初步构建起了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的全链条现代种业运营模式。

  元素五:建设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海上光伏基地

  在报告“聚焦聚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重点任务”部分,第五项重点任务“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中提到“建设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海上光伏基地”。

  围绕创建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东营市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着力打造渤中海上风电基地、风光储一体化基地和风电装备制造基地,大力发展地热能、氢能产业,力争到2025年全市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到2400.42万千瓦,努力在服务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中彰显东营担当、作出更大贡献。

  资料图

  “东营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资源禀赋优势突出,太阳能年均总辐射量为5253兆焦/平方米,近海区域10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达每秒7.6米,可开发地热资源分布面积5655平方公里,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开发条件良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与基础设施发展科科长朱连文说。

  截至2021年底,东营市可再生能源装机300.24万千瓦。其中,光伏发电装机183.83万千瓦,风电装机108.81万千瓦,生物质装机7.6万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量46.28亿千瓦时,包括光伏发电19.24亿千瓦时,风电22.5亿千瓦时,生物质发电4.54亿千瓦时。

  资料图

  “十四五”期间,山东规划了渤中、半岛南、半岛北三个海上风电基地,总装机规模3500万千瓦,位于东营的渤中基地总装机规模850万千瓦。东营市抢抓发展机遇,依托广利港港口及腹地土地储备优势,快速启动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规划建设。目前,广利港已建成6个通用泊位,可满足海上风电装备出运需求。新建两个万吨级海上风电专用码头,年底可建成投用。

  广利临港产业园有限公司董事长赵磊告诉记者,东营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总占地8800亩,计划总投资259亿元,着力打造以海上风电为主、海陆兼顾、江北最大、全国一流的全产业链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基地和风电母港。

  此外,山东能源集团与东营市、胜利油田在新能源等各方面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并与中国船舶集团海装风电股份有限公司、中电建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开展合作。中国船舶集团海装风电股份有限公司、金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能海洋重工有限公司、山东港口渤海湾港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也与东营市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

  面向未来,东营市将以服务实现双碳战略目标为遵循,以逐步建成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为路径,秉承系统性、协同性理念,坚持源网荷储及配套产业共同发力,力争将风电、光伏发电及配套产业打造成东营新的经济增长点。

  元素六:加快实施小清河复航工程

  在报告“聚焦聚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重点任务”部分,第五项重点任务“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中提到“加快实施小清河复航工程,构建发达的腹地运输网络,畅通陆海经济通道”。

  资料图

  据悉,小清河复航工程横贯山东济南、滨州、淄博、潍坊、东营五市,是我省内河航道布局规划“一纵三横”高等级航道网中的重要“一横”。小清河复航工程(东营段)全长27.23公里,主要建设工程项目包括新建王道船闸1座,拆除重建王道节制闸1座,拆除重建引黄济青倒虹吸1座,改建提灌站20个,改建桥梁4座。小清河复航后,将形成东营市以广利港为枢纽、小清河航道为支撑的“河海联运”水运布局。工程启动以来,东营市有关部门单位、施工单位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工程稳步推进。目前,整体施工进度达到70%以上。

  元素七:建设智能制造、高效生态农业、滩区综合整治示范带、沿黄达海大通道、现代产业大走廊

  在报告“聚焦聚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重点任务”部分,第六项重点任务“扎实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中提到“建设智能制造、高效生态农业、滩区综合整治示范带”“建设沿黄达海大通道、现代产业大走廊”。

  东营市锚定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目标,坚决淘汰落后动能,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高标准完善提升产业发展规划,落实重点产业“链长制”,“一链一策”加强项目谋划、精准招引、龙头培育、集群打造,坚决培育壮大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实施骨干企业培育工程,打造一批链主企业、“领航型”企业。深入推进国土绿化行动,加强滩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岸绿、景美、宜居、宜游的黄河下游绿色生态廊道,构筑黄河三角洲沿海生态安全屏障。

  资料图

  交通是地方事业发展的“先行官”。东营市突出综合交通发展、东营港总体规划引领,聚力推进“十四五”至中长期总投资5608亿元的216个重点项目,加速织紧织密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尽快构建起沿黄达海对外综合运输大通道,全面提升黄河三角洲与京津冀、沿黄流域等地区互联互通水平,让地处下游的东营更加高效、更加深度融入黄河流域中游、上游城市群。

  元素八:推进碳排放权、用能权等市场化交易

  在报告“聚焦聚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重点任务”部分,第十一项重点任务“系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提到“推进碳排放权、用能权等市场化交易”。

  资料图

  近年来,围绕“双碳”目标,东营市与胜利油田合作推进建设国内首个百万吨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共同探索发展固碳产业链。加强深层勘探开发和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加快中海油原油储备基地建设,同时稳定原油进口,努力把东营建成全国最大的原油供应基地。完善节能减排市场化机制,开展水权、用能权、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助力东营市高质量发展。

  元素九:培育沿黄文化旅游生态廊带,加快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规划建设黄河文化博物馆

  资料图

  在报告“聚焦聚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重点任务”部分,第九项重点任务“全面促进文化繁荣兴盛”中提到“培育沿黄文化旅游生态廊带”“加快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规划建设黄河文化博物馆”。

  全力培育沿黄文化旅游生态廊带。东营市整合沿黄文化旅游资源,谋划建设主题鲜明、串珠成链、以点带面的黄河入海风景廊道。依托黄河两岸良好生态资源,打造了龙居黄河森林旅游区、桃花岛旅游度假区、利津凤凰城滨河休闲旅游区、孤岛槐树林旅游区等A级旅游景区,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创建为国家5A级景区。

  全力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东营市建立健全议事协调机构,配齐工作力量,实施创建提升工程,深入开展黄河口盐业遗址调查,持续推进利津铁门关、垦利海北遗址等考古发掘。结合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抓好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品质提升,突出生态特色,建设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区围绕金湖银河、广利河、天鹅湖湿地等重点区块,加大招商力度,统筹吃住行、游购娱,推动文旅产业集聚发展。

  (记者 王俊杰)

本栏目所有稿件版权归鲁中网、鲁中晨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