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文广新局:8项民生实事多数已超额完成

2015-12-17 10:23:39     来源:鲁中网

小字体大字体

 摘要: 

 

市文广新局局长周茂松

  鲁中网淄博12月16日讯(记者 王镇 孙晨)今天上午,淄博市人大常委会就2015年度民生实事实施情况,对12个政府部门进行专题询问。会上,淄博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周茂松回答代表询问。2015年市文广新局承诺落实8项民生实事,其中农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基层免费送戏下乡、村居广场舞舞蹈队配发便携式移动音箱,四项均超额完成。

  投资2000余万  8项民生实事多数已超额完成

  今年5月份,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文广新局制定了8项民生实事,目前各项目各级财政共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

  周茂松局长在回答市人大代表的询问时,用具体数字介绍了8项民生实事的落实情况:

  提升农村文化大院789个(计划提升600个);提升村居文化小广场970个(计划提升100个)。

  为2049个农家书屋补充更新出版物(计划提升500个)。其中购买易播宝对654个农家书屋进行数字化升级,购买图书对1395个农家书屋进行出版物更新。

  为基层免费送戏下基层演出4236场(计划送戏1000场)。

  为2125个村居广场舞舞蹈队配发便携式移动音箱(计划配发1200个)。

  全市年内共培训广场舞指导员2万余人,计划赠送的优秀歌曲光盘1200套已完成招标,年底前可完成发放。

  扶持20个非遗项目。

  扶持40名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收徒传艺。

  为22个镇办综合文化站配备的文艺演出设备已完成招标,年底前可完成发放。

  以上项目各级财政共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

  另外,文广新局通过调研得知群众对送戏下乡演出活动认可度较高,因此在11月又启动了全市戏剧大展演活动,安排市直专业院团送戏演出40场(市歌剧舞剧院10场,市五音戏剧院20场,市京剧院10场),对8个区县及高新区、文昌湖区每地送戏4场;精选节目质量较高的民间剧团6家,为基层送戏演出46场。目前,该活动现已进入尾声,年底前全部完成。

  多措并举推进基层文化建设  变“送文化”为“种文化”

  基层的文化站、文化大院、农家书屋等场所,承担了服务群众文化生活“最后一公里”的作用,这些地方也是老百姓看得见、进得去、在身边、感受最直接的文化服务场所,市文广新局8项实事里面,有3条是针对文化站、文化大院、文化小广场、农家书屋制定的。

  据了解,淄博市目前88个镇办均建有综合文化站,其中62个按照标准独立建设,40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达到省三级以上标准(其中一级9个,二级13个,三级18个);全市3102个行政村都建有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实现了全覆盖,同时,3000个村居建有文化小广场(占全市3581个村居的83.8%,省文化厅要求2015年淄博覆盖率要达到80%)。各级财政2012年以来投入基层公共文化和农家书屋资金共3194.74万元,有效保障了文化服务的均等化。

  截至目前,淄博市8个区县全部创建成为山东省社会文化先进县(各区县均创建成功的其他城市仅青岛、淄博、潍坊三家),6个区县进入全国文化先进县行列(沂源、高青尚未进入,全省35个国家级文化先进县淄博市占比17.2%),在全省名列前茅。据介绍,淄博市现有公共图书馆9座,文化(艺术)馆9座。其中有6个(市图书馆、张店、淄川、周村、桓台、沂源)国家一级图书馆,2个(博山、临淄)国家二级图书馆,1个(高青)国家三级图书馆;7个(市群众艺术馆、张店、淄川、周村、桓台、高青、沂源)国家一级文化馆,2个(博山、临淄)国家二级文化馆。

  基层文化活动对文化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目前淄博市基层文化人才的数量还不能适应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今年市文广新局加强了基层人才队伍建设,依托各级文化馆、文化站(文化中心),共培训基层文艺骨干2万余人。其中以广场舞指导员为最多,培训了1.4万人;书法培训1000余人;乐器培训1000余人;歌唱培训3000余人;摄影培训600余人。通过对这些文艺骨干的培训,变“送文化”为“种文化”,他们回到居住地,成当地文化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和参与者。

  淄博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3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当前,淄博市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数量均居全省前列。市文广新局所定实事中有2项涉及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据了解,截止到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3项(在全省93项中占比14%),中国四大传说中,淄博市独占两项,分别是《孟姜女传说》和《牛郎织女传说》(另外两项是《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省级非遗名录35项(另外,还有13项已通过公示,近期将经省政府予以公布),市级130项,区县级532项。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名(霍俊萍<五音戏>、蒲章俊<聊斋俚曲>)、省级非遗传承人9位,市级非遗传承人101位,区县级非遗传承人200余名,对于传承地方文化、保护地方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文广新局多措并举推进全市非遗保护工作,建立非遗四级名录(传承人)体系。为有效推进全市保护传承工作的开展,成立了淄博市非遗名录评审委员会,负责非遗项目审核和代表性传承人认定。目前,全市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3项、省级35项,市级102项,区县级532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人、省级10人,市级101人,区县级200余人,建起了国家、省、市、区县四级名录(传承人)体系。

  另外,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及重点项目传承活动。《五音戏》、《聊斋俚曲》、《蹴鞠》、《磁村花鼓》等一批非遗项目纷纷登上校园舞台、走进体育课堂,有力地推动了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开展。《五音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霍俊萍,参加了传承人在北京的展演活动,积极参与校园读本《走进五音戏》教科书的编辑出版工作;《聊斋俚曲》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蒲章俊荣获“山东省非遗保护十大模范传承人”称号。《踩寸子》、《磁村花鼓》、《周村烧饼传统制作技艺》等项目的传承人也都积极组织开展了传承授艺活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如果您有好的新闻线索欢迎拨打鲁中网新闻热线0533-2270723,或关注鲁中网小鲁哥微信公众平台(lznewscn)发送。线索奖由硅元瓷器赞助,最低50元,上不封顶!硅元瓷器,“第一国窑”,走进中南海三十年!

分享到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