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过年的这群淄博人不走亲戚不串门 136人扎堆农家院搞啥来?

来源:鲁中网-鲁中晨报

2018-02-24 09:05:00


  乡愁,本是淡淡的,萦绕于心,轻柔入梦。乡愁的爆发期,在春节,这是亿万人集中的团拜,也是千百年来文化的传承。所有的愁绪,所有的思念,所有的抱憾,所有的幸福,都盛在春节这个被时间打造的情感酒杯中。本报“春讯”系列报道,与读者一起分享这浓得化不开的乡愁。

  此次聚会共有136人参加,图为部分参加聚会人员的大合影。
  一大家子人按照春节的传统习俗准备饭菜。
  载歌载舞乐起来。
  孩子绽放的笑脸,有着对传统的继承。 
 
  含苞待放的梅花树上挂满了愿望。
  再小,也要在传承簿上留下自己的印记——画一个圆圆的气球。
  蒸腾的大锅里有着春节的味道。
  年糕,还没蒸上就已经让人流口水了
  炸肉蛋是春节的“标配”。  
  从去年7月开始,50岁的刘兆泉开始张罗一个大事。为了这个事,他已经琢磨好几年了。今年大年初四,当136人会集到刘兆泉家时,看着77岁的母亲绽放的笑容,有些疲惫的刘兆泉,心里涌动着的,是无限的幸福。“今年,终于可以不用串门走亲戚了。”这句话,几乎是现场每个人的心声。
  那些串门走亲戚的日子
  刘兆泉,淄博市淄川区太河镇东同古村人。作为晚辈,他一直有个幸福的烦恼——五个舅舅、两个姨,春节他不得不将大把的时间放在了串门走亲戚上。若是春节期间遇上下雪路滑,他只能乘绿皮小火车出门,然后一家家去串门。
  “初三走舅家,初四去姨家”的传统方式,随着家族成员的日益分散,渐渐成了这个大家族里的一种负担。有些时候,因为春节假期的限制,串门走亲戚真的成了“串个门就走”的形式,大家话还没说上几句,走亲戚的一方便不得不拿着礼品去下一家。在日渐压缩的“行程”下,串门走亲戚的象征意义大过了实际意义,更让年轻一代叫苦不迭。
  那个善良而坚韧的母亲
  刘兆泉是由姥姥带大的,在他的心目中,姥姥一直都是一个伟大的母亲形象。
  “我是姥爷去世三年后才出生的。听老人讲,姥爷年轻的时候在山村教学,是淄川区资格最老的优秀教师之一。遗憾的是,1965年,才过不惑之年的姥爷去世。当时,家里有8个孩子,大女儿(刘兆泉的母亲)还没结婚,最小的舅舅还抱在怀里。”说到这里,刘兆泉有些伤感,“之后,姥姥守寡38年,不仅将8个孩子拉扯大,还捎带着拉扯了我。”
  姥姥的勤俭持家与温润厚道,使得整个家族之间一直保持着很深厚的感情,虽然随着家族的繁衍、壮大,越来越多的人走出了淄博进入大城市,但过年串门走亲戚的习俗,在刘兆泉的姥姥2002年去世后依然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一场谋划了很久的聚会
  串门走亲戚是我国春节的“标配”,而亲戚又分血堂亲(也称“血亲”)和表亲。俗语中有“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找不到”的说法,但在过去的农村,无论是堂亲还是表亲,由于走动频繁,关系还是不错的。
  为了延续这种良好的家族关系,让每个人都有归属感,去年7月份的时候,刘兆泉和五个舅舅商议取消串门走亲戚,改为每年年初四轮流做东,集体聚会一次,“为了不增加经济负担,约定必须在家自己做饭吃。大家在家一起蒸年糕、出豆腐、炸丸子……吃农村过年吃的传统菜。由于我母亲是老大,所以今年初四大家都来了我家。”
  这样八年一轮、一天完成的聚会,比预期中还要好,“年轻人看望了老人,老人看到了下一代,同龄人在一起畅所欲言,既保留了串门走亲戚的主题,又有了形式上的发展,算得上是移风易俗了。”高兴之余,刘兆泉为这次聚会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下联是“利德利言,无问西东”,横批是“勤劳一家人”。
  这才是过年应有的仪式
  由于刘兆泉的父亲已经去世,所以在现场的15位老人是整个家族聚会的主角。当他们在刘兆泉的农家大院里正襟危坐,小辈们磕头拜年时,那种只有过年才有的仪式感迎面而来。老人厚重粗糙的手拉着孩子嫩嫩的小手,在冬日的暖阳里讲着说不完的过去的故事。
  刘兆泉的母亲今年已经77岁,看着一院子的人,她欣慰而又有着些许伤感,“下次再来我家的时候,也许我已经不在了。”这话一出口,就被身旁的后辈堵了回去,“您身体这么好,肯定能活到100岁。”听完这话,刘兆泉的母亲笑了,“每年都这样的话,可真好啊!”正月初四的农家院里,门前的两棵梅花树化身许愿树,挂满了喜庆的红包。
  而屋里那面签到的墙上,正上方写着“传承”二字,下方是这样一段文字——“我们古老的文明传统节日已至,为弘扬民族文化,过好快乐、文明、吉祥的团圆年,把我们村风、家风、礼德传承下去,并请本族老少及亲朋好友欢聚一堂,也把勤奋好学、勤俭节约、移风易俗、尊老爱幼、遵纪守法的家风、家训流传下去,使之更加发扬光大,过好大年,尤其是希望年轻一代牢记乡愁,珍惜年华,孵化春天。”
  乡村的春节让人更想家
  每年春节,是乡村一年中最具人气的时候,无处停放的私家车与破敝的房屋,往往会形成鲜明的对比。今年的东同古村,因为刘兆泉家的这场聚会,似乎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热闹。有些村民甚至特意过来观看,“这样搞很不错啊,回头跟老刘(刘兆泉)取取经,也跟亲戚们商量一下,争取明年也能组织起这样的聚会。”
  拍完大合影的刘兆泉很满足,“今年大家来得算是很齐了,大致数了下,连亲友算在内的话,一共是136人,开了个很好的头。我希望这样的聚会能够一年一年地坚持下去,大家可以看到彼此的成长、变化,也可以互帮互助。”
  事实上,尽管家族里有些后辈已经到了大城市,很少回来,但还是有不少后辈愿意回到村里,“这里有着整个家族的乡愁啊!”其实刘兆泉很看好未来的乡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说的就是乡村振兴的事儿,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我觉得这是中央把乡村振兴当成了民族复兴的重大任务,也与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致的。但乡村振兴说到底是人的振兴,只有让更多的人回到乡村、扎根乡村才行,而春节就该是展现乡村文明最好的机会。”
  “乡村的春节,应该让人更想家。”刘兆泉认为春节最能体现村风、家风,“当你因为很多理由,不想回家时,你可以把从小到大,关于对家的故事,回忆一遍,然后再做最后的决定,我想你也许就会再次踏上回家的路。”  本版文/图记者 王兵 王继洋 张亚军 张琦

    如果您有好的新闻线索欢迎拨打鲁中网新闻热线0533-5355377,或关注鲁中网小鲁哥微信公众平台(lznewscn)发送。线索奖由硅元瓷器赞助,最低50元,上不封顶!硅元瓷器,“第一国窑”,走进中南海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