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网

鲁中网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⑥:两代淄博交警人 见证交通管理32载变迁

来源:鲁中网·海报新闻

2019-10-05 18:11:00


  编者按: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从天安门传到淄博工矿特区,大地欢声雷动……70年风雨兼程,几代人挥洒智慧和汗水,谱写出辉煌壮丽·的发展史诗。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淄博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正朝着现代化组群式大城市昂首奋进。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鲁中网特推出《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专题系列报道,我们将拿起笔和镜头,记录淄博经济、社会、文化和民生等各项领域的发展成果,讲述淄博人在追逐“中国梦”路上的生动故事。 

  记者 赵烜艺 通讯员 滕修龙 

  路上车辆从寥寥无几到车流如织工作地点从一方小小的水泥岗亭到拥有专门的休息室寻找肇事逃逸车辆的方法从靠口头问询到拥有严密的缉查布控系统……桓台交警大队的老交警巩曰明见证了桓台交警系统的变迁与发展 

巩曰明(左一)在工作中。

  车少人少  一方水泥墩见证交警人的职业坚守 

  1987年,巩曰明成为第一批加入桓台交警队的交警。“一开始交警队还叫交通管理队,队里有18名队员,加上5个检查站的负责人,一共23个人,负责全桓台县的交通工作。”巩曰明说,那时,从桓台兴桓路到槐荫路就已经是桓台县城的全部范围,他的主要工作是勤务指挥,疏导交通,但他指挥的不是汽车,主要是自行车和马车。 

1993年的桓台车管所。

  “那时候全桓台县都没有几辆车,路上跑的都是自行车和马车,一年到头出三起伤人事故都不得了。”巩曰明说,他的工作地点基本固定在百货大楼门前的水泥岗亭,红白相间的水泥墩子周围用套上铝合金搭起一个顶棚,百货大楼门前的红路灯是全县唯一一个红绿灯,当时全队的18名队员每天都要轮流在小岗亭里值班指挥交通。 

1989年,巩曰明在桓台县果里镇果里分队执勤间隙拍摄的照片。

1991年大队落成,巩曰明(右)与办公室主任张涛(左)。

  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曾记录着巩曰明职业坚守的水泥墩子已经逐渐消失在现代城市交通体系中。“以前虽然人少车少,但是路灯也少,很多人晚上看不清路,一不小心就会撞上水泥墩。”慢慢地,越来越多的地方选择用地面标线来替代水泥墩,安全性得到很大提升。 

  “而且现在车流量逐渐增大,水泥墩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占用了道路空间,理所当然的也要被时代淘汰了,这也是一种社会进步吧。”巩曰明笑着说,现在,那些承载着他回忆的水泥墩已经被拉到统一地点进行存放。 

1995年,桓台交通警察大队,中小学生交通安全夏令营开营。

2003年抗击非典,巩曰明和同事在桓台县与滨州市博兴县交界处执勤。

  时光荏苒 两代交警人见证时代的发展变迁 

  受父亲的影响,巩曰明的儿子巩彬在2011年也加入了交警的队伍。说起对父亲职业的第一印象,巩彬记忆最深的是,每次一出事故,父亲都得挨家挨户去问人,找线索。“八几年的时候,要破个肇事逃逸的案件,主要靠询问和对照。要找线索就得中队民警、事故科民警齐上阵,一一走访过路群众,根据群众提供的线索再一个个对照车印,那时候破个案最快也得十天。”巩曰明说。 

2019年巩曰明和儿子巩彬在桓台交警大队楼前合影。

1992年,父子俩在索镇照相馆拍的照片。

  着眼现在的天眼系统,只要锁定某个时段,根据车牌号或车辆内外部特征都可以搜索到它的行车轨迹,一旦找到车辆位置,根据碰撞痕迹基本可以确定肇事车辆。“现在年轻人的这些高科技了不得,真是从以前的‘跑断腿 磨破嘴’到了动动手就能织天网了。”说起现代科技的进步,巩曰明很是感慨。 

  以前出事故现场,惟一的勘测办法就是以路沿石或者路中心为定点,自带皮卡尺和粉笔进行测量和标记。而现在只需要用特定的相机,从不同角度拍出事故现场的远近景照、细目照,就能轻松测出事故处理时需要的详细数据。 

  “我们交警上的科技进步还不止这些,现在很多简单业务在网上都能办理,很大程度上帮我们节省了人力物力和时间精力。”巩彬说,交警部门的手机APP目前还推出了面签业务,只需要实名注册,就可以在网上进行补证、换证、行车标志的补领,六年内的机动车免于审验等等。 

  近年来,桓台交警系统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人们的生活和出行产生积极影响,人们生活幸福感不断提升,“这多亏了现在各种高科技的帮助,交警以后的工作也会越做越好了。”巩曰明说。 

本栏目所有稿件版权归鲁中网、鲁中晨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如果您有好的新闻线索欢迎拨打鲁中网新闻热线0533-5355377,或关注鲁中网小鲁哥微信公众平台(lznewscn)发送。线索奖最低50元,上不封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