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网

鲁中网

山东淄博:“文化+”1954陶瓷文创园如虎添翼

来源:鲁中网·海报新闻

2019-11-12 11:12:00


  老旧瓷窑车间变身创意休闲餐厅,陶琉烧制工厂成为热门旅游景点,泥浆池进了陶瓷博物馆,大碾盘改建成音乐啤酒广场,陶瓷博物馆、大师工作室免费向公众开放,陶瓷体验区、文创门店内游客络绎不绝……高端的设计与旧厂房有机地结合起来,老工业厂区焕发出魅幻魔力。在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昆仑镇的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内,“文化”的概念已不再局限于唱歌、跳舞等文化活动,该园区用活“文化+”创新思维,融合创意产业、旅游、人才等多个领域,带活区域发展“一盘棋”,使文创园如虎添翼。

  文化传承 老工厂焕发新活力

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成为工业旅游新亮点。 闫盛霆 摄

琉璃吧内,琉璃大师刘盈现场烧制各种琉璃工艺品。 闫盛霆 摄

  淄川区是一座“因煤而发、因瓷而兴”的历史文化名城。上千年的时光隧道里,淄川人民用特有的陶瓷烧制技艺,谱写了辉煌灿烂的陶瓷文化,留下了数不胜数的陶瓷文化精品。从公元前2500多年的寨里镇北沈龙山文化遗址的蛋壳黑陶,到南北朝时期的寨里窑青瓷,寨里窑址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北方最早的青瓷产地之一,再到被誉为中国北方民窑艺术明珠的以磁村窑为代表的唐宋金元瓷器,无不以亮丽灿烂的身姿、博大精深的内涵,向人们展示着淄川陶瓷文化的辉煌。

  漫步在熙熙攘攘的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内,陈旧红砖的老厂房、锈迹斑斑的老旧设备、不知年月的碎瓷片……60多年前的历史痕迹依稀可见。它的前身是建于1954年的原国有重点陶瓷企业淄博瓷厂。淄博瓷厂曾是淄博人的骄傲,更是全国陶瓷界瞩目的焦点。1982年,淄博瓷厂生产的鲁青瓷刻瓷文具荣获德国慕尼黑第34届手工艺品博览会金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陶瓷艺术品在世界上获得的第一枚金牌。鲁青瓷还数次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政要。上世纪90年代,全国陶瓷业不景气,淄博瓷厂也破产了,只剩下一片破旧的老厂房。如何让老工业企业焕发生机?

  为保护陶瓷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陶瓷文化,在淄川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从2012年起,从淄博瓷厂走出来的昆仑瓷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任峰开始对该片区进行规划设计,专门聘请德国标恒设计、台湾简学义大师等专业设计团队现场驻扎厂区,对老工业遗存进行高起点规划布局,投资7.5亿元,在原址废弃的老厂房基础上秉承“修旧如旧、新旧结合”的设计理念,保护性改造修缮开发项目,打造集陶瓷加工、展示、展览、大师工作室、陶瓷培训中心、各配套服务工程等为一体的陶瓷文化特色产业基地。在大师的妙手规划下,车间成了创意陶瓷博物馆,老窑炉成了工业展厅,旧仓库成了咖啡厅,新设立全省首家四德好人馆……老工业废墟被赋予新的生命,变成了一个现代和历史交汇、让人叹为观止的文化特色小镇,成为工业旅游发展的新亮点。“每天来参观旅游、研学旅游的人特别多,年接待量达10万余人次。园区免费对公众开放,一到晚上附近居民来休闲散步的也很多。”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负责人任峰说到。

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牛继伟创作、高6.3米的陶瓷巨人九龙瓶,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闫盛霆 摄

市民被中国鲁青瓷馆内的精品所吸引。闫盛霆 摄

  创意支撑 产业转型的新样本

  走进兆霞陶瓷生活馆一楼展厅,耳畔回荡着古典音乐,展架上的摆放着各式各样的陶瓷器皿,不时有游客走进驻足观赏购买;在二楼,茶艺老师正在给学员们进行茶艺课辅导,

  “我从18岁开始就在博山做陶瓷批发,经营模式十分单一。自从入驻园区以来,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帮助指导下,让我有机会进修深造,还引导我转型升级做陶瓷文创产品。”创始人赵霞刚刚结束外地考察学习之旅,兴致勃勃地介绍起她的转型之路。

  “我们把陶瓷作为一个文化IP的载体,将传统五行文化与日用瓷结合起来,推出了2款产品五行杯茶具和陶瓷音响。”赵霞笑着说,“没想到一经推出后,几乎成了爆款,很多游客都当随手礼。”在初尝到文创的甜头后,赵霞调整思路,将陶瓷与生活日常紧密结合,与茶文化、禅文化等融合后,相继推出了几个系列产品,其中涵盖茶具、酒具、养生杯、旅行杯等,备受游客青睐。刚刚过去的9月份,对兆霞陶瓷来说收获颇丰,创除了坐镇主场参加淄博陶博会外,他们还马不停蹄连续参加了山东省文博会以及河北唐山、湖南醴陵 等国内知名的5大陶瓷博览会,推出的一系列文创作品也是受到了消费者的一致喜爱。

  兆霞陶瓷只是1954陶瓷文创园内依托文化创意促进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几年来,1954陶瓷文创园吸引入驻的商户有3D打印、奇石文玩、字画等各种业态,涵盖工业、陶瓷文化、教育、研发设计、展览、体验、餐饮、娱乐、休闲、旅游等多种业态,借助园区优势资源,各种新业态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文创产业在此落地开花。

外国陶艺家在中国(淄博)国际丝路木火节上制作陶艺作品。闫盛霆 摄

用长达46米的烤花窑烤出的披萨出炉。闫盛霆 摄

  任峰介绍,园区还将创意元素延伸到具体活动中,如每年举办推介陶瓷文化的“国际木火节”、集休闲游览于一体的“台湾美食节”,还常设少儿手工制陶体验、大师工作室交流展览等项目。“今年元宵节期间,我们借力非遗、民俗资源,同步举办新春戏会、花灯会,每天吸引上千名观众游览。”“文化+”为园区注入新动能,既带动了老厂区的现代转型,同时,也打造了一张陶瓷文化“新名片”。

  人才集聚 文旅融合的新业态

  在一处陶瓷老作坊,记者看到4000多平方米的老厂房被改造成一个个独具特色的两层空间,30多户陶瓷大师工作室在此“安营扎寨”。阎先公、王一君、孙兆宝、刘永强、李秋峰等一批国字号的陶瓷艺术大师已经入驻,为鼓励大师入驻,对入驻大师实行个人补贴与租赁补贴“双重待遇”。

  2016年10月11日,一个1954文创园发展历程中值得铭记的日子。住建部公布首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淄川区昆仑镇位列其中,而“昆仑陶瓷风情小镇”设计的核心就是1954陶瓷文创园。以此为契机,1954的发展迎来更强劲的政策支撑和发展机遇。

  在1954文创园的一角,王一君陶瓷工作室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来到工作室内,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一君正在绘制新的作品。“1954陶瓷文创园是一个多元化的综合平台,吸引更多的人才聚集,促进了陶瓷文化的创新传承,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王一君大师深有体会地说道。

  园区内还有一所别具特色的“陶瓷学院”。陶瓷学院校长助理张博群介绍:“陶瓷学院由园区与淄博理工学校合作办学,30多名签约大师定期会来授课,目前约有140名在校生。通过系统学习和实际操作,培养更多的陶瓷艺术专业人才,有助于将陶瓷这项文化遗产传承下来。”

  走近陶瓷学院的2018级拉坯教室,看到几位身穿校服的学生分成几组,正在聚精会神地练习拉坯。大大小小的陶坯在学生的手中变大变高,黑板上老师的板书清晰写明了拉坯的步骤“找正-开口-开底-拔柱”。据悉,陶瓷学院自设立以来,积极与园区里的企业深度融合,让学生足不出园就可以实习、就业,为园区文创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

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内,流动的时尚色彩。闫盛霆 摄

瓷中美人。 闫盛霆 摄

  刚刚入驻园区不久的远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及设计研发总监纪广远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入驻是感觉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因为1954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园区,这里将融合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娱乐业、餐饮业、影视基地、展览业等,形成新业态、新模式、新平台、新经济。

  “现在的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已成为多元化发展的龙头企业,在前期建立了产业区、大师区、教育发展区和工业旅游区的基础上,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全力打造青年人才孵化基地,吸引和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陶瓷文化传承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文化和创新,引领和推动老工业区转型发展。”淄川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向坊说。

  记者 张琦 通讯员 闫盛霆 仇慧清

本栏目所有稿件版权归鲁中网、鲁中晨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如果您有好的新闻线索欢迎拨打鲁中网新闻热线0533-5355377,或关注鲁中网小鲁哥微信公众平台(lznewscn)发送。线索奖最低50元,上不封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