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
2020-09-09 09:28:00
“哪怕只剩一个孩子,作为教育者,也要坚持到最后。”9月4日,博山区池上镇李家学校年轻乡村教师王凤坚定地说。王凤身着一条粉色棉布裙,搭配着淡妆,绵延上百里的鲁山山脉隔离了尘世喧嚣,但黄泥砖屋、峻岭沟壑没有磨灭这名青州姑娘眼中熠熠生辉的光芒。
自2012年来到池上镇李家学校任教起,8年时间里,王凤坚守深山,用指尖开启山区孩子们的艺术细胞,用温情把孩子们荒漠般的音乐殿堂变得丰富。从花样年华到而立之年,王凤将青春献给了大山,为渴望知识的孩子们开启一扇梦想之窗。
王凤
王凤在家访中与学生家长交流学生情况。
人物简介:
王凤
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2012年8月参加工作,曾获博山区优秀教师、博山区优秀少先队辅导员、教学优秀教师、教学管理先进个人、全员育人优秀导师等荣誉称号。
因为五年级只有7名学生,王凤让孩子们环绕着自己,更加灵活地开展音乐教学。 资料照片
“哪怕只剩一个孩子,作为教育者,也要坚持到最后。”9月4日,博山区池上镇李家学校年轻乡村教师王凤坚定地说。王凤身着一条粉色棉布裙,搭配着淡妆,绵延上百里的鲁山山脉隔离了尘世喧嚣,但黄泥砖屋、峻岭沟壑没有磨灭这名青州姑娘眼中熠熠生辉的光芒。自2012年来到池上镇李家学校任教起,8年时间里,王凤坚守深山,用指尖开启山区孩子们的艺术细胞,用温情把孩子们荒漠般的音乐殿堂变得丰富。从花样年华到而立之年,王凤将青春献给了大山,为渴望知识的孩子们开启一扇梦想之窗。
入职
城里姑娘“体验”山村生活
“既来之则安之,来之前不知道这里是山村,但既然来了那就踏踏实实干吧。”谈起当初为何要当一名乡村教师,王凤用“误打误撞”一词概括。2011年,王凤从鲁东大学音乐学院毕业后回到老家潍坊,对未来充满无限向往的她边工作边准备教师招聘考试,最终考取了博山区池上镇李家学校,从来没有去过博山的青州姑娘直到入职都不知道自己报考的是一所藏在深山里的学校。
2012年8月的一天,王凤拖着沉重的行李箱顶着烈日酷暑独自从青州客运站踏上了教师旅程。“第一次去学校报到换乘多趟车,耗费大半天时间。从老家坐车到青州客运站,再乘大巴到张店,从张店坐车到博山城区,最后等好久班车绕了几十公里山路才到学校。”王凤边回忆当时的情形边掰着指头数着,走进了山村就等于过上了与世隔绝的生活,但王凤是天生的“乐天派”。“之前家人在我被录取后,来过一次博山,回去直说条件不好,劝我放弃入职重新考。可我想山里多好啊,风景秀丽、空气清新,这样的生活挺好。”
坚持
山区人民淳朴善良触动青年教师内心
24岁的王凤初来乍到便感受到了山区人民的热情。“当时一下车,就有一位拄着拐杖的老大爷在站牌前迎接我,见面就亲切地叫我小姑娘,说欢迎我来这里,这里山好水好人也好。”当时王凤并没有把大爷的话放在心上,如今回想起来她感慨道:“大爷说的话是对的,我能坚持到现在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咱们博山人民淳朴、善良。”刚放下行李就要投入课堂,彼时的池上镇李家学校还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全校共有200多名学生,王凤担任起李家学校三年级班主任的职务。
“我们班一共23名学生,刚推门进入教室,孩子们笔直坐在座位上,目光小心翼翼地瞥向我,充满了新奇和腼腆。”王凤才告别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不到一年时间,切身体验山村学校生活后,巨大的反差让她内心深受触动。“当时学校的教学条件竟然跟我小时候差不多,长条凳、长条桌,没有饮水机,热水凉水都要自己用水壶打,条件跟家里没有可比性。”王凤说:“看着孩子们小鹿般胆怯又纯真的眼神,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带孩子们多认识大山外面的世界。”
热爱
面临生源减少困境 教育初心始终如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山区人民选择进城务工,留在山里的孩子越来越少。“尽管学校从最繁荣时期的600多名学生到如今只有17名学生,但我们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8年来我见证了一所乡村学校面貌和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是老教师们的热爱与坚持,才让咱们山区的留守儿童得以在距家较近的学校读书。”回首8年来的乡村教师生涯,王凤坦言:“能够当一名教师,我感到很幸福,课后学生主动整理教具,打水时发现水壶已经灌满了热水,逢年过节老教师特地驱车赶来为我们留守在学校的老师送水饺……回忆起来都是点滴小事,却暖到心窝里。”
“不管是17名学生还是1名学生,这都是老一辈乡村教师倾注心血打下的山区教育阵地。”王凤说:“尽管已经在这里度过了8年的时光,我还会继续向李振华老师那样的老一辈教育工作者看齐,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培养每一名学生,让孩子们快乐成长。”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 高阳 宫瑞瑞 李超颖 蒲忠宁
最新新闻请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关注鲁中网微信(lznewscn)
新闻热线0533-5355377,线索奖最低50元,上不封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