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网

鲁中网

小学生参加红色研学活动 感受课本传承 博物馆里上起党史课

来源:

2021-06-03 09:11:11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 贾亮)从五四运动进步学生的声声呐喊,到九一八事变后响彻云霄的《毕业歌》;从嘉兴南湖上那一艘改变中国航向的红船,到1949年天安门广场上升起的五星红旗;从如火如荼的新中国建设热潮,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在中国课本博物馆中,跟随讲解员的脚步,青少年在一件件展品、一张张照片、一个个故事中,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风潮中,感受着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成就。

  位于淄博高新区的中国课本博物馆是山东省首批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淄博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从今年3月开始,中国课本博物馆已经接待了30多个红色研学团体,最多的一天接待量超过了600人次。他们通过组织红色研学活动,进一步教育、引导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

  在青少年心中树起不朽丰碑

  “时刻准备,建立功勋,要把敌人,消灭干净。为着理想勇敢前进,为着理想勇敢前进前进……”近日,在《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铿锵有力的合唱中,周村区正阳路小学三(6)中队40多名少先队员走进中国课本博物馆,拉开了红色研学实践教育的序幕。

  记者在现场看到,来到课本博物馆的学生会换上红军的服装,头戴军帽,腰扎皮带,一身灰色中,头顶的红五星格外显眼。

  “还记得我们一起看过的红色电影《闪闪的红星》吗?是不是像小英雄潘冬子的爸爸留给他的那颗?”正阳路小学三(6)中队辅导员李晓孜说,“这颗永远闪耀的红星,现在传承给了今天的少先队员。”

  “之所以让孩子们换上军装,整队行进,实际上是我们红色研学的一种‘沉浸式’‘体验式’实践教育,让孩子们能全身心融入到我们设置的历史场景中,用心感受不同历史时期的风起云涌。”课本博物馆讲解主管孙书薇告诉记者。

  “风更狂了,雪更大了。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博物馆自导自编自演的课本情景剧《丰碑》,将所有人带回到了那段烽火岁月中。

  “丰碑”是精神的凝聚、思想的旗帜,是一个民族灵魂的金字塔。沉浸在气势恢宏的音乐中,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深深打动着在场的孩子们。

  今天的幸福生活怎么来的?

  “一只红船,在漫长的历史黑夜中,向着光明毅然启航,前仆后继浴血奋战,带领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奋斗,缔造了新中国。”课本博物馆中,一堂立意鲜明的红船主题队课正在进行。

  幻灯片中一幕幕黑白的历史场景,将少先队员们带回到了1921年那个开天辟地的夏天。

  生动的故事激发了少先队员的创作热情,在接下来的手工制作环节,一只只红船在孩子的手中渐渐成型。亲手制作让他们进一步体会红船精神,感受红船魅力,激发出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

  中午的午餐让孩子们一脸惊讶:一点肉也没有!是的,午餐也是特别设计的,是一顿忆苦思甜饭,南瓜、红薯、煎饼、玉米、咸菜丝、黄光条、生菜叶……

  跟随孙子来参加活动的刘菊香老人告诉孩子们:“就这样的饭,奶奶小时候也没有,当时根本吃不饱肚子。”

  “红米饭那个南瓜汤哟咳罗咳,挖野菜那个也当粮罗咳罗咳……”歌谣中的场景,变成了眼前的午餐,孩子们吃得格外香甜。

  当造纸术印刷术走出课本

  在这个遍布数码电子的时代,当造纸术、印刷术不再只停留在课本中,能伴随着浓浓的墨香来一场穿越,近距离体验千年前的文明智慧,亲身实践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无疑是一件幸事。

  花草造纸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手工造纸法,在未干的纸浆上直接铺上花草,经特殊处理和自然烘干,每一张都有独一无二的花纹。亲自动手体验,让孩子们零距离感受先贤的智慧。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遗憾的是它离我们太久远。刷墨、覆纸、滚压、拓印,一张张年画、一幅幅书法,在白纸上从无到有。古老的技艺,在孩子手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这些研学体验活动的意义在于,激发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中国课本博物馆副馆长李雪娇介绍说,当孩子们真正看到从竖排到横排、从繁体到简体,从黑白到彩色的课本变化,融入到不同时期的学习场景中,站在当下回溯中国百年教育发展历程,才能理解到课本也是民族强大、国家强大的武器,这是课本的作用。

  红色研学实践教育,让孩子们亲身感受革命烽火中的红色豪情,增长见识,拓宽视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更重要的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能从中汲取奋发向上的磅礴力量。

  李雪娇表示,下一步将依托博物馆资源,继续研发更多的适合孩子们学习体验的红色研学实践活动,力争打造成高新区乃至淄博市的红色品牌。

同学们在博物馆的教室里上起爱国主义教育课。


本栏目所有稿件版权归鲁中网、鲁中晨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