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网

鲁中网

大河水乡焕新生丨一蓑烟雨度平生 年近七旬老人手编蓑衣留住乡愁

来源:鲁中网

2022-10-26 09:49:30


蓑衣樊村村民付增彬和他编制的蓑衣。

  鲁中网记者 张琦

  走进蓑衣樊村,你会发现,在主街两侧的文化墙上有许多诗句,譬如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又譬如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些诗句有一个共同点,都与“蓑衣”有关。

  蓑衣是旧时农家常用的草编雨具,既能挡风又可遮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更为便捷精美的雨具代替了传统蓑衣,它也淡出人们的视线,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有樊姓在此定居,后因部分村民以编织蓑衣而闻名,蓑衣樊因此定名。而现在,村里还能编制蓑衣的人屈指可数,今年67岁的付增彬,便是其中之一。

  初见付增彬时,他正在自家院子里晒着太阳。不大的院子,摆满了制作蓑衣的“原材料”——蓑草,稍显凌乱。听说是来看蓑衣的,他便随手找了一件成品,饶有兴趣地介绍起来。

  制作一件蓑衣,需要经历选材、打湿、编结等多个程序。蓑衣一般制成上衣与下裙两个部分,因为工艺复杂,尤其是编结,做起来比较费时间,5天左右才能完成一件。“我做的蓑衣,就是在外面淋雨俩小时,也不会漏!”对于自己的手艺,付增彬自信满满地说道。

  正在编织蓑衣的付增彬。(摄影 王镇)

  “我12岁就跟着家里的长辈学习编蓑衣,到现在有50多年了。”付增彬说,当时,村里老一辈几乎都会编制蓑衣,这是家里的必备农具。每逢雨季,大人们披蓑而作,不误农时,孩子们身穿蓑衣,玩耍嬉戏。

  面对这门即将失传的手艺,付增彬不免有些感叹。“村子里现在还能做蓑衣只有3个人,除了我,还有一对师徒俩,一个90多岁,另一个40多岁。我也想当师傅,把手艺传下去。”付增彬有一双儿女,却没有一个愿意跟着他学这门手艺,村里的年轻人更是无人问津。

  在他看来,蓑衣虽然被现代雨具所代替,失去了本身的实用价值,但作为一个时代的印记,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传承到现在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所以,只要是有民俗展之类的活动,付增彬都会带着自己的“老朋友”参加,让人们了解这个老物件,了解蓑衣文化。

  正在穿蓑衣的付增彬。(摄影 王镇)

  “如果有人愿意学,来报名,我可以教。”对于传承蓑衣文化,付增彬坦言,村子本身就是个旅游村,可以考虑将文化旅游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起来,开发出特色的旅游商品。“不能让后人只在博物馆,或者少数农家才能看到蓑衣。”付增彬重复着说道。

  攀谈间,付增彬将蓑衣穿在自己身上,模仿古人的样子,在院子里踱着方步,笑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