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网

鲁中网

917处长者助餐服务设施遍布城乡 淄博老人“饭局”真多

来源: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

2022-11-02 08:38:32


3006dedd9d0beb0d74bfd696c4c900a1.jpg

  “俏皮”老太太刘秀华

a5c9ba6ef48417642cd9bf41d8b3b4bd.jpg

  老人们正在排队等待刷脸认证。

8be30c4b41b0bb79af5c56ce41a0eac0.jpg

  后诸村幸福院老人居住环境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一座城市对待老人的态度,折射着城市温度,体现着民生情怀,寄托着为民初心。长者食堂怎样为老人提供更便利的服务?如何健全保障体系让困难失能老人弱有所扶、心有所依?社区居家养老怎样探索让老年人更加便利和喜欢的新模式?即日起,淄博市高品质民生建设和群众满意度提升工作指挥部办公室、市委宣传部组织各级媒体开展“行进式”“蹲点式”“回头看”采访,聚焦淄博市养老服务品质提升,以系列报道形式,通过一位位幸福感满满的老人的切身经历,展示近年来淄博市养老服务领域的新变化、新成果,新美好、新幸福。

  孟冬之初,淄博市桓台县唐山镇后诸村村头渔场旁几朵顽强的芦花随风微荡,衬着一片静谧。穿过牌坊进入村内,却是另一番景象……

  临近中午,村里大集上熙攘的人群逐渐散去,几声老人豁然的“组局”声显得格外响亮。

  “到点了,一起吃饭去?”

  “走!”“走,吃饭去喽。”

  老人们“组局”的地方,是位于后诸村村南头的长者食堂。每天中午,那里都会为村中60岁以上的老人提供一餐热饭,两菜一粥,是每天的标准配备。

  而类似这样的长者助餐服务设施,淄博市目前已建成917处,其中长者食堂651处,助餐点266处。

  午餐有保障 生活更温情

  后诸村位于桓台县马踏湖畔,原名后诸葛村,相传东汉末年诸葛亮来齐地游览,被后诸村附近美景吸引,驻车驻足,后诸葛村因而得名。受流传古风古训的影响,后诸村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文明村。爱老敬老,家庭和睦,从任意一个村民的言行中都能轻而易举地感受到。

  “叔儿,婶儿,还得稍微一等啊,再有9分钟,咱就让进了。”临近放饭的点,在门口等待的老人愈发之多,负责在长者食堂做饭的荆秀青将等待时间精确到了分钟,并向老人们提前透露当日菜单,“咱们今天吃豆腐白菜炖粉条,还有炒水萝卜。”

  开门两句话的工夫,屋内饭菜的香味呼之欲出。9分钟一到,餐食餐具准备完毕,食堂门一开,香味一涌而出,老人有序刷脸进入,当天的一餐热饭陆续上桌。

  门外,初冬寒气微凉,树叶沙沙作响;门内,菜饭热气飘香,笑语不断。

  后诸村的长者食堂于2021年5月底完工,在老人们的热切期盼下,6月初便投入使用,每日平均为92位老年人提供免费助餐服务,65位现场吃饭,其他20余位身体不便的,现场就餐的邻居或者亲戚会为他们送饭上门,保证热饭暖肚。

  74岁的刘清福每天还会主动负责亲戚刘志启老两口的送餐服务。

  “现在有饭吗?我先去送饭。”刘清福一进门,就朝荆秀青笑着问。

  拿上菜饭,单手提着饭盒,单手把着车把,骑过村中央东西大街,两分钟的时间,刘清福就将热菜饭送到了刘志启的家中。

  “你看,我老伴现在精神不太好,自己也不敢见人,我呢,是腿脚不太方便,就不能去食堂吃饭,但人家村里想得很周道啊,直接送饭上门,那咱这不是解放了双手,光管着吃了。”记者随刘清福一起将热饭菜送到刘志启家中。

  “之前没有食堂,每顿饭咱还得想着吃啥,一天三顿再加上老伴离不开人照看,说真的,有些费神。我这腿脚不方便,做饭也费劲,但现在,中午饭人家直接送上门,还不花钱,我俩啥时候饿了就啥时候吃,有空我就看看电视,很满足啊。”刘志启的开心溢于言表。

  88岁的刘志启与81岁的老伴杨翠英子女众多,三个儿子两个女儿,但为了不给他们添麻烦,老两口就自己住在老家。

  “在外工作,离家比较远,还是每天都会挂念父母能不能吃饱穿暖的,老人嘛,一是比较节约,二是不想给我们添麻烦。村里现在有了长者食堂,每天送饭到家,我知道,最起码这顿饭,父母是吃好了的。”刘志启的小儿子在外当兵,最挂念的就是父母能不能吃饱穿暖。

  “我是自己一个人,本来吃饭就快,吃得也不多,平常应付应付也就过去了。现在,在食堂吃饭那不一样了,一天一个花样,还生怕你吃不饱。”

  送完餐,刘清福也赶回长者食堂吃饭去了。

  晚年新照料 天伦乐不尽

  2021年投资建造长者食堂之初,后诸村村支书于光友曾随考察团前往文登等地,进行过详细学习,回来后,他与村委会成员一起商量,结合本村实际,确定了“农村幸福院+长者食堂”的模式。2021年5月底,与长者食堂一起完工的,还有旁边一体的“幸福院”。

  一个屋檐,八个房间,二十张床位,十几年前充满童声稚语的幼儿园的一方小天地,现在被重新盘活,承载了一群老人的晚年天伦之乐。

  “我母亲现在就在幸福院住着啊,搬来两个月了。”从长者食堂的门一出,刚踏进幸福院的范围,村支书于光友就迫不及待地向记者介绍,“这就是我母亲。”80岁高龄的“俏皮”老太太刘秀华,顺势朝着记者的镜头比了个“耶”。

  “我出去晒晒太阳,你们说着。”刘秀华搬着板凳坐到了院子里。

  “我母亲来到这里住,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她开心我放心。她今年80岁了,往常都是自己一个人在家住,我们兄弟姊妹四个都忙,也都在县城安了家,几乎没有时间照看她,她在家是既没有人做饭也没有人做伴。”于光友说,“搬到这里来,一天三顿饭按时吃,24小时有人照看,平常我过来的时候还能看上她一眼,她开心,我也放心了。”

  不离乡土、不离乡邻、不离乡音、不离乡情,后诸村的幸福院从老人的角度出发,让本村的老人,真真正正惠得实在。只要是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每个月仅需要900元,就能实现拎包入住,得到24小时全面看护,吃到七天不重样的一日三餐。

  “晒晒太阳啊?”几分钟的时间,老姐妹几个就都凑在了院子里,太阳斜照,背后的影子看上去就像十几年前在这里玩耍的那群孩子,她们并排着坐在房前。

  “重阳节的饺子真好吃。这几天吃的总觉得比那天的差了点儿味。一准是我又老了,味儿又重了。”83岁的李秀珍是刘秀华的“舍友”。

  “我们在一起啊,就是解闷!平常自己在家哪有说话的,现在我们往这一坐,中午来吃饭的人往这一等,哪里的话能比这里多。逢年过节,还能凑在一起包个饺子蒸个包子,这就是享福喽。”李秀珍此言一出,坐在一旁的老姐妹们就都笑了起来,对此表示赞同。

  今年重阳节时,于光友自掏腰包,给长者食堂和幸福院捐了一头猪,满满的肉馅让村里的老人一饱口福,过节之时,大家团座也是满心欢足。

  政策有规划 民心暖洋洋

  后诸村现在册人口有2150人,而常住人口仅700余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有530人,约占在册人口的24.6%,更是占到了常住人口的75%。人口老龄化(国际老龄化社会划分标准: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延伸出的养老缺口,在倒逼乡村不断探索新型养老模式。

  后诸村长者食堂92位就餐的老年人中,70位在80岁以上,其中近70%的人都在长者食堂现场用餐,为了能够让他们更好地享受助餐服务,村支书于光友表示,接下来,后诸村将投资30万元,对长者食堂和幸福院进行“软提升”。

  而这,仅仅是淄博市917处长者助餐服务设施中的一个缩影。

  据淄博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长陆娟介绍,2020年淄博市开始试点推行老年人助餐配餐服务,经过将近两年的发展,目前已建成长者助餐服务设施917处,午餐月均服务老年人达20万人次。结合各区县村镇实际,探索出了“日间照料中心+长者食堂”“农村幸福院+长者食堂”“餐饮企业+长者食堂”“中央厨房+长者食堂”等多种发展模式,有效解决了居家老年人的“一餐热饭”问题。

  一餐热饭,暖胃暖心,让生活更有温情;全面照料,顾身顾心,让天伦乐享不尽;政策把控,摸索创新,让民意有处倾听。务实举措使得老人忧心、子女牵心、政府关心的养老难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下一步,淄博市将进一步健全完善长者食堂的管理服务规范,提高助餐服务品质,并鼓励有条件的长者食堂探索拓展延伸多样化养老服务功能,推动长者食堂可持续运营发展。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 黄文姣 通讯员 王璇 毕慧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