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雅物锦灰堆 非遗绝技待传承

来源:鲁中网-鲁中晨报

2018-04-12 09:49:00


  为深入贯彻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要求,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紧密结合淄博市实际,大力推进非遗项目传承与发展,推动淄博市文化名城建设,淄博市文广新局联合鲁中晨报在淄博市范围内开展“代代相传的老手艺”系列宣传报道活动。
  关注淄博非遗,关注非遗传承人,如果你身边有代代相传的传统手工艺人,可以拨打0533-2212345与本报取得联系。
  创作锦灰堆,翻阅古籍是必不可少的。
  耿学知的锦灰堆作品。
  耿学知正在创作锦灰堆。  
  文/图 记者 康嵩 伊巍 通讯员 翟兆京
  “锦灰堆”起于元代,属中国画,用写实手法描绘文人书房所常见的杂物残片,这些杂物呈现破碎、火烧的形状,给人以古朴典雅的感觉。绘制“锦灰堆”要善写真、草、隶、篆和善画花鸟鱼虫、山水人物,并掌握碑拓、篆刻等技法。由于绘制难度大,耗时长,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收藏价值。2013年由山东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45岁的耿学知是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锦灰堆”第四代传承人,4月9日,在周村古商城景区锦灰堆展览馆内,记者见到一头微长卷发的耿学知。整日埋身于文物残片中的他,颇具现代艺术家气息。记者跟随他走进锦灰堆这个充满残片色彩的艺术世界中。
  高冷艺术锦灰堆  
  环看锦灰堆展览馆,青砖房散发着古朴的气息。墙上悬挂的锦灰堆作品,像是被随手丢弃的书画、碑拓、信函、封条、报纸头任意铺成。然而细看之下,这些碎片竟然都是画出来的。
  单看“锦灰堆”这个名字,人们很难将其与中国画联系起来。耿学知介绍说,锦灰堆又名八破图,是中国传统艺术珍品之一,以画残破的文物片段堆栈构成画面,看上去像是字纸篓打翻了,所以又叫“打翻字纸篓”,是中国画的一个特殊画种。
  说到这,耿学知还给记者讲了一个小故事:相传元代画家钱选酒后,将桌上所剩虾壳、蟹脚、鸡翎、莲房等物画出,画名锦灰堆。后被用作描绘文人书房常见的杂物残片,并出现在鼻烟壶上。有诗云“非书胜于书,非画胜于画”,备受文人雅士的青睐。
  记者注意到,锦灰堆作品构图看似随意,其实非常讲究,都是经过巧妙安排,杂乱而不呆板;碎片之间色调深浅错落,同一色调在不同部位遥相呼应。古旧字画、废旧拓片、青铜器拓片、翻折的信札、残损的典籍等文物片断均可入画。
  耿学知还说,锦灰堆的突出特征可概括为一个“破”字,要画出破碎、翻卷、重叠、撕裂、火烧和烟熏等古旧样貌。这并非一朝一夕的功夫,至少要十年才能基本掌握。  
  对技法要求苛刻难驾驭  
  锦灰堆的画法决定了它是一项极其耗费精力的艺术创作。
  “简单一点的锦灰堆作品,需要20天左右完成,复杂一些的则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有些功夫还得下在画外。”耿学知说。为完成一幅锦灰堆作品,翻阅古籍、去古玩店寻找相应年代的宝贝,那是常有的事。几年前,为了完成一件青铜器主题的作品,他亲自跑到临淄博物馆观看青铜器造型及铭文字体,到古董店去寻找老信封,还得到老报馆查阅相关文献史料。
  由此可见,锦灰堆需要传承人精通真草隶篆及古印刷体,善画花鸟鱼虫山水人物,熟知青铜器与碑拓造型及篆刻印章等绝活,方能有所作为。
  为了画好一幅锦灰堆的作品,耿学知每天要工作10个小时。“画锦灰堆没别的技巧,就是靠长期的练习。”耿学知回忆称,他从16岁开始跟父亲学国画和书法,2004年正式涉足锦灰堆,2008年成立耿学知锦灰堆艺术工作室。
  在耿学知看来,山水花鸟人物、书法、篆刻、年画剪纸、木刻版画等都可以在一幅锦灰堆中出现,所以要求画家要掌握多种技能,精通各种画法及字体。不仅如此,锦灰堆创作复杂而漫长,染色作旧费工费时。有时一片残片需要染十几遍,构图也比一般的山水、花鸟画严谨;锦灰堆绘制的几何图形,即使误差一毫米也会造成拉伸、错位等败笔。
  “锦灰堆描绘的内容是杂物残片,而原物是完整的,画成残片是锦灰堆绘画的核心艺术表现形式。这些杂物需要平时的积累,要看得多并且要记在脑子里。至于绘画模式,或疏密聚散,或者大小反正,或颜色反衬,都没有指定的绘画模式。”耿学知还说,用当今流行的话语来说,锦灰堆是小众、非主流,是中国画中的超级写实,折叠是用二维的方式来表现,既增加了趣味性又增加了真实性。
  色彩创新接地气  
  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发扬锦灰堆艺术,耿学知致力于研究、绘制锦灰堆,并扩宽渠道,积极发展和复原锦灰堆相关工艺品。2011年6月,耿学知锦灰堆艺术工作室由周村机场路搬迁至周村古商城景区,以展览馆的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锦灰堆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
  “对锦灰堆最好的传承就是有所创新,让古老的艺术散发新的活力。”耿学知告诉记者,近几年他对锦灰堆的主题、色彩搭配、构图方式、大小、方向及装裱方式等做了一系列创新尝试,首创青花瓷瓶构图画法,得到国内外的广泛赞赏。同时,耿学知在传承的基础上做了创新尝试,突出主题,改变传统的配色及构图方式,融入青花瓷瓶、蓝印花布等元素,让这门“高冷”艺术更接地气。
  与此同时,耿学知还结合当下热点拓展了创作题材。他创作的《天下第一村周村》,将关于周村古商城的文献资料、邮票、老照片等各种与周村大街有关的老物件用锦灰堆的笔触呈现出来,将古朴周村大家历史的沧桑感呈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回味无穷。2010年为新年创作的《玉兔迎春》和2011年为建党90周年创作的《光辉历程》被新华社发布为全国通稿。2015年,耿学知还带着自己的锦灰堆作品赴塞尔维亚举办画展。
  文化产业待传承  
  锦灰堆在历史上出现过多种形式,在明清时期主要绘制在陶瓷和鼻烟壶内画上,耿学知也一直在努力尝试恢复古代锦灰堆的陶瓷工艺制品,并将锦堆灰由非遗项目发展成文化产业。
  在耿学知看来,当务之急是扩大人们对锦灰堆的了解和培养下一代传承人。民众对锦灰堆认知度本身就比较低,再加上锦灰堆画法对传承者的书画功夫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很少有人能潜心学习,这也是传统技艺普遍面临的问题。
  “我相信锦灰堆的前景是很广阔的,这么好的一种艺术不能让它从我手中失传。”耿学知告诉记者,他15岁的女儿在书画方面显现出了一定的天赋,他希望女儿能勤加练习将锦灰堆传承下去。
  目前耿学知在致力于锦灰堆申报国家级非遗,决心保护好这门“高冷”艺术。  
  个人简介:
  耿学知,1973年生于淄博,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锦灰堆”传承人、山东十大民间艺术大师、一级美术师。2014年被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宣传部授予齐鲁文化之星。16岁开始随父习画。师法任伯年、陈半丁、赵之谦、吴昌硕等文人画家。1994年随父迁住秦皇岛,结识著名人物画家李壮阁并得其精心指教,1998年父亲耿玉洲迁居北京后便自己回到家乡淄博发展。2004年开始随父耿玉洲学习“锦灰堆”艺术创作。2011年7月在国家4A级旅游景区周村古商城成立耿学知“锦灰堆”艺术工作室。其作品被山东省艺术馆、山东省艺术中心及美国皮博迪博物馆等多家艺术机构收藏。
非遗知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
  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建设,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对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认定代表性传承人。申报非遗传承人,必须熟练掌握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特定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在一定区域内具有较大影响。非遗传承人应当积极参加、开展传承活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性宣传。

    如果您有好的新闻线索欢迎拨打鲁中网新闻热线0533-5355377,或关注鲁中网小鲁哥微信公众平台(lznewscn)发送。线索奖由硅元瓷器赞助,最低50元,上不封顶!硅元瓷器,“第一国窑”,走进中南海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