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网

鲁中网

七夕时节话“巧食”

来源:光明网

2022-08-03 09:22:41


  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传统节日七夕。自古以来,七夕就有“乞巧”的习俗,与之相关的节令食品中也都透着一个“巧”字,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巧果。

  巧果,也称乞巧果子,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相传,巧果是祭拜织女的一种贡品,女孩子七夕之日吃巧果,意在祈求织女赐予自己一双巧手。也有说法称,因“巧”和“桥”谐音,人们认为吃巧果不仅能帮助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而且自己的心愿也能通过“巧(桥)”来实现。

  我国地大物博,各地巧果也各有特色。中国民协副秘书长、历史学博士侯仰军告诉光明网记者,在甘肃省西和县,作为祭祀巧娘娘的贡品之一,巧果一般是梅花、菊花、石榴等鲜花蔬果形状;在山东地区,人们将和好的面放入枣木或梨木制成的模具中,卡出的造型一般是薄厚均等的菱形小块,做熟后,还会用传统的高粱杆、布条、针、线等物把巧果串起来。

  “虽然形状各异,但最早的巧果都是由面制成后蒸熟或烤熟的,油炸的很少,毕竟实用油在过去很珍贵。”侯仰军解释说。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很多人从健康角度考虑,又不愿食用油炸食品了,巧果“与时俱进”,有些地区的巧果已由烤箱烤制而成。此外,为了迎合现代人的口味,人们在制作巧果时不仅在面粉中加入了紫薯、抹茶等原料,还加入了山楂、奶黄等馅料,制成的巧果愈发口味丰富、色彩斑斓。

  除了巧果,巧巧饭、巧芽面、巧酥等也都是七夕的特色食品。像在山东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就有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也有些地方讲究七月初七吃巧芽面。巧芽,即提前七天生的绿豆芽。热锅坐油,加肉丁炒熟,葱、姜爆锅,酱油、醋炝锅,放绿豆芽炒熟,加水煮沸,再加盐、味精,做成豆芽汤,浇在煮熟的手擀面上,一碗巧芽面就做成了。相传,食用巧芽面不仅可以乞求智巧,也有希冀爱情生根发芽的美好寓意。

  此外,许多民间糕点铺会在七月初七这天制作一些织女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出售时则称为“送巧人”。民间认为,吃了这种“酥糖”的人会变得心灵手巧。

  一个“巧”字,道出七夕食俗的独特之处。“无论哪种巧食,都表达着人们追求心灵手巧、阖家安康、生活美满的美好愿望。”侯仰军说。

本栏目所有稿件版权归鲁中网、鲁中晨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