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网

鲁中网

《我国乡村学校数字素养教育现状与需求调研报告》发布 建议多方共建培养体系

来源:央广网

2022-07-22 17:01:11


  7月8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与阿里智能信息事业群夸克松果公益项目联合发布《我国乡村学校数字素养教育现状与需求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通过调研我国11个省市地区的5151位乡村校长和教师深入了解乡村青少年数字素养与技能培养的具体情况。

  调研发现,当前乡村青少年数字素养能力整体偏弱,乡村学校的数字素养教育能力和资源仍较为有限。应加快建设数字素养教育的制度化、体系化、标准化,并针对乡村地区建设“多方联动”的数字素养教育体系。

  提高乡村青少年数字素养是关键点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我国公民数字素养的提升和教育工作。今年以来,中央网信办、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2022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要点》,教育部明确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其中,加强青少年数字素养教育(尤其是乡村地区),是普及提升全民数字素养的最有效途径,也是发展我国数字经济和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课题。

  (一)提高青少年数字素养与技能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

  “人”是数字化改革最核心的要素,数字素养与技能则是数字社会公民学习工作生活应具备的一系列素质与能力的集合。加强青少年数字素养与技能教育,成为教育全面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信息科技”设为独立科目,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部分。可见,我国青少年数字素养教育,已经逐渐从侧重技能转向素养和技能并重,从“保护”转向“赋能”和“发展”。

  (二)城乡青少年的数字“鸿沟”正逐渐从基础设施差距转向数字素养差距

  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背景下,提升乡村青少年数字素养与技能应当被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让更多乡村孩子成为建设“数字中国”的栋梁之才。随着我国乡村建设加速数字化、网络化,城乡数字鸿沟的主要矛盾,正在逐渐从基础设施差距转向数字素养差距。

  乡村青少年数字素养教育仍存在待解决的问题

  本次调研重点考察乡村青少年数字素养的五个维度,即信息素养、交流协作、内容创建、安全与健康、问题解决。所反映的现状及问题如下:

  (一)乡村学生:数字素养能力整体偏弱,娱乐化倾向突出

  整体而言,乡村学生数字素养普遍较弱。其中,表现相对较好的是交流素养,最薄弱的部分是安全意识和自我管理素养,访谈中个别教师提到了学生遭遇网络诈骗和游戏大额充值的情况。

  (二)乡村学校:教育方式有限,与教学过程融入不足

  乡村学校现有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尚未转化成教师的内在能力,需加强对教师系统性的培养和引导。在开展信息技术课程的乡村学校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以单纯的基本技能为主,缺乏信息素养、交流协作等素养教育内容,以及在态度和价值观层面的有效引领。同时,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缺乏专业教师、授课内容不适合乡村学生、课时难以保证等现实问题。

  访谈还发现,社会组织与企业开展的公益项目所提供的在线课程,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数字素养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降低资源搜索和使用的障碍。

  (三)乡村教师:概念认识不足,专业教师紧缺

  乡村教师对数字素养的具体概念认识不充足,专业师资资源也普遍紧缺。调研中仅有9%的乡村学校校长和教师表示对“数字素养”概念非常熟悉,半数教师表示有所了解,但了解程度非常有限,且教师未能掌握具体的教育教学方法,更侧重于硬件设备和在线教学技术等技能。此外,教师资源匮乏一直以来都是乡村学校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对于数字素养这类新兴教育方向更是缺乏相应的人才储备。近三成学校缺乏专业教师,教授信息技术的教师仅占2.3%。  

  建立多方共建的数字素养培养体系

  (一)加快确立我国中小学师生数字素养框架和标准

  教育部将“信息科技”作为独立科目纳入2022新课标,已经在推动数字素养教育课程进入国家教育体系上迈进了一大步。但整体来看,青少年数字素养与技能培养水平的快速提升,离不来中小学教师的数字素养培育水平,应首先让数字素养成为教师的“必修课”。以欧盟为例,在2013年发布数字框架后,又于2017年发布《欧盟教育工作者数字胜任力框架》,专门面向教育工作者制定数字素养框架,包括教师自身的数字素养水平,以及教学方法和评估方法,并以此划分不同的等级标准。

  因此,建议加快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数字素养教育的制度化、体系化、标准化。针对学生和老师两个主体,分阶段、分层次地确立指导框架、标准及评估指标,自上而下推动素养教育科学有序地落实,系统地提高师生的数字化适应力、胜任力、创造力。

  (二)建立多方联动的乡村青少年数字素养教育体系

  针对乡村地区数字素养教育受重视程度不高、相关资源和能力有限的现状,应当多方联动,逐步建立由政府主导、以学校为主体、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乡村青少年数字素养教育体系。

  一是,应重视并针对性地加强乡村学校的数字化建设,创建对乡村学生友好的数字环境。一方面,校园网络环境建设是现阶段乡村学校数字化的关键,资源应当向交通不便、位置偏远、小规模或寄宿制的学校倾斜。另一方面,应丰富乡村学校的数字化建设,设置数字化图书馆及实践机房。

  二是,应加强乡村师资培育,帮助教师提高自身的数字素养与技能。调研发现,乡村学校数字素养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专业的师资力量。尤其在“信息科技”成为义务教育阶段的独立科目后,将对乡村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调研反馈,年轻教师在本校的数字素养教育中起到了很大作用。因此,除了新引进专业师资外,乡村学校也可以选择定向地培养有意愿的年轻教师。

  三是,充分调动社会组织力量的资源,发挥其在乡村数字素养教育中的“杠杆作用”。社会力量不仅包括专业机构,还包括互联网企业、公益组织、家庭、媒体专业人员等。具体举措包括:面向学生,拓展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机制,合作产出具有乡村特色的数字素养网络课程,并组织开展在线科普讲座,与乡村学校有限的师资和课程形式互为补充;面向教师,与政府合作,利用在线教育平台开展教学培训,提升乡村教师数字素养授课的方法技能和效果;面向家庭,借助数字化加强家校合作,并开展数字素养推广活动、开展科普讲座等形式,加强对家长的数字素养教育,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

本栏目所有稿件版权归鲁中网、鲁中晨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