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区第35届元宵节民间艺术进城表演现场,众多节目精彩纷呈。
昨天上午,淄川区西河镇高跷队“高高在上”的表演吸引了观众们的眼光。
小朋友在五彩斑斓的醒狮面前显得既兴奋又有些畏惧。
12岁的刘善有踩高跷累了,抱着树休息。
现场人山人海。
很多市民带着相机拍下精彩瞬间。
鲁中网-鲁中晨报3月2日讯(文/图记者 王兵 张亚军 贾亮 赵博文)威风锣鼓敲得震天响,喜庆秧歌扭出新气象!3月2日元宵节当天,淄川区举行第35届元宵节民间艺术进城表演,12支代表队、1600余人走进城区,带来了贾村大鼓、苏王舞龙、西河芯子等34个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表演。一场文化盛宴给广大群众增添了别样的年味。
早晨7点30分左右,记者在演出现场看到,四周已经聚集了不少前来观看表演的群众,“抢占”了有利于观看的好位置“。每年正月十五都来看,图个热闹喜庆!”淄川区洪山镇的孙大爷乐呵呵地说道,“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好‘营生’,如果不来看看,心里总感觉少了点啥!”
上午8点30分左右,伴随着喧天的锣鼓声,民间艺术进城表演正式开始。舞龙、舞狮、划旱船、高跷、芯子、广场舞轮番上演,高潮迭起,引得群众连连喝彩“。演得真是不孬。舞龙、舞狮、高跷,我都很喜欢,小孙子看了也高兴。”昆仑镇的魏大爷带着年仅5岁的孙子,在现场兴高采烈地说。
记者了解到,元宵节民间艺术进城表演是淄川区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既有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磁村花鼓、苏王舞龙、上五舞狮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反映时代特色、社会发展的广场舞、旗袍秀等。表演队伍沿松龄路、吉祥路、般阳路行进表演,表演时长达4个多小时。精彩纷呈的节目充分展现了淄川区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和特色。
今天的活动,还在网易新闻等平台进行了直播。其中,在网易新闻客户端中,直播被纳入全国16城和洛杉矶联动直播,并在直播频道重点呈现,济南、青岛、临沂、兰州、唐山等20余个网易站点共同推出。到当天16:00许,直播参与量已达52万人次。
12岁男孩参加扮玩已10年
3月2日上午,在淄川区第35届元宵节民间艺术进城表演活动中,西河镇高跷队的小朋友刘善有颇为“显眼”,2006年出生的他是第10年参加元宵节扮玩活动了。
3月1日,刘善有的父亲刘连军回忆起孩子第一次参加扮玩时说:“2009年他第一次参加扮玩,当时是给踩高跷的拉带子。到了第二年参加扮玩,他就会踩高跷了。”刘连军说:“每年正月初四、初五,村里的大鼓就开始敲了。我是村上高跷队的队长,孩子特别喜欢跟着玩,在2010年元宵节前,我教了教他,没想到他一下午基本就熟悉了。从那以后,每年我们踩高跷都让他参加。我还专门给他打了一副高跷,在一米二左右。”可就在今年扮玩活动前两天,小善有差点没法参加高跷表演。
2月28号,西河镇下了一场小雨,小善有在排练时,踩进了路面的水洼里,一下子从1米多高的高跷上摔了下来,右腿膝盖摔青了。看孩子伤得厉害,刘连军打算安排他去锣鼓队敲鼓,不再参加高跷队表演,可孩子不同意。3月2日,西河镇400人的扮玩队伍到淄川参加这次表演活动。凌晨3点多参演人员就要起来化妆,善有怕自己起不来,提前用手机定了六七个闹钟。
按照活动安排,从吉祥路的起始点到般阳路的终点,整个高跷队要走过近2公里的路程。刘连军告诉记者:“踩高跷和其他的活动不太一样,必须不断活动保持平衡,加上一些特技动作难度高,表演动作幅度大,一场活动下来很累,成年人表演完了以后可能得两三天才能缓过劲来。”可是在整场活动中,善有一直坚持着跟着队伍前进。上午10点,西河镇扮玩队伍的高跷队上场表演,博得群众的阵阵喝彩。
表演结束后,善有坐在一辆车的车顶上直喊疼。原来,由于踩高跷的动作幅度大,每年他的小腿都会被磨破,一旁的爷爷赶快帮他解下了高跷的绑绳,看着善有疼得直抽气,记者忍不住问:“这么疼,明年还参加吗?”小善有给了记者一个大大的笑容:“参加!”
家家户户有锣鼓 贾村大鼓的百年传承之路
3月2日,贾村大鼓如同往年一样,第一个出场,参加了淄川区元宵节民间艺术进城表演。领队是55岁的张家辉,他介绍说,贾村大鼓威震四方,历史悠久,据村里老人讲,贾村大鼓起源于明末首辅张至发(淄川县人)告老还乡时,所携带的京城鼓师艺人,由此,打鼓技艺传入了贾村。
“现在听起来,贾村大鼓的鼓谱和淄川其他地方都是不同的。”参加进城表演的贾村大鼓队伍总共有130多人,其中有60多面鼓,锣、钹进行间奏。起奏时响声震天,气势恢宏。而其精彩和值得称道之处当属它的“刹鼓”,它能在瞬间将雄壮、激昂、犹如万马奔腾、气壮山河的鼓乐极巅,戛然鸦雀无声,其果断、迅速、突然、一致,令人拍案叫绝。
张家辉介绍说,贾村大鼓常用的鼓谱有“普天同庆”“杏花天”“扑蝴蝶”“闹龙珠”“蓬莱阁”等。击鼓的技法有击鼓心、击鼓帮、击鼓边、单槌打等。鼓的起奏、变换、轻点、重击及“刹鼓”,全部听从领鼓者“鼓头”的智慧。“俗话说,‘千人打鼓,一锤定音’,说的就是‘鼓头’的作用。”“我们村一直就有打鼓的传统,家家户户都有鼓。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几岁的娃娃,人人喜欢。”
上下五辈代代相传 苏王舞龙的“非遗”基因
苏王舞龙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2008年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月1日,记者在淄川区昆仑镇苏王村,采访了苏王舞龙的非遗传承人于荣宙。
“从我老爷爷那一辈我们家就开始舞龙,到我这已经是第四代了。”46岁的于荣宙是这支舞龙队的引龙人,手持龙珠的他显得非常干练。伴随着他嘴里口哨声的长短变化,两条近50米长的巨龙在舞龙队员的跑、跳中闪转飞腾……“村里一直就有舞龙的传统。大约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就开始跟着父亲进城扮玩。耳濡目染之下,就学会了。”于荣宙表示,最初的巨龙非常笨重,表演的故事内容也很单一。经过这几年的发展,舞龙动作已由原来的“跑、跳、钻、旋、盘、跃”等几个动作,发展到如今的24个动作。
他们所舞的祥龙,既有舞蹈的美,又有杂技的惊险,以“险、奇、绝、美”享誉齐鲁大地。如今,苏王舞龙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淄川元宵节民间艺术进城表演的保留节目,对于这一项目的传承问题,于荣宙早已想了很多。
“这次的舞龙队伍,我们找了很多年轻人。只有让村里更多的年轻人参加进来,苏王舞龙才能代代流传。”于荣宙说着,把跟在舞龙队伍后边玩耍的一个男孩叫了过来。“这是我儿子于熙祖,今年12岁,让他跟着看我们舞龙,也是想让他能把老祖宗的好东西传承下去。这应该算是我们五辈相传了。”
传承地域文化 留住乡愁
今年,淄川区举办第35届元宵节民间艺术进城表演。人山人海、锣鼓喧天的场面恐怕只有这一年一度的元宵节扮玩活动才能营造出来。这些诞生于民间、流传久远的舞狮舞龙、高跷大鼓,声势浩大地向人们宣示着百姓对生活的美好期盼。
人群中,不仅有四邻八舍的乡里乡亲,还有不远万里从异国他乡赶回家乡的游子。与民俗文化的情结、对乡土气息的眷恋、扎根内心的乡愁,在热闹的元宵节扮玩活动中得以绵延巩固。
淄川,是一个文化资源和文化积淀相对丰厚的区域,特别是正月十五闹元宵为百姓所钟爱。旧时的扮玩活动由每个村各出一支队伍,并在各村之间穿梭表演,相互比试,舞龙舞狮、踩高跷、扭秧歌、划旱船、打花鼓等传统民俗扮玩项目轮番上演。早些年时,扮玩活动中还有武术对打、吕剧、五音戏、俚曲等节目。扮玩队伍一般要转上好几天才能结束。
清光绪20年(1894),淄川各村扮玩游艺队伍行列长达七八华里。民国年间,淄川每年元宵节多数在正月十四至十六由附近村庄扮演舞龙舞狮、踩高跷打花鼓等进城表演。新中国成立后,各单位纷纷扭秧歌、划旱船庆祝胜利。每年元宵节淄川地区锣鼓声彼此起伏,大街上人山人海,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元宵扮玩是中国人的狂欢节,淄川人心里更是有元宵节扮玩情结。
一年又一年,在淄川区政府的引导和努力下,这一根植于民间的传统文化不断得以弘扬和光大,在规模、档次、形式、内容上都有了提升和创新,且保持了淄川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鲜明性,成为淄川一个传统文化品牌。乡愁的生命力离不开地域文化的传承。淄川区元宵节民间艺术进城表演这场一年一度的文化盛宴,不仅是践行文化惠民、文化为民、文化富民政策的根本要求,也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淄川建设成就的有效载体,这也是“记住乡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之所在。
扫描二维码可以看本次演出精彩回顾
如果您有好的新闻线索欢迎拨打鲁中网新闻热线0533-5355377,或关注鲁中网小鲁哥微信公众平台(lznewscn)发送。线索奖由硅元瓷器赞助,最低50元,上不封顶!硅元瓷器,“第一国窑”,走进中南海三十年!